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 > 第162章 远航序曲与朝堂风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2章 远航序曲与朝堂风波

时光荏苒,又是大半年过去。福建的各项事业在“新大陆”发现的刺激下,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天工院船坞内,首艘“探索级”远洋船——“破浪号”已然成型。其庞大的船体、粗壮的龙骨、复杂而高效的帆装系统,无不彰显着它与众不同的使命。鲁震几乎吃住都在船坞,亲自监督着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建造。船舱内部,根据王审知的建议,不仅规划了庞大的货舱和居住区,还设置了专门的水培种植区、医疗室、甚至一个小型的工具维修坊,力求在漫长的航途中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

海事学院内,首批五十名“远洋探险专精班”的学员完成了所有理论和高强度海上训练,他们不仅精通航海术、天文导航、船舶维修,更初步掌握了野外求生、基础医疗以及根据孙海传回信息编纂的《新陆风物志及土语初解》。这些年轻人眼神锐利,皮肤黝黑,身上混合着书卷气与海风的咸腥,他们是福建为远航精心锻造的利剑。

由李尤亲自挑选的二百名水师精锐、一百名雷火营士兵、以及五十名来自天工院各学科的工匠(农具、建筑、矿冶、医药)也组建完毕,开始了最后的合练。这支队伍不仅肩负着探索使命,更承担着在新陆建立第一个永久据点的重任。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待东风。

这一日,王审知在节度使府召开了远航前的最后一次高层会议。与会者除了陈褚、鲁震、李尤、林谦外,还有即将担任此次远航总指挥的原水师副将,沉稳干练的周博将军。

“周将军,”王审知将一份盖有节度使大印的文书递给他,“此乃任命你为‘大洋探索使’的敕令,并授予你临机决断之权。此行任务有三:第一,安全抵达孙海将军建立的‘望陆岛’前进基地,与之汇合;第二,以望陆岛为依托,向新陆主体海岸进行探索,选择合适地点,建立‘福建大洋都督府’第一个永久据点,命名……‘新泉州’;第三,系统勘探周边资源,与土着建立稳定友好关系,绘制详细地图,为后续移民和开发奠定基础。”

周博双手接过敕令,神色肃穆而坚定:“末将定不辱命!必为我福建在新陆扎下根基!”

王审知又看向鲁震和李尤:“鲁大匠,‘破浪号’可否按期交付?李将军,护航编队及人员士气如何?”

鲁震拍着胸脯,声若洪钟:“大人放心!‘破浪号’十日之内,必定完成所有舾装,通过最终试航!某家用这颗脑袋担保!”

李尤也朗声道:“回大人!护航之‘海隼三号、四号’及补给福船两艘皆已准备就绪!所有将士皆深知此行之重大,士气高昂,枕戈待旦!”

“好!”王审知目光扫过众人,“既然万事俱备,那么,远航船队,定于本月廿八,吉时启航!届时,我将在码头,亲自为诸位壮行!”

就在远航计划紧锣密鼓推进之时,一封来自北方长安的诏书,打破了福建内部的平静。

唐廷的使者,在一个午后抵达了泉州。与以往不同,这次的使者并非宫中宦官,而是一位身着绯袍、气质儒雅的中年官员,乃是新近得到皇帝信重的礼部侍郎,崔沅。

节度使府议事厅,香炉袅袅,气氛却透着几分不同寻常的凝重。

崔沅宣读的诏书,内容冗长,先是例行公事地嘉奖了王审知“镇守闽地,抚慰一方”的功绩,随后话锋一转,言辞变得含蓄而微妙。

“……闻卿治下,广兴工巧,擅开海事,舟楫远涉重洋,兵甲威震东南。此固为保境安民之需,然《礼》云:‘奇技淫巧,以悦妇人’,圣人垂训,不可或忘。国之重器,在德不在险,在礼不在兵。望卿能体察朝廷深意,稍敛锋芒,重振文教,使闽地士子,皆知向慕王化,则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诏书宣读完毕,崔沅将绢帛合拢,面带微笑地看着王审知:“王司马,陛下天恩浩荡,对闽地期许甚深啊。这‘奇技淫巧’、‘稍敛锋芒’八字,还望司马细细思量。”

厅内一片寂静。陈褚、李尤等人面色微沉。这诏书看似温和劝诫,实则暗藏机锋,直指福建新政的核心——“格物致用”与海洋开拓,隐隐有敲打约束之意。

王审知面色平静,起身接过诏书,淡然道:“崔侍郎远来辛苦。陛下教诲,审知谨记于心。然福建僻处海隅,民贫地瘠,若无工巧兴利,海事通商,则军民衣食无着,何以保境?何以安民?所谓‘奇技’,若能富国强兵,利国利民,便非‘淫巧’,实为‘正道’。此乃审知一点愚见,还望侍郎回禀陛下时,代为陈情。”

他这番话不卑不亢,既接了诏书,表明了对朝廷表面上的尊重,又明确扞卫了福建自身的发展道路,将“奇技”提升到“富国强兵”的“正道”高度。

崔沅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没想到王审知如此直截了当。他干笑两声:“司马之言,亦有道理。只是……如今朝中诸公,对此颇有非议。尤其是司马这‘海事’,远涉重洋,与蛮夷杂处,恐非华夏之福啊。听闻司马近日更欲组织庞大船队,远赴未知海域,此等举动,是否……过于惊世骇俗?耗费钱粮无数,若一无所获,岂非徒耗国力,惹人笑话?”

这话几乎是指着鼻子质疑远航计划了。李尤眉头紧皱,鲁震更是气得胡子微翘,若非场合不对,只怕要当场发作。

王审知却笑了,笑容温和,眼神却深邃如海:“崔侍郎,岂不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前人未曾见过占城稻,引种之后,活人无数。前人未曾造出福船雷火,则海疆不宁,商路不通。未知之地,固然有风险,亦蕴藏无限可能。我福建愿为天下先,行此探索之事,纵有耗费,纵有风险,若能为我华夏开疆拓土,连通更广阔之天地,便是值得!至于朝中诸公非议……”

他顿了顿,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待我远航船队满载新陆之奇珍、新种、新图归来之日,或许,诸公便不会再认为这是‘惊世骇俗’,而是‘功在千秋’了。”

崔沅被王审知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噎住,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反驳。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节度使,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度,那并非单纯的武勇或权谋,而是一种基于实力和远见的、近乎睥睨的自信。

“既然司马心意已决,那……下官便如此回禀陛下了。”崔沅最终拱了拱手,语气复杂。

送走崔沅后,陈褚忧心道:“大人,朝廷此番态度,恐怕日后……”

“无妨。”王审知摆摆手,目光投向窗外即将完工的“破浪号”,“中央权威已然崩落,各地藩镇自顾不暇,朝廷如今也就只剩下这口头上的‘劝诫’了。只要我们自身足够强大,能将远航的成果实实在在摆在所有人面前,这些杂音,自然会烟消云散。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送勇士们扬帆起航!”

朝堂的风波,如同投入大江的一颗小石子,未能改变福建坚定东进的决心。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即将到来的启航之日。远航的序曲,即便夹杂了些许不和谐的杂音,依旧不可阻挡地走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