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古人的智慧 > 第211章 百草图增绘,图文精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1章 百草图增绘,图文精审

第211章:百草图增绘,图文精审

晨光刚漫过医庐的木窗,轩辕已站在药圃边,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百草图。图上的草药线条简略,有些叶片的纹路模糊不清,根茎的形态也只画了个大概。他指尖划过一株刚冒出新芽的黄芩,眉头微蹙——这图上的黄芩,竟与实物有几分偏差。

“先生,这图谱不是去年才修订过吗?”身后传来弟子的声音,是负责誊抄医典的子墨。他抱着一摞竹简,见轩辕对着旧图出神,便知先生又在琢磨改进的法子。

轩辕转过身,将图谱递给他:“你看这黄芩,图上画的是三出复叶,可实物是奇数羽状复叶。若依图辨识,怕是要认错。”他指着图上另一处,“还有这薄荷,花期标在初秋,可咱们药圃的薄荷,盛夏便开花了。时辰差了,采收的药效就会打折扣。”

子墨凑近细看,果然如先生所说,脸颊微微发烫。这些疏漏,竟是他们誊抄时没能察觉的。

“草药的形、色、时、性,缺一不可。”轩辕接过图谱,语气里带着几分郑重,“画图不是描个模样,是要让后人一看就认得,一用就对症。这图谱,得重绘。”

消息传开,部落里擅长丹青的族人都聚到了医庐。为首的是个叫石砚的青年,他平日以木为板、以炭为笔,画的山水鸟兽栩栩如生。此刻他捧着旧图,眼神里满是敬佩与忐忑:“先生,草芥之物,竟要如此精细?”

“天地万物,无分贵贱。”轩辕领着众人走到药圃,指着一株含苞的甘草,“你看这甘草花,初绽时是淡紫色,盛放后会偏白,花萼上有细毛,这些都得画出来。它的根,埋在土里是黄棕色,断面有放射状纹理,这是辨别的关键。”

石砚蹲下身,鼻尖几乎碰到花瓣,手指轻轻拂过花萼的细毛,恍然大悟:“原来一株草里藏着这么多讲究。”

接下来的日子,医庐旁多了几张木桌,石砚带着三个助手,整日围着草药打转。轩辕每日诊病之余,便来指导他们作画。

画丹参时,石砚起初只画了它的茎叶和红色的根。轩辕却让弟子挖出一株完整的丹参,指着根部周围的细须:“这些须根虽不起眼,却能说明它生长的土壤湿润。若画在干燥山地生长的丹参,须根会更少。”他又让弟子将丹参切片,对着阳光照:“你看这断面,有暗棕色的纹理,像星星点点,这是它活血的明证,得画出来。”

石砚听得入了迷,握着炭笔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他从未想过,画画还能与治病救人联系得如此紧密。

画附子时,轩辕特意选了个晴日。他让弟子将附子的母根与子根分开,指着母根上的芽痕:“这是‘乌头’,有毒,画的时候要标出来,提醒后人不可误用。子根经过炮制才能入药,得画出炮制前后的区别——生附子外皮黑褐,炮制品则是焦黄色。”

石砚一边画,一边让助手在旁记录轩辕的话,生怕漏了一个字。炭笔在木板上沙沙作响,每一笔都凝聚着敬畏。

一日,画到薄荷,石砚对着叶片上的纹路犯了难。叶脉细密如网,怎么画都显得杂乱。轩辕取来一片新鲜的薄荷叶,放在阳光下:“你看,主脉粗,侧脉细,两两相对,像鱼骨一样排列。顺着阳光看,脉络会更清晰。”他又摘下一片叶,揉碎了递过去,“闻闻这气味,画的时候,心里要想着它的清凉,笔锋也会带着劲儿。”

石砚深吸一口气,薄荷的清香直冲脑门,他握着炭笔的手稳了许多,笔下的叶脉渐渐有了条理。

除了形态,采收时节是更要精细标注的。轩辕带着石砚,按月份记录草药的生长状态。

三月,当归抽茎,轩辕在图旁注:“苗生伏地,叶如芹菜,此时不宜采。”

七月,当归开花,他又注:“花紫白色,伞状,根未足,药力浅。”

十月,当归的茎叶枯萎,轩辕亲自带领弟子挖掘,指着粗壮的根:“此时根皮黄褐,断面黄白,气味浓郁,是采收最佳时。”石砚赶紧将这情景画下来,旁边注明:“十月采根,阴干。”

炮制方法更是丝毫不能马虎。画到黄连时,轩辕让弟子演示不同的炮制法:生黄连切片,酒炒黄连呈深黄色,姜汁炒黄连带点焦斑。石砚将三种黄连并列画下,轩辕在旁批注:“生用清热燥湿,酒炒引药上行,姜汁炒缓和苦寒。”

这样的细节,在新的百草图里随处可见。画黄芩,注“秋采根,撞去外皮,蒸后晒干”;画枸杞,注“夏采叶,秋采果,冬采根,果需晾至皮皱再晒”;画麻黄,注“去节,切段,蜜炙可减发汗之力”。

三个月后,新的百草图终于完成。整整五十张木板,每张都画着一种草药,根、茎、叶、花、果俱全,连土壤的质地、生长的环境都有所体现。旁边用朱笔标注着性味、功效、采收、炮制,字迹是轩辕亲笔,工整而有力。

医庐里,各部落的医者闻讯赶来。当石砚展开这些图谱时,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来自东方部落的医者抚摸着画中的海藻,激动地说:“我们海边的海藻,竟被画得如此逼真!叶上的小泡都画出来了,这是它能软坚散结的缘故啊!”

南方部落的医者指着图中的苍术,连连点头:“苍术的根茎有节,断面有朱砂点,这是它燥湿健脾的记号,先生连这个都知道!”

轩辕看着众人惊叹的神情,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对石砚说:“这些图谱,不是给我们看的,是给后世医者看的。让他们拿着图,就能认出草药;照着注,就能用好草药。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石砚望着自己笔下的百草,突然明白,这些木板上的画,早已不是普通的丹青,而是一条条救命的路。

暮色降临时,弟子们开始将木板上的图画誊抄到竹简上,以便分传给各部落。轩辕站在药圃边,看着夕阳为草药镀上金边,仿佛看到了无数年后,医者们捧着这些图谱,在山间辨识草药的身影。

他知道,百草图的增绘,不是结束,而是医道传承的新开始。每一笔精细的勾勒,每一句严谨的注解,都在为这条传承之路铺砖垫石。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