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古人的智慧 > 第222章 药械改良,便携高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2章 药械改良,便携高效

第222章:药械改良,便携高效

晨曦刚漫过医庐的木窗,轩辕已站在院中,手里摩挲着一块打磨光滑的青石板。石板上,散落着几样东西:一卷麻布、两根削得笔直的桑木杆、一个巴掌大的木盒,还有几个陶罐,里面装着褐色的粉末、黑色的丸药。

“先生,这几日您总对着这些东西琢磨,是有什么新想法?”大弟子端着药篓从药圃回来,见他又在摆弄这些,忍不住问道。他记得昨日轩辕就曾把桑木杆绑在麻布两端,试着让两个弟子抬着走,嘴里还念叨着“再轻些才好”。

轩辕抬头,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晨光,他拿起那两根桑木杆:“你看,战场上伤员若要转运,单靠人背肩扛,既慢又费力,稍有颠簸还可能加重伤势。我想着,能不能做个东西,让转运更稳当些。”他说着,将麻布铺在地上,两端分别系在桑木杆上,轻轻一提,麻布便成了一个简易的兜状,“你试试,若是躺个人在里面,两人抬着,是不是比背着省力?”

大弟子依言上前,与另一个凑过来的弟子一同抬起,果然觉得轻便不少。“只是这麻布会不会太硌?”他担忧道,“伤员本就疼痛,躺上去怕是更难受。”

“问得好。”轩辕赞许地点头,从屋里取来几张晒干的艾草垫,“铺上这个,既柔软又能驱寒,再在边缘缝上布带,能固定住伤员,免得晃动。”他一边说,一边亲手将艾草垫铺在麻布上,手指在布带打结处反复摩挲,确保结实牢靠。

旁边的二弟子看着那个小巧的木盒,里面整齐地插着十几根银针,针尾还系着不同颜色的丝线。“先生,这木盒是用来装银针的?”他拿起一根银针,见针身光洁,比往日用的更细些,“这针似乎也不一样了。”

“嗯,”轩辕接过银针,对着晨光细看,“之前的银针放在皮囊里,容易磕碰生锈,这木盒里铺了防潮的油纸,又分了格子,每种长度的针各归其位,用时一眼就能找到。至于针身,我让铁匠在冶炼时多添了些锡,更坚韧,不易断。”他顿了顿,指着针尾的丝线,“红色是治急症的,蓝色是调气血的,战场上慌乱,靠颜色也能快几分。”

这时,三弟子抱着一个陶罐跑过来,罐口冒着淡淡的药香。“先生,您让我试制的止血散,按新法子炮制的,您看看成不成?”他将陶罐放在石桌上,倒出一些褐色粉末,质地比往日的更细腻。

轩辕捻起一点止血散,放在鼻尖轻嗅,又取来一小碗清水,撒入粉末,见其迅速凝结成块。“不错,”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前的止血散遇水易散,这次用炒炭的蒲黄和煅烧的龙骨按比例混合,再磨成细粉,附着力强多了。”他让人取来一块新鲜的猪肉,用刀划开一道口子,撒上止血散,不过片刻,渗血便止住了。

“只是这炮制之法,比往日麻烦许多。”三弟子有些犹豫,“炒炭时火候稍过就焦了,煅龙骨更是要守在火边一整天。”

轩辕拿起一块煅烧后的龙骨,其色灰白,质地酥脆。“战场上一分快,就能多救一条命,这点麻烦算什么?”他语气郑重,“我已在《炮炙大法》里补了详细步骤,你按‘蒲黄炒至外黑内黄,龙骨煅至红透放凉’来做,多练几次就熟了。”他又指着另一个陶罐,“那里是解毒的丸药,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外面裹了蜡,不怕潮,士兵揣在怀里,遇毒时掰开蜡壳就能服。”

正说着,一个负责锻造的族人匆匆赶来,手里捧着一个铜制的小壶,壶嘴细长。“轩辕先生,您要的‘便携药壶’做好了,您瞧瞧合不合用?”

轩辕接过铜壶,壶身小巧,刚好能一手握住,壶盖与壶身相连,不易丢失。他打开壶盖,倒入半壶热水,试着从细长的壶嘴倒出,水流细而稳。“好,”他赞道,“这壶嘴能直接对着伤员的嘴喂药,不用再找碗,战场上再方便不过。”他让弟子往壶里装入早已备好的解暑汤,密封好后交给一个年轻弟子,“你跑上几圈,看看会不会漏。”

年轻弟子捧着药壶跑了半个时辰,回来时满头大汗,却兴奋地喊道:“先生,一点都没漏!这壶真管用!”

轩辕看着眼前这些改良的药械,从担架到针盒,从止血散到药壶,每一样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琢磨。他想起昨日夜里,为了试验不同比例的止血散,他和弟子们在灯下忙到三更,手指被药粉染得发黑也顾不上擦。

“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轩辕对围拢过来的弟子们说,“但在战场上,可能就是生死之别。”他拿起那个简易担架,轻轻放下,“医者救死扶伤,不仅要懂医术,还要想着怎么让医术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快地发挥作用。”

夕阳西下时,医庐前的空地上,弟子们已能熟练地组装担架,快速从针盒里取针,准确分辨不同功效的药粉。轩辕站在台阶上,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晚风拂过,带着药圃的清香,也仿佛带着这些改良药械即将在战场上派上用场的期许。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