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80章 千里逃亡终抵辽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辽西通往邺城的茫茫雪原上。姜维与文鸯率领着数千疲惫不堪的骑兵,押解着陈泰、羊祜等重要俘虏,正沿着来路艰难南返。风雪虽暂歇,但严寒更甚,马蹄踏在冻硬的土地和积雪上,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队伍沉默地行进着,胜利的喜悦早已被司马昭携帝北遁的沉重消息冲刷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功亏一篑的焦虑和深深的疲惫。

狂奔了一天一夜,人困马乏,姜维不得已下令在一片背风的丘陵后暂作休整。士卒们纷纷下马,挤在一起取暖,啃着冰冷梆硬的干粮,很多人几乎刚一坐下就靠着马鞍沉沉睡去。姜维自己也感到一阵阵眩晕,连日来的精神紧绷和体力透支,让这位正值壮年的名将也感到了极限。

就在这片死寂的休息中,一阵极其轻微、但异常清晰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宁静。

“警戒!”哨兵嘶哑的喊声响起。

姜维猛地站起身,手按剑柄,疲惫的眼中瞬间恢复了锐利。这种时候,在这种地方出现的马蹄声,是敌是友?

很快,一小队骑兵的身影出现在视野尽头,约五十骑,人人矫健,马匹神骏,虽也带着风霜之色,但精神面貌远胜姜维这支残军。为首一将,身形精干,面容冷峻,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营地,正是邓艾!

“士载?!”姜维又惊又喜,快步迎上,“你怎么会在此处?”

邓艾利落地翻身下马,向姜维抱拳行礼,言简意赅:“伯约将军。丞相与陛下久无前线消息,心忧如焚。艾略通此地路径,故奉命率五十精骑,沿踪迹前来接应探查。情况如何?” 他的目光扫过姜维身后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卒和被缚的陈泰、羊祜,心中已猜到了七八分。

姜维脸上刚浮现的一丝喜色迅速褪去,化为凝重。他将邓艾引至一旁避风处,压低声音,将文鸯提前埋伏,断绝魏军退路,逼死魏帝,之后他与文鸯对魏军残部进行合围、四面楚歌破敌,以及最后司马昭携帝与玉玺成功东遁的经过,快速而清晰地讲述了一遍。

“……如今,司马昭已遁往辽东,传国玉玺亦随之而去。维虽歼其主力,擒其大将,然走脱首恶,遗失国器,实乃大憾!本想速返邺城,禀明陛下与丞相,再图后计,然士卒实在疲惫不堪,我们才在此地略做修整。”他看了一眼身后那些几乎到了极限的士卒,苦涩地说道。

邓艾默默听着,眉头越皱越紧。待姜维说完,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穿透力:“伯约,你与文鸯将军已尽力了。然,艾有一虑,此一去一回,耗费时日几何?如今已是深冬,气候只会愈发恶劣,待陛下与丞相在邺城得到消息,再调集粮草,组织大军征伐辽东,恐需一月乃至更久!届时,辽东大地冰封雪盖,行军极度困难,而司马昭呢?”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东方:“他得到了这宝贵的喘息之机!辽东虽苦寒,然地域广阔,若司马昭以玉玺和伪帝名义,重整旗鼓,甚至勾结塞外鲜卑、高句丽等族,则其势复振,站稳脚跟绝非难事!届时,我军再想征讨,其难度与代价,将十倍于今日!更甚者,若其觉辽东亦不可守,继续向北,遁入茫茫草原大漠,则如龙归大海,再难寻觅!后患无穷矣!”

姜维何尝不知这个道理?他用力攥紧拳头,指节发白,脸上充满了不甘与无奈:“士载所言,正是维之所忧!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与文鸯两部,伤亡惨重,粮尽援绝,士卒疲惫已极,如何能再战?”

两人相顾无言,沉重的气氛几乎要凝固周围的空气。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司马昭这条大鱼,带着传国玉玺,从他们耗尽心力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溜走,去往那遥远的东北,埋下未来巨大的隐患?

就在这时,邓艾仿佛想起了什么,伸手探入怀中,取出了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锦囊。

“临行前,丞相曾密授此锦囊于我,言道若遇危局,或事有疑难不决时,方可打开。”邓艾说着,小心翼翼地拆开锦囊,取出一张折叠的绢帛。

姜维也凑了过来。两人展开绢帛,只见上面以熟悉的、清瘦峻拔的笔迹,写着八个字:

“广布疑兵,攻心为上。”

这八个字,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姜维和邓艾的心田!

“广布疑兵……攻心为上……”姜维喃喃重复着,眼中猛地爆发出精光,“丞相早已料到我们可能陷入僵局!”

邓艾也是恍然大悟,他一拍大腿:“是了!难怪丞相让我此行,务必带上陛下龙纛与丞相帅旗的仿制品!当时我还觉疑惑,追击小股残敌,何需如此仪仗?原来用意在此!”

原本诸葛亮的本意是如果姜维大军陷入重围,邓艾可以虚张声势!利用司马昭集团已成惊弓之鸟、一心只想逃命的心态,制造出季汉大军主力已紧随其后、即将压境的假象!逼迫他们不敢继续停留,只能继续逃亡,从而可以有机会救下姜维所部,这就是“攻心”!

此刻虽然大军未陷入危局,但是两人都是当世顶尖的智者,一点即透。诸葛亮这八字方针,结合让他们携带的旗帜,他们准备再去赌一赌!

“传令!”姜维立刻下令,“全军停止休整,即刻原路返回,与马承将军会合!”

他们不再南撤邺城,而是调转方向,再次迎着风雪,向着来时路疾驰而去。行不多久,果然遇到了正按照之前命令、押送着大量魏军俘虏和缴获物资缓慢南返的马铁、马承部。

姜维与邓艾立刻召来马铁、马承,迅速说明了情况和新的计划。

“什么?只带一千人?还要带着俘虏?”马承吃惊道,“将军,这太冒险了!补给也不够啊!”

“执行命令!”姜维语气斩钉截铁,“时间紧迫,不容耽搁!你二人负责将所有俘虏、缴获以及我军大部,安全押送回邺城,向陛下和丞相禀明此处情况!将所有剩余的干粮、肉干、箭矢,尤其是所有还能疾驰的战马,全部集中起来,交给我与邓将军、文将军!”

很快,一支由姜维、邓艾、文鸯亲自统领的、仅有一千余人的“精锐”骑兵队被筛选出来。他们携带了全军集中起来的、仅够数日消耗的补给,骑上了最好的战马。同时,陈泰、羊祜这两位重要的俘虏也被带上——他们将是“攻心”的一部分。

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壮行的仪式。姜维、邓艾、文鸯,带着一千铁骑,押着两名敌酋,如同三支离弦的利箭,再次脱离了主力,沿着辽西走廊那尚未被完全覆盖的旧道痕迹,以比来时更快的速度,向着东北方向的辽东郡,火速奔去!

与此同时,辽东郡外。

一支约两千人的精锐骑兵,静静地肃立在风雪中,人与马皆披着白色伪装,与天地几乎融为一体。他们甲胄精良,士气凝练,正是魏国最后的王牌之一——虎豹骑的残部。统兵之将,乃是司马懿之弟,司马孚。

司马孚眉头紧锁,望着西南方向,心中充满了不安。他早已接到司马昭派出的、侥幸穿过封锁线的传令兵带来的零碎消息,但那消息太过骇人听闻——陛下自尽?兄长战死?主力尽丧?他几乎不敢相信,只盼那是误传。

然而,当远处的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一支狼狈不堪、旌旗歪斜、人数稀少的队伍时,司马孚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来的正是司马昭、幼帝曹髦、钟会以及仅存的五百余名甲士。他们人人带伤,衣甲破损,脸上写满了惊魂未定和极度的疲惫。司马昭看到前方列阵的虎豹骑和叔父司马孚,紧绷的神经才稍稍一松,几乎要从马背上栽下来。

“叔父!”司马昭滚鞍下马,声音沙哑,带着哭腔。

司马孚快步上前扶住他,看着侄儿这副模样,又看了看那被侍卫搀扶下马、面色惨白、眼神空洞的幼帝曹髦,一切都不用再问了。巨大的悲痛和绝望瞬间攫住了这位老臣,他眼前一黑,身子晃了晃,强忍着没有倒下。

“完了……真的……完了……”司马孚喃喃道,老泪纵横。

众人仓惶进入辽东郡城。太守府内,司马昭勉强振作精神,将这段时间发生的惨败,简略地向司马孚叙述了一遍。当听到文鸯阻击、皇帝自尽、司马师殒命时,司马孚只觉得天旋地转,仿佛整个大魏的天,都彻底塌了下来。

“……如今,只得依靠叔父,依托辽东险远,暂且安身,再图……再图后计了。”司马昭的声音越来越低,连他自己都缺乏信心。

司马昭与司马孚、钟会等人密议,深知当务之急是尽快稳住辽东太守,获得其全力支持,同时联络鲜卑慕容部、段部等塞外胡族,许以重利,争取外援。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而时间,正是姜维、邓艾不惜一切代价,所要剥夺他们的东西。

就在司马昭一行抵达辽东郡,惊魂未定,开始着手进行艰难的政治运作和喘息之时,一支规模极小、却携带着足以搅动风云的“道具”的骑兵队,正如同幽灵般,穿透风雪,向着襄平城,疾驰而来。真正的猎杀,并未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更加诡谲的方式,悄然降临在这片冰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