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医生为首的一批专家,在经历了云朵的威慑和沈棠的强硬拒绝后,
非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揭开“奇迹”背后秘密的决心。
他们不再满足于小范围的私下议论,而是决定采取更正式、更具影响力的行动。
几天后,在总院一间中型会议室内,
一场气氛凝重的内部研讨会悄然召开。
参会者除了王医生等几位亲历者,还有总院院长、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
以及特意从京城请来的、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几位学科带头人。
会议由院长亲自主持。
院长面色严肃地开场:
“今天召集各位专家来,是想就近期陆铮副师长及其战斗伙伴雷霆的异常快速康复案例,进行一次内部学术探讨。
目的是厘清事实,探讨其医学意义,
以及……如何处理由此引发的一些……争议和关注。”
他措辞谨慎,但“争议”二字已透露出事态的不寻常。
王医生第一个发言,他情绪依然激动,
但努力保持着学术化的外表:
“院长,各位同仁,陆副师长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
从濒临死亡到基本稳定,只用了极短的时间,
这完全违背了创伤医学和重症监护的基本规律!
我并非质疑沈工的能力,
但如此超常的现象,背后必然存在我们尚未认知的机理或技术。
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探究真相!
这不仅是学术好奇,更关乎医学伦理和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
他巧妙地将“好奇”提升到了“责任”和“伦理”的高度。
一位从京城来的李教授,
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权威,推了推眼镜,
语气相对平和但同样充满探究欲:
“王医生的话有一定道理。
奇迹固然值得庆幸,但科学需要可重复、可验证。
如果确实存在某种高效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设备还是某种综合方案,其价值无可估量。
但前提是,它必须是安全、可控、可被理解的。
目前这种完全黑箱的状态,确实容易引发疑虑。
我认为,有必要在确保伤员绝对安全和尊重相关保密要求的前提下,
寻求一种更透明、更合作的沟通方式。”
另一位老专家,专攻创伤感染与修复,
叹了口气:“我理解沈工同志有保密要求。
但医学进步离不开共享与验证。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向更高层面反映,
请求在更高级别、更小范围的专家小组内,进行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或方案评估?
这既是对伤员负责,也是对医学发展负责。”
会议室内,专家们各抒己见,虽然角度不同,但核心诉求一致:
希望打破目前的信息壁垒,对“奇迹”进行某种形式的学术审视。
院长听着众人的讨论,眉头紧锁。
他深知事情的复杂性,一边是确实存在的学术价值和潜在风险,
另一边是沈棠的坚决态度和可能涉及的更高层级机密,他感到压力巨大。
“各位的意见我都听到了。”
院长最终总结道,
“这件事确实非同小可。
我会将大家的共识和关切,
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通过正式渠道,向上级部门反映。
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尊重保密要求,
又能回应学术关切的妥善解决方案。”
院长的报告,经过精心措辞,
重点强调了案例的“超常性”、“重大医学价值”以及“学术界要求透明化评估的普遍呼声”,
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对沈棠个人的直接指责。
这份报告通过机要渠道,
被迅速送达了相关主管部门,
并很快摆上了那位分管科技卫生的副总长的案头。
副总长仔细阅读着报告,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指尖轻轻敲打着光滑的桌面,内心却远非表面那般平静。
报告中所描述的“违背规律”的康复速度,
以及沈棠异常坚决的保密态度,
都进一步印证了他之前的猜测——沈棠掌握的,绝非普通技术,
极有可能是“长城”计划核心机密的一部分,
甚至可能涉及某些……超越当前科技水平的领域。
“不能再等了。”
他心中暗道。
常规的学术施压看来效果有限,而且容易打草惊蛇。
他需要更直接、更有效的手段。
夜深人静,副总长进入了办公室内那间绝对隔音的密室。
他启动了那套尘封多年、与境外“组织”最高层单线联系的密文系统。
这套系统采用了一次性密码本和极其复杂的加密算法,
理论上几乎无法破解,是他最后的王牌。
他深知启用它的巨大风险,
但沈棠技术的价值,以及将其掌控在手可能带来的战略优势,让他决定铤而走险。
他快速编写密文,内容精炼而致命:
“‘长城’关键人物沈棠,确认掌握高效生物修复技术,效果远超认知,战略价值极高。国内阻力坚固,常规手段受阻。
建议:启动国际舆论杠杆,通过可信学术期刊及合作媒体,
曝光技术存在及其垄断性,
制造‘技术隐藏违背人类伦理’之国际压力,
迫使华国当局开放或共享。
我可借此混乱,伺机夺取核心数据或样本。时机紧迫,速决。”
密文发出后,
他仔细清除了所有痕迹,脸上露出一丝冰冷的、志在必得的微笑。
他相信,只要国际舆论发酵,国内压力倍增,他就能浑水摸鱼,实现目标。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
这套他以为万无一失的通讯系统,
早在五年前就被一把手直属的绝密情报机构“暗影”小组盯上并成功渗透监控。
“暗影”小组的负责人,一位代号“烛龙”的老情报专家,
五年来像猎人一样耐心等待着这条“大鱼”咬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