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起,天气说凉就凉,眼瞅着树叶子哗啦啦地往下掉,四九城的冬天就要来了。
这季节,对北京城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头等大事就是“冬储菜”。
街道上的通知早就贴出来了,粮站、副食店门口也排起了长队,家家户户都在盘算着今年要买多少白菜、萝卜、土豆,这可是小半年的嚼谷。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紧张又忙碌的气氛。
四合院里也不例外。
这天是院里统一去拉冬储菜的日子,天还没大亮,各家的壮劳力,或者能顶事的半大小子,就都聚集到了院子当中。
板车、三轮车都准备好了,就等着一大爷易中海和二大爷刘海中分配任务,统一出发。
贾家今年情况不同往日。贾东旭身体是好了,但去图书馆上班了,请假不方便。
棒梗还是个小孩子,顶不了大事。这冬储菜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又落在了宁婉(贾张氏)和秦淮茹身上。
秦淮茹如今肚子已经很大了,行动不便,主要是宁婉(贾张氏)出面张罗。
“贾大妈,今年您家准备买多少?”三大爷阎埠贵拿着个小本本,负责登记各家数量,精打细算地问道。
宁婉(贾张氏)心里早有盘算,利索地说:“三百斤白菜,五十斤萝卜,三十斤土豆。”这数量,在院里算中等偏上,冬天够吃。
“得嘞!”阎埠贵记下。
那边,傻柱也推着借来的三轮车过来了,他瞅见贾张氏,难得主动凑过来:
“贾大妈,一会儿拉回来,我帮您搬院子里!”
他现在对贾家是能帮就帮,一方面是看秦淮茹的面子(虽然没啥希望了),另一方面也是感激一大爷,连带着对贾家也客气不少。
宁婉(贾张氏)也没跟他客气:“那敢情好,谢谢你了柱子。”
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到了指定的供应点,那场面更是壮观。小山似的白菜堆在那儿,人们挤挤攘攘,挑菜的、过秤的、装车的,吆喝声、算盘声、孩子的哭闹声响成一片。
宁婉(贾张氏)别看年纪大,在这种场合却格外利索。她挤进人群,眼睛像探照灯一样,专挑那些瓷实、抱心紧、带着老帮子的白菜,这样的耐储存。萝卜要掂量着沉甸甸、没裂口的,土豆则要挑没发芽、没青皮的。
她一边挑,一边还不忘指挥跟着来的棒梗:“棒梗,看着点秤!别让人缺斤短两!”
棒梗经过他爸上次的教育,老实了不少,紧紧盯着秤杆子,小脸绷得严肃。
好不容易把菜都过了秤,装上车,大家又七手八脚地往回拉。
回到院里,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几百斤菜,不能就这么堆着,得赶紧晾晒、整理,不然容易烂。
院子里瞬间被各家的白菜、萝卜占领了。墙根下、窗台底下,凡是能见到太阳又通风的地方,都摆开了阵势。
家家户户老幼齐上阵,忙着撕去白菜最外层的烂叶子,把好的摊开来晾晒,去掉多余的水分。
宁婉(贾张氏)带着棒梗和小当,也在自家门口忙活开来。
撕菜叶,码放整齐,宁婉(贾张氏)嘴里还不停地指挥着:“棒梗,把那边几颗有点蔫的先搬出来晒!小当,别乱跑,帮奶奶把萝卜上的泥磕一磕!”
贾东旭下班回来,也顾不上休息,立刻加入进来。
他虽然不能干重活,但帮着递个东西,把晾好的白菜往屋檐下挪挪,还是没问题的。
秦淮茹挺着大肚子,坐在小马扎上,帮着摘摘烂叶,看着婆婆、丈夫和孩子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傻柱果然说话算话,把自己家的菜搬弄利索了,就过来帮贾家把最重的几袋土豆和萝卜搬到了贾家指定的角落。
一时间,整个四合院都弥漫着泥土和青菜的气息,嘈杂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邻居们一边干活,一边互相打着招呼,比较着谁家的白菜瓷实,交流着储存的经验。
“贾大妈,您这菜挑得可真不赖!”
“今年这萝卜价钱好像比去年贵一分啊!”
“可得赶紧晒,听说后天可能要变天!”
宁婉(贾张氏)一边忙活,一边听着这些家长里短,心里格外踏实。
冬储菜,储的不仅仅是过冬的蔬菜,更是一份对安稳生活的期盼和保障。
冬储菜的忙碌劲儿还没完全过去,四合院里又添了一桩大喜事——秦淮茹生了!
在一个飘着清雪的早晨,秦淮茹顺利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是的,是个儿子,不是槐花。
贾东旭激动得在产房外直搓手,眼眶都红了,又得了个儿子,肩膀上任务更重了呢。
宁婉(贾张氏)更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母子平安,挺好。她脸上笑开了花,指挥着贾东旭赶紧去给亲戚们报喜,又忙着回家准备红糖、鸡蛋,琢磨着给儿媳下奶的汤水。
等到秦淮茹和孩子从医院接回来,贾家那小屋里更是挤满了前来道贺的邻居。
“恭喜啊,东旭!又当爹了!”
“贾大妈,恭喜您又抱大孙子了!”
“瞧这孩子,多壮实!跟东旭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大家围着襁褓里那个红扑扑、闭着眼酣睡的小婴儿,啧啧称赞。
贾东旭笑着招呼着大伙儿,秦淮茹虽然疲惫,但脸上洋溢着又为人母的幸福光辉。
给孩子起名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贾东旭和秦淮茹都没什么文化,让婆婆拿主意。
宁婉(贾张氏)琢磨了几天,结合当下的时令和家里的期盼,给孙子起了个名字叫“贾瑞雪”,取“瑞雪兆丰年”的吉祥意思,希望这孩子能给贾家带来更多的福气和好运。
院里人看着贾家这红红火火、人丁兴旺的景象,无不感慨。
“贾家这真是时来运转了!”
“瞧瞧人家,儿子好了,媳妇生了,贾大妈还当了干部,这福气!”
“这小瑞雪,一看就是个有福的!”
易中海看着贾家这圆满的景象,心里那点关于养老的纠结,似乎也淡了些。
他给贾家送来了几尺红布,说是给孩子做衣服。傻柱更是仗着食堂大厨的便利,时不时给秦淮茹带点有营养的汤水回来,说是“给产妇补身子”。
两人的好意,宁婉(贾张氏)都收下了,以后,有的是机会还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