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胡说!这分明是天赐祥瑞,怎会有害?军师你多虑了。既然玉玺落入我手,正说明我乃天命所归。若违逆天意,岂不是对上天不敬?

主公怎如此糊涂!当年孙坚的下场难道还不明白吗?拥有玉玺者必成众矢之的!

一旁静听的孙策虽敬重这位尽职的军师,但若任其再说下去,必将坏了自己大事。他恨不能立即除掉此人,只是碍于身份不能轻举妄动。

此刻他反倒希望袁术继续昏聩下去。正因袁绍昏庸无能,孙策才会选择投靠。若在曹操帐下,凭其慧眼如炬,定会识破自己的谋划。

唯有依附袁术这等虽有权势却昏庸无道之人,才能借其势力壮大自己。眼下他需要借助袁术的力量保全性命,更需借其兵马为父 ** 。

在羽翼未丰之前,他必须隐忍蛰伏。待时机成熟,便可驱使袁术的兵马讨伐袁绍,一雪杀父之仇。

若这些兵马皆由他执掌,定然能一举击溃袁绍。可惜袁术断不会将兵权尽数交予他。即便献上传国玉玺,也换不来十足信任。

纵使袁术全心信赖,也不可能将大军悉数托付。此举必招致诸将不满,徒生怨怼,终究是痴心妄想。

不过袁术若能拨付部分兵马,倒也算幸事。如此既得实利,那方玉玺便不算白送——横竖那物件于他不过顽石,毫无用处。

世人却为这玉玺拼得头破血流,弃富贵舍性命也要争抢。他们认定唯有握此物方可称帝,这般愚念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

曹操这等聪明人,岂会为块石头耗尽心力?他要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手,便如执牛耳,可号令群雄,掌控天下动向。

纵使称帝,新刻玉玺有何不可?何须前朝旧物。这玩意儿对庸人是至宝,于曹操之流却贱如草芥——玉玺的价值全系于执掌者。天子持之方显珍贵,落在袁术手中不过华丽些的玉石罢了。

即便袁术持玉玺下诏,亦无人听从。这石头唯有在真龙天子掌中才焕发神采,余者皆如瓦砾。若说珍藏把玩尚可,毕竟确是稀世美玉。可他们眼里只见自己 ** 的幻影——袁术此刻正是如此。

袁公路此刻已失去理智,他当即决定要收孙伯符为养子。毕竟两人年龄相差二十余岁,这层父子关系完全合乎情理。

袁公路对孙伯符的才干极为赏识。此子不仅智计百出,更兼武艺超群,任谁见了都会心生爱惜。能得到这般人才辅佐,袁公路自然喜出望外。更何况孙伯符还献上了传国玉玺,更令袁公路刮目相看。

虽然孙伯符投效时日尚短,但其地位已超越那些追随袁公路南征北战的将领们。

伯符,我欲收你为义子,你意下如何?

承蒙主公抬爱,此乃孙策三生有幸,岂有推辞之理。

好!从今往后你便是我的义子。待我百年之后,这江山都是你的。眼下你只管尽心辅佐,助我开疆拓土。能得伯符相助,实乃一大快事,孙家子弟果然名不虚传。

多谢义父栽培。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为义父开疆拓土,完成霸业。

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的义子。有孙郎相助,何愁大业不成?袁本初、曹孟德之流何足道哉!孙策听令,命你为先锋将军,统领五万大军,你可愿意?

末将叩谢义父厚恩,定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孙伯符暗忖:袁公路对我已深信不疑,不仅委以重任,更拨付五万兵马。如今手握兵权,正是重振旗鼓之时。但他并未打算立即离开——袁氏势力尚在,若此刻自立门户,必成众矢之的。不如暂借其势,再慢慢收拢旧部。

**1301**

这些士兵并非真心效忠袁术。袁术的为人与他们的理想相去甚远,追随他难有作为。作为一个士兵,他们不愿跟随这样平庸的主将。

每个人都渴望追随一位强大的主公,像刘峰那样的人物。刘峰的武艺与麾下士兵的风采令人向往,能成为他的部下是一种荣耀,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模样。

正因如此,袁术的部下对他并不忠心。如今虽在袁绍麾下,但袁术的行事风格与他们心中的明主相差甚远。士兵亦有追求,不能因身份低微就剥夺他们评判的资格。

他们渴望追随刘峰那样的领袖,唯有在强者手下才能施展抱负。刘峰的士兵令人艳羡,可成为他的麾下并非易事。他们只能暂时屈居袁术帐下,默默等待机会。如今,孙策的到来点燃了他们的希望。

孙策的才能远超袁术,让他们看到了翻身的可能。追随孙策建功立业才是正道。他的武艺高强,才干过人,跟着这样的主将才能有所作为。相较之下,他们对孙策的忠诚远胜袁术。

短短一年间,孙策率军屡战屡胜,为袁术夺下多座城池。这些士兵在他手下大放异彩,立下赫赫战功。

孙策的才能备受将士们推崇,追随他既能建功立业又能在战场上保全性命。短短一年间,士兵们对孙策的忠诚与日俱增,他们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年轻将领身上。

袁术最近愈发信任孙策。他盘算着:只要孙策持续扩大疆土,自己登基称帝的野望就能实现。更何况传国玉玺已在他手中——这分明是天命所归的证据。在这个笃信谶纬的年代,这件宝物就是最有力的正统象征。

然而袁术忽略了一个致命事实:如今天下人心仍向汉室。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祖训犹在耳畔,当朝天子尚在人间。此时僭越称帝,无异于自绝于天下。传国玉玺在他手中非但不是祥瑞,反而成了催命符——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更糟的是,袁术绝非雄才大略之主。单凭孙策打下的几座城池就妄自尊大,这种膨胀的野心与他的实际才能形成可笑反差。一个看不清时势的人,却妄想掌控乾坤,结局早已注定。

袁术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 ** 之志,此刻他仿佛已置身龙椅之上,这种躁动令他寝食难安。他时常摩挲着传国玉玺出神,眼前浮现出身着龙袍的模样——即便是在轮椅上君临天下,也足够令他心驰神往。

时间犹如沙漏般流逝,想到自己年岁渐长,袁术的焦虑与日俱增。他暗自盘算着:若不及早登基,这九五之尊的宝座还能坐几年?玉玺在手的天赐良机若被他人夺去,岂不是要抱憾终身?

虽然心急如焚,但称帝的礼仪规制却马虎不得。斋戒沐浴、祭天告祖、大赦封赏,这些关乎天命的仪式必须周全。每当想到这些筹备都是为了加冕典礼,袁术又按捺住焦躁,沉浸在即将 ** 的憧憬中。传国玉玺的纹路在他指间流转,仿佛正勾勒着近在咫尺的 ** 春秋。

袁绍近日不断端详传国玉玺,身边谄媚之徒趁机怂恿他称帝。这帮人无非是看准了时机,想借着袁氏登基的机会为自己谋取 ** 厚禄。他们满心算计的,不过是怎样在这场权力更迭中分得一杯羹。

杨红苦口婆心地劝阻,分析当前局势:如今仍是汉室天下,百姓心向大汉。若贸然改朝换代,必遭天下人共讨之。可惜袁绍已被 ** 美梦冲昏头脑,所有筹备事宜都在紧锣密鼓进行,此刻要他收手,他怎能甘心?

与众人的心思不同,孙策暗中推波助澜自有盘算。他早有心脱离袁绍,只是苦于没有合适时机。眼下正是天赐良机——只要怂恿袁绍称帝,届时必会被派去开疆拓土,便可名正言顺带领部众离开。

这些年来,孙策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早已不欠他什么。况且以孙策的雄心壮志,岂会甘愿久居人下?他注定不是屈居将位之人,此番相助袁绍称帝,自有他的长远谋划。

虽说袁术麾下仍有反对之声,但孙策的支持让他愈发胸有成竹。既得开疆猛将的拥护,登基之事便再无忧虑,纵使旁人阻挠亦难改其志。

有孙策这般智勇双全的良将襄助,他视 ** 霸业如探囊取物。放眼当世将领,能及孙策者寥寥——这正是袁术敢将江山尽托的底气。只要孙策在侧,纵使前路 ** 险恶亦无惧色,他对此深信不疑。

袁术的枭雄本性成就了这番局面。若非其野心,孙策未必能崭露头角。孙策虽心怀感激,却也对利用恩主之事暗生愧疚。然成大事者不计小义,乱世中若无铁石心肠,终将沦为他人刀俎。

自得孙策以来,袁术势力日盛。江东猛虎为其连克数城,版图扩张之势令群雄侧目。当今天下除曹操、刘峰等寥寥数人,已难觅敌手。此时袁绍正与曹操鏖战,元气大损。

因刘峰横空出世,天下棋局骤变。曹袁交锋提前爆发,袁术称帝亦早于预期。较之袁绍,袁术终逊一筹。袁绍虽昏聩,偶有明断之时;袁术却反复无常,食言而肥——昔年许诺吕布攻取徐州便赠金粮,待吕布功成却翻脸赖账,这般行径令群雄齿冷。

袁术失信天下

袁术因背信弃义,各诸侯皆不愿与其共事,他已失去天下人心。若一人连诚信都丧失,则万事难成。

他过分计较蝇头小利,终致众叛亲离。如今无论向谁求助,均遭拒绝,因其承诺从不兑现。

即便此刻悔悟也为时已晚,世人早已看透其本质,他的信誉彻底崩塌。

无论如何补救,都难挽回声誉,他亲手将自己逼入绝境。

然此刻他竟图谋称帝,欲借皇权威严重塑形象。既欲戴天子冠冕,便不能再如往日狭隘,否则何以君临天下?

为改变世人评价,他开始筹备称帝事宜。得孙策相助,诸事进展顺利。

孙策不仅是其麾下猛将,更认作义子,故袁术对其极其信赖。

他深信孙策必不背弃,因而对其所求无不允准——连传国玉玺这等重宝都已献上,袁术认定孙策必助己登基。

他甚至盘算:若己为帝,将来或可传位于孙策。以此 ** ,孙策定当竭力效忠。殊不知这只是他一厢情愿,他眼中看到的,不过是个甘为己用的工具罢了。

万事俱备,只待择日祭天告祖,昭告天下。

手握兵权又得孙策支持,纵有反对之声,亦可武力 ** 。无人能阻其称帝野心。

元素已然决意称帝,无人能阻。此事已在暗中推进,除非袁绍身死,否则无人可挡。

杨红多次劝诫袁术莫要称帝,奈何他已听不进半句。如今他骑虎难下,若中途放弃,颜面尽失。

袁术称帝之心炽烈,哪怕只做一日天子,他也甘愿。

杨红见状,不再多言,任由袁术一意孤行。

他深知自己追随的主公昏聩,但念及知遇之恩,仍选择顺从。作为臣子,他已尽本分,既然谏言无效,便只能由主公决断。

若袁术能纳谏,自是明主;但如今的他,早已被 ** 之位迷了心窍。

权力欲望如虎,袁术已难自持。杨红明白,自己再无法约束他了。

既如此,不如离去。这些年尽心辅佐,恩情已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