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强汉之墨色如血 > 第107章 挥师西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土营中旌旆扬,八千锐旅待征装。

汉家甲胄凝霜色,彝部刀弓带瘴光。

斥候先探蛮疆路,先锋勇破棘林防。

南疆烽火今又起,铁骑如龙向扶阳。

就在诸葛乔率领的南路军乘风破浪,直扑扶南南部海岸之际,在林邑西南边境的赤土寨,征南将军张绍统领的东路军,也正如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向扶南境内的推进。

***

赤土寨内外,气氛紧张而有序。原本作为前沿警戒据点的小寨,此刻已俨然成为大军出征的基地。营帐连绵,旌旗蔽日,人喊马嘶,兵甲铿锵之声不绝于耳。

来自林邑各地的汉彝联军八千精锐早已在此集结待命。他们之中,有经历了象林、粟城、典冲血战、甲胄上满是刀箭痕迹的汉军山地营老兵,眼神锐利,神色沉稳;有来自山林、皮肤黝黑、身形矫健、佩戴着各种骨质饰品和毒刃吹箭的彝部勇士,眼中闪烁着狩猎般的兴奋与对战功的渴望;还有一部分是三千余、近期招募或归降的林邑青壮(林邑从军),他们虽略显紧张,但在汉军教官的督促和优厚军饷的激励下,也勉强排列成队,手持新发放的汉制长矛或腰刀。

第三日午时,自九真、日北星夜兼程赶来的两千援军终于抵达。这支生力军的到来,进一步充实了东路的兵力。他们带来了交州新补充的箭矢、药材,以及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后方稳固、粮道畅通的信心。

中军大帐内,张绍主持了出征前的最后一次军议。舆图上,孟虬麾下最得力的斥候们用朱笔标注出的路线清晰可见,沿途可能的陷阱区、水源地、扶南哨卡位置也一一注明。

“魏昌!”张绍点名。

“末将在!”魏昌踏出,声若洪钟。

“命你为前部先锋,即刻从山地营中遴选三千最擅攻坚、耐力最佳者,再配属孟虬麾下最熟悉前方路径、擅长辨识陷阱的彝部勇士一千人,另调工兵营一队五十人,由队正王大牛亲自带领,配属予你。明日拂晓,率先出发!”

“诺!”魏昌眼中战意熊熊。

“你部任务是:沿孟虬所探路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小股敌军,迅疾击溃,勿令其走脱报信;遇坚固据点或复杂地形,标记之,以烟火为号,等待主力抵达,不可贪功冒进!尤其注意清除沿途陷阱,保障主力通道安全!可能做到?”

“将军放心!”魏昌拍着胸甲,铿然作响,“有某这口刀,有山地营的弟兄,还有孟虬兄弟的好儿郎和王大牛的巧手,定给大军趟出一条平安路!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少蛮王孟虬!”

“将军吩咐!”孟虬上前。

“你的斥候队继续前出,范围扩大至百里。不仅要探路,更要严密监控扶南军大规模调动迹象,尤其是象兵的踪迹。所有情报,优先报予魏昌,同时快马送回中军!”

“包在我身上!林子里飞过一只鸟,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孟虬咧嘴,露出自信的笑容。

军议结束后,魏昌立刻投入先锋的编组工作。山地营中,陈石、赵二等老兵自然在列。陈石仔细擦拭着新领到的陌刀——这柄曾在典冲城外让林邑象兵闻风丧胆的利器,如今刀口重新打磨得寒光闪闪。赵二则检查着每一名手下士卒的弩箭和震天雷:“都查仔细点!弩弦松紧、箭镞是否牢固、震天雷引信是否受潮!到了扶南地界,这些就是咱们的命!”

彝部勇士那边,阿木、巴图等头目召集部下,分发着用各种毒液淬炼的箭矢和吹镖,并用彝语低声交代着丛林行动的注意事项和识别陷阱的秘诀。

工兵队正王大牛则带着马三、刘四等老伙计,清点着各种工具:撬棍、铁锹、斧锯、长杆、备用绳索,以及专门用于触发和拆除陷阱的套索、重物等。“都给老子听好了!”王大牛嗓门一如既往地大,“咱们的活儿,就是给大军把路上的钉子都拔了!眼睛放亮,手脚麻利!谁要是毛手毛脚触了陷阱,害了弟兄,老子先扒了他的皮!”

傍晚,魏昌特意将山地营、彝部勇士、工兵队的头目们召集到一起,在一片空地上进行了简短的协同演练。由彝兵模拟扶南人布置了几处常见的竹签坑、绊索滚木陷阱,然后由工兵上前演示如何安全排除,山地营士兵则在外围警戒。虽然时间仓促,但简单的配合流程却迅速建立起来。

***

第四日,天刚蒙蒙亮,魏昌率领四千前锋部队(山地营三千、彝部勇士一千、工兵五十),如同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赤土寨,没入了西南方向苍茫未知的丛林之中。

孟虬提供的路线并非坦途,多是猎径兽道,甚至需要自己用刀斧开辟。丛林密不透风,湿热难当,蚊蚋肆虐,毒蛇隐现。但对于山地营和彝兵而言,这种环境虽艰苦,却并非无法克服。含服苏辰配发的避瘴药草,饮用煮沸的泉水,队伍保持着稳定的行军速度。

彝部斥候如同幽灵般散在队伍前方及两侧数里之外。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保障了先锋部队的安全。第五日午后,前锋阿木突然发出预警鸟鸣。队伍立刻停止前进,就地隐蔽。

很快,阿木带着两名斥候返回,向魏昌报告:“将军,前方三里,山谷隘口,有扶南人的哨卡!木栅栏,一座箭楼,约莫五六十人守着。路中间和两侧林子,埋了不少‘地穿心’(竹签坑)和绊索,看样子是新设的。”

魏昌眯起眼,看向王大牛:“大牛,带你的人,由阿木的人引路,去把那些零碎给老子清了!动静小点!”

“得令!”王大牛一挥手,带着工兵队和几名彝兵,悄无声息地向前摸去。

清除工作进行得专业而迅速。彝兵精准地指出陷阱位置,工兵们则用长杆试探,小心地解除绊索,或用树枝泥土标记出竹签坑的位置,留给后续部队填埋。约莫半个时辰后,王大牛派人回报:通路已清理干净。

魏昌点头,下令:“弩手上前!目标箭楼和栅栏后守军!山地营刀盾手准备,栅栏破开后冲进去,一个不留!”

数十名强弩手悄然潜行至有效射程内,借助树木掩护,瞄准了箭楼上和木栅后隐约可见的扶南士兵。

“放!”魏昌低吼。

嗡的一声闷响,数十支弩箭离弦而出,精准地射穿了目标。箭楼上的哨兵一声不吭地栽落,栅栏后的扶南兵也瞬间倒下一片,惊呼惨叫骤起!

“工兵!破栅!”

早已准备好的工兵,在马三的带领下,抱着几捆震天雷冲到木栅前,迅速将其固定在栅栏关键部位,拉燃引信后迅速后撤。

“轰!轰!轰!”

几声巨响,简陋的木栅栏被炸得四分五裂,露出一个大缺口。

“杀!”魏昌身先士卒,挥舞环首刀,第一个冲过缺口。三千山地营精锐如同猛虎下山,紧随其后,杀入哨卡营地。幸存的扶南士兵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他们惊恐地看着这些如同天降的汉军,有的试图拿起武器,瞬间被弩箭射倒;有的转身想逃,却被速度更快的山地营士兵追上砍翻。

战斗几乎是一边倒的屠杀,不到一刻钟便结束了。清点战场,击杀五十余人,俘虏三十余人,汉军仅轻伤数人。

魏昌立即下令审讯俘虏。通译吴安很快从一名受伤的小头目口中撬出了情报:此哨卡乃扶南东部边境系列警戒哨之一,主要负责预警和拖延。后方百里外,有一处较大的兵站,驻军约五百,并由一位贵族统领。扶南国王确实已下令加强东部防御,但主力确实多调往南方和都城方向,东部兵力相对空虚,且对汉军如此快发动进攻并选择这条路线显得准备不足。俘虏还提供了前往那处兵站的大致路径和沿途可能遇到的其他哨卡信息。

“将军,果然如您和孟虬将军所料,扶南人重点不在东边!”魏昌兴奋地对赶来听取汇报的张绍信使道,“请回复将军,前锋将继续稳步推进,按计划清除障碍!”

接下来的两日,魏昌率前锋部队又拔除了两处类似的小型哨卡,战术如出一辙:彝兵侦察、工兵清障、弩箭突袭、步兵清剿。进军速度虽非极快,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极大地降低了伤亡风险,并不断获取着扶南东部的最新情报。

***

第八日,在确认前锋已打开通道并初步站稳脚跟后,张绍亲率东路军主力九千余人(含两千林邑从军),浩浩荡荡开离赤土寨,沿着魏昌开辟的路线,向扶南境内纵深推进。

与前锋的锐利突进不同,主力部队的行进更显沉稳与厚重。队伍中,除了作战部队,还有大量的辎重车辆、骡马以及负责筑路建寨的工兵和民夫。

张绍的中军位于队伍中央,杜衡带着他的测绘团队紧随其后。他们每行进一段距离,便会停下,利用罗盘、步弓等工具,仔细测量方位、距离,记录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植被类型,并将沿途遇到的村落、水源地、潜在渡口、适合扎营的地点一一标注在正在不断完善的大型舆图上。

“参军,前方这条河,本地人称为‘斯雷博克河’(拟名,意为白象之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但水下多有暗沙,需寻找固定渡口。”一名通译向杜衡报告刚从附近村落打听来的消息。

杜衡点点头,仔细在地图上绘制出河流的走向,并标注:“斯雷博克河,宽约二十丈,需详探渡口。”他转头对助手道,“记录:此地可设一永久性桥梁或渡口,利于日后统治与商旅往来。”

每当大军经过归顺或无人居住的村落,杜衡都会派人进行简单的登记,记录人口、物产,并分发少量盐巴、布匹以示安抚,宣传大汉政策,要求他们不得协助扶南军队。

与此同时,费承统筹的后勤体系也开始高效运转。按照张绍的命令,每隔约三十里(约合现代15公里),便会选择一处地势稍高、易于防守、靠近水源的地点,设立一处临时哨卡兼粮草中转站。

工兵和部分林邑从军被留下来,砍伐树木,挖掘壕沟,树立木栅,搭建起简易的营垒和烽火台。每处哨卡常驻五十名士兵,配备弩箭和少量震天雷,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守卫这个据点,更重要的是:守护通过此地的粮草车队,并通过烽火信号(白日燃烟,夜间举火)快速向后传递军情警报。

第十日黄昏,东路军主力抵达了魏昌前锋之前攻克的那处扶南兵站附近。张绍下令在兵站原址外围择地扎下坚固的大营。

此刻,从赤土寨到此地,一条由数个哨卡串联而成的后勤生命线已初步形成。虽然简陋,却至关重要,它保证了主力的后方安全与物资补给,也像一根钉子,开始楔入扶南国的东部疆域。

魏昌的前锋已继续向前探去,如同触角般感知着扶南腹地的动静。孟虬的斥候则带来了更深入的情报:扶南东部地区的混乱和恐慌正在蔓延,那处兵站的失陷已引起震动,但扶南主力似乎仍在犹豫,判断着汉军的主攻方向。

张绍立于刚刚竖起的营寨望楼上,眺望着西方暮色渐沉的扶南腹地。地图上,代表东路军的红色箭头正稳健地向前延伸,与南路诸葛乔部应有的进军路线遥相呼应。

“传令魏昌,谨慎前进,继续施压。”

“令孟虬,斥候再向西渗透,务必查明百里内敌军主力动向。”

“通知费承,加快粮秣转运,确保哨卡物资充足。”

“杜参军,舆图需尽快完善,尤其是前方河流渡口详情。”

命令一道道发出,东路军这只巨大的战争铁拳,在初步整合并打通前进道路后,正蓄势待发,准备向着扶南的心脏地带,发出更为沉重的一击。南疆的烽火,已在扶南的土地上点燃,且愈烧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