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朕的江山,画风不对 > 第179章 “灵网”的雏形扩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9章 “灵网”的雏形扩展

“灵网一期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大周的灵气科技应用从分散的点状突破,迈向构建全国性基础设施网络的宏大阶段。

这张无形的“网”,以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吸引了举国上下的目光,其建设过程本身,也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

工程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技术与材料的极限。

虽然灵话机在京城范围内的点对点通讯已较为成熟,但要将信号稳定地传输至数千里之外,并实现多个节点的互联互通,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

灵能光缆的铺设是基础,也是难点。特制的“导灵材料”需要兼具极高的灵气传导性、物理强度和耐腐蚀性。

初期生产的光缆,在复杂地形铺设时,常因应力或外部侵蚀导致内部导灵结构受损,信号衰减严重甚至中断。

灵科院的材料专家们不得不日夜攻关,改进配方和工艺,并设计了多种针对不同地形的光缆铺设与保护方案。

灵波中继塔的建设更是考验着工程能力。

这些高达数十丈的巨塔,需要建立在关键的地理节点上,塔顶的灵波汇聚和放大装置,其符文阵列的精密程度要求极高。一座中继塔的失效,可能导致一片区域的通讯瘫痪。

施工队伍常常需要在人迹罕至的险峻山峰或荒原上作业,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位工部官员在奏报中不无感慨地写道:

“……每立一塔,犹如筑一城,需耗费巨万,民夫工匠,艰辛备至。”

然而,困难并未阻挡住建设的步伐。在朝廷不惜工本的投入下,在无数工匠和民夫的血汗浇筑下,一条条承载着灵能信号的“道路”在地下悄然延伸,一座座中继塔如同忠诚的哨兵,在帝国辽阔的疆域上相继矗立起来。

与此同时,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开始为迎接“灵网时代”做准备。

各州府衙门内,被选中的“灵讯员”正在接受紧张的培训。他们需要学习复杂的操作符文盘,掌握基本的故障排查方法,甚至要理解一些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步骤。这些年轻人,大多出身吏员家庭或有一定文化基础,他们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时代变革的前沿,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民间对于“灵网”的期待与好奇与日俱增。茶馆酒肆里,人们热议着这项神奇的“官家工程”。

“听说了吗?以后咱们州府给京城送奏报,再不用快马加鞭跑上十天半月了!通过那灵网,瞬息即达!”一个商人模样的男子兴奋地说。

“可不是嘛!要是咱们做生意也能用上这个,哪里的货紧俏,哪里的价钱好,岂不是一清二楚?能省下多少盘缠和工夫!”旁边有人附和,眼中闪烁着对商机的渴望。

但也有人担忧:“这东西好是好,可都说价值连城,将来使用起来,费用定然不菲,岂是我等升斗小民能用得起的?”

这种担忧也反映了朝廷的考量。初期,灵网资源必然优先保障军政要务。

但周玄已明确指示,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前提下,要逐步探索灵网的商业化应用,并最终惠及民生。户部和灵工部已开始研究资费标准和运营模式。

周玄每日都会查看灵网建设的进度图。看着代表已联通州府的光点一个个亮起,他心中的蓝图也越来越清晰

。这不仅仅是通讯效率的提升,它将在更深层次上改变帝国的治理模式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政令的上传下达将前所未有的高效,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将大大增强,官僚体系的效率有望得到提升。

军情传递速度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商业活动将突破地域限制,全国性的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信息壁垒被打破,知识传播的速度将更快,这又会反过来促进技术和思想的进步。

“必须牢牢掌握主导权……”周玄喃喃自语。他深知信息网络的战略价值,它将是未来国家的神经中枢和血脉。

任何对此的失控,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他下令成立的“灵讯司”,不仅负责建设维护,更肩负着网络安全、信息监管的重任。相关的律法制定和保密技术研发,也在同步加紧进行。

灵网的扩展,如同为帝国安装上了一套初级的神经系统。虽然现在还只能传递简单的脉冲信号,但谁都能感受到,这套系统一旦完全激活,必将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深刻重塑大周的一切。

这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而序幕,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