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富爸爸的逆袭密码 > 第394章 家长沟通,携手共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4章 家长沟通,携手共进

祠堂的木门在晨光中发出 “吱呀” 的声响,像老槐树在低声絮语。李思成站在门槛内侧,看着王伯用抹布擦拭 1982 年的八仙桌,木纹里的茶渍被擦得发亮,露出 “为人民服务” 的烫金字样。桌腿旁,赵兰芝正往粗瓷碗里分着炒花生,是王婶用 1982 年的大铁锅炒的,焦香混着泥土味飘出老远。

“李总,张扬爸爸的车停在村口了。” 张明远的皮鞋沾着露水,手里攥着份家长名单,“除了上海的小雨妈妈请假,其余十七位都到了。” 他突然压低声音,“张董的秘书刚才打电话,说要带摄像团队来,被我以‘1982 年没有摄像机’为由挡回去了。”

李思成的指尖划过墙上的标语 ——“家校同心,共育新苗”,红漆是周明德用 1982 年的土漆调的,边角还沾着些许稻草。“让王伯把广播线接好。” 他望着祠堂外的晒谷场,孩子们正在马师傅的指导下晾晒玉米,金黄的颗粒在竹匾里滚动,像撒了一地的星星,“等会儿让家长们看看,他们的孩子现在能背三十斤玉米走三里路。”

穿西装的张扬父亲踩着玉米叶走进来,鳄鱼皮鞋在泥地上打滑,他掏出真丝手帕擦着锃亮的鞋头:“李总这排场够复古的。” 他的目光扫过八仙桌上的搪瓷缸,“连个矿泉水都没有?我儿子在这不会连水都喝不上吧?”

王伯的烟袋锅在门框上磕了磕,火星溅在青砖上:“1982 年的娃,喝井水长大的照样长结实。” 老人掀开墙角的瓦罐,里面的井水映着天光,“张董要是嫌寒碜,现在就能走。”

李思成突然拍手,祠堂的广播里响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磁带的杂音像春蚕在啃桑叶。“各位家长,” 他拿起份劳动记录表,纸张边缘被 1982 年的回形针别着,“这是张扬上周的成绩 —— 编竹筐三个,合格率 100%,王伯说比他当年强。” 他举起照片,少年的手指被竹条勒出红痕,却笑得露出虎牙。

小雨妈妈突然抽泣起来,碎花裙的袖口沾着泪痕。她从 LV 包里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女儿抱着布娃娃的照片:“我家小雨从来没干过活,她细嫩的手怎么经得起竹条磨?” 王婶端来碗红糖姜茶,粗瓷碗沿还缺了个口:“姑娘你看,这是小雨给我纳的鞋底,针脚比我年轻时还匀。”

座谈会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穿皮草的女人把爱马仕包往桌上一摔,金属链条撞在搪瓷缸上发出刺耳的响:“我们交了那么多学费,就换来孩子当苦力?” 她指着墙上 “艰苦奋斗” 的标语,“1982 年早就过去了,李总这是在开历史倒车!”

周明德的拐杖 “笃” 地戳在她脚边,老人从怀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李晓聪当年的家书。“这孩子刚来时,说‘宁死不碰锄头’。” 他戴上老花镜,念起信里的话,“‘今天帮王伯挑水,肩膀磨破了,但看到水缸满了,比玩游戏通关还开心’。” 女人的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出话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上的金属扣。

赵兰芝突然站起来,把一摞作业本往桌上一放。1982 年的方格纸上,张扬的字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有力,最后一页画着个简笔画的窝窝头,旁边写着 “其实挺香的”。“这些不是苦力,是成长的印记。” 她指着小雨的作文本,“‘王婶教我蒸馒头,面粉沾在脸上像小花猫’,这难道不是教育?”

屋外突然传来欢呼声。家长们涌到门口,看见孩子们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张扬站在最前面,蓝布校服的领口被汗水浸得发暗,却死死攥着 1982 年的麻绳。小雨的羊角辫在空中甩成小鞭子,嘴里喊着 “加油”,声音比谁都响亮。

“那是我儿子?” 张扬父亲的手帕掉在地上,他看着那个青筋暴起、不肯松手的少年,突然红了眼眶。去年在公司年会上,这孩子因为游戏机被没收,当场掀翻了香槟塔。

李思成递来杯井水,搪瓷缸在阳光下泛着哑光:“张董见过孩子流汗的样子吗?1982 年的教育,不是让他们当苦行僧,是让他们知道,汗水比泪水值钱。” 他指着晒谷场上的玉米,“这些玉米磨成面,会寄给各位当礼物,尝尝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座谈会结束时,王婶端来刚蒸好的玉米馍,热气在家长们的脸上凝成水珠。张扬父亲咬了一大口,玉米面的粗粝感划过喉咙,他突然掏出钢笔,在 1982 年的信纸上写下:“请老师严格要求,不必手软。” 小雨妈妈则把檀香皂放在鼻前,泪水滴在包装纸上:“这味儿像我小时候用的,谢谢你们让她记得家的味道。”

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时,张明远正在给信件盖邮戳。1982 年的邮票上印着长城图案,每封信里都夹着孩子的手工作品 —— 张扬的竹编书签,小雨的布贴画,还有晓梅用玉米叶编的小篮子。“李总,家长们都说明年还要来,想参加孩子们的秋收。”

李思成望着邮筒里渐渐堆满的信件,突然想起六年前,他也是这样,等待着清平村寄来的每一封家书。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一个少年的蜕变,更藏着教育最朴素的真理 —— 就像 1982 年的庄稼,只要用心浇灌,总会结出果实。

王伯突然把个布包塞进李思成手里,里面是晓聪当年的第一个作业本,最后一页写着 “爸爸,我想你,但我会努力”。“这是给新家长的礼物。” 老人的烟袋锅在暮色里亮了一下,“让他们知道,来这儿的孩子,都会变好。”

夜色漫进祠堂时,广播里响起《难忘今宵》的旋律。家长们陆陆续续离开,车灯光束在 1982 年的土路上划出金线。张扬父亲临走时,把那块真丝手帕留给了儿子,上面用钢笔写着 “加油”,字迹和少年作业本上的越来越像。

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邮差把信件装进绿色的邮包。月光洒在 “清平村” 的邮戳上,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他知道,这些信件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 1982 年的风,落在每个等待的家庭里,生根发芽。

第二天一早,赵兰芝在课堂上宣布了新规定:“以后每周写两封信,一封给家长,一封给自己。” 张扬的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 “爸,玉米馍真的不难吃”,旁边画了个笑脸。小雨则在信里画了个大大的全家福,王婶和马师傅也在其中,像一家人一样。

家长们收到信的反应各不相同。张扬父亲把竹编书签别在办公室的笔筒上,每次开会看到,都会想起那个在拔河场上咬牙坚持的少年;小雨妈妈把布贴画贴在冰箱上,每天做饭时都能看到,仿佛女儿就在身边;还有的家长把孩子们的信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和自己小时候的奖状放在一起,感慨万千。

有位家长在回信中写道:“以前总觉得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爱,现在才明白,让他学会担当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感谢你们让他有这样的机会成长。” 字里行间满是真诚和感激。

李思成把这些回信在教师会上念给大家听,周明德捋着胡须说:“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家校携手,才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赵兰芝也笑着说:“看到家长们的转变,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会把家长的回信念给孩子们听。当张扬听到父亲说 “为你骄傲” 时,脸涨得通红,学习更加努力了;小雨听到妈妈说 “等你回来教我蒸馒头” 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劳动课上更加积极了。

信件成为了连接家校的纽带,传递着爱和鼓励。孩子们在信里分享自己的进步和烦恼,家长们在回信中给予引导和支持,这种 1982 年的传统沟通方式,比任何现代化的通讯都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李思成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家长沟通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坚持下去,用真诚和耐心去对待,就一定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 1982 年的清平村,这种家校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正在慢慢生长,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又到了家长座谈会的日子,这次来的家长更多了,脸上的疑虑少了,期待多了。他们主动和老师们交流孩子们的情况,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甚至有人提出要为育才中心捐些 1982 年的老物件,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

张扬父亲带来了一台 1982 年的收音机,说可以让孩子们听听当年的广播;小雨妈妈则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纪念。看着这些充满心意的礼物,李思成和老师们都深受感动。

座谈会上,家长们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拘谨和质疑,而是畅所欲言。他们讨论着如何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如何在家中延续 1982 年的优良传统。周明德欣慰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携手共进,为了孩子们,我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夕阳西下,家长们带着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和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清平村。他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自己不再是孤单的前行者,有育才中心这样的伙伴一起努力,孩子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清平村的老师们,则继续用 1982 年的智慧和真诚,教育着每一个孩子,书写着家校携手的动人篇章。信件往来不断,每一封都承载着思念和期望,每一封都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家长和学校的心紧紧相连,共同编织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