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在 “艰苦奋斗” 的玉米字上凝成水珠时,李思成正用红漆在祠堂的门板上写字。“穿越体验营” 五个大字力透木背,笔画里还嵌着些许 1982 年的木屑。王伯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李总这是要把清平村变成集市?当年晓聪在的时候,这里可清净了。”
李思成放下漆刷,指腹蹭过门板上的毛刺:“让城里孩子来磨磨性子,没什么不好。” 他望着晒谷场新搭的竹棚,马师傅正往横梁上挂 1982 年的煤油灯,“短期体验营就教三样 —— 劈柴、纳鞋底、珠算,让他们知道铅笔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张明远抱着个纸箱跑进来,里面的作业本哗啦啦散了一地。1982 年的方格纸上印着 “清平村小学”,扉页还有王伯用毛笔写的 “好好学习”。“李总,印刷厂把‘复刻版’印成‘仿古版’了!” 他捡起本作业本,封面的塑料膜反光刺眼,“这哪是 1982 年的样子,分明是旅游纪念品!”
周明德的拐杖突然 “笃” 地戳在纸箱上,老人的中山装袖口沾着粉笔灰:“让他们重印!1982 年的作业本哪有塑料膜?纸页要带着草木香,笔尖划过能听见沙沙响。” 他从怀里掏出本李晓聪的旧作业本,纸边卷得像浪花,“你看这磨损,才是真东西。”
劳动课的哨声刚落,村口就驶来辆校车。穿校服的孩子们像麻雀般涌下来,背着卡通书包的小胖突然指着马师傅的木工坊尖叫:“那是什么?没有电动锯子怎么干活?” 他的名牌球鞋踩在玉米壳上,嫌恶地往旁边躲,“这地方连 wi-Fi 都没有,要怎么活啊?”
马师傅把锛子往木墩上一拍,震得木屑飞溅:“1982 年的孩子,劈柴能劈出节奏,纳鞋底能数出针脚。” 他抓起块榆木,手掌在木头上摩挲,“你小子要是能把这木头刨光滑,我就把晓聪当年的木工奖给你。”
小胖的脸涨成番茄色,抓起锛子就往木头上砸。锛子反弹回来,差点砸到脚边的竹筐。张扬突然从柴房走出来,蓝布校服的肩头落着木屑:“左手扶稳,右手用力,像这样......” 他的手掌覆盖在小胖手上,引导着锛子在木头上游走,动作娴熟得像个老木匠。
祠堂的八仙桌上,新编的故事书堆成小山。赵兰芝正用红笔修改《1982 年的夏天》,笔尖划过 “小雨偷玉米” 的段落:“这里要改改,当年晓聪偷掰玉米,王伯是让他补种十棵,不是骂一顿就完了。” 她突然抬头,看见小胖蹲在灶台前,正笨拙地给王婶添柴火,脸蛋被熏得黑乎乎的。
“这孩子刚才还说要回家。” 王婶往灶膛里塞玉米芯,火苗舔着 1982 年的铁锅,“现在居然说要学蒸窝窝头,说比汉堡包有嚼劲。” 她掀开锅盖,白雾里滚出个歪歪扭扭的馒头,上面还沾着小胖的指纹,“你看这印子,比城里蛋糕店的花纹实在。”
傍晚的广播里突然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是 1982 年的磁带版,杂音像春蚕在啃桑叶。体验营的孩子们围着陈默学包扎,穿公主裙的小雅正给布娃娃缠绷带,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1982 年的女孩,都会给弟弟妹妹包扎伤口。” 陈默的药箱里,1982 年的红药水泛着琥珀光,“这不是玩游戏,是真本事。”
李思成站在新搭的 “穿越书店” 前,指尖划过复刻版的《雷锋日记》。林悦抱着捆故事书走来,帆布包上的墨渍蹭到书脊上:“舅舅,市三小的校长刚才打电话,说要把校外实践课设在咱们这。” 她翻开本《清平村的一天》,插图里的张扬正帮王伯挑水,扁担压得弯弯的,“他们想要电子版教案,被我以‘1982 年没有 U 盘’挡回去了。”
书店的木门突然被撞开,小胖举着本珠算课本冲进来,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李叔叔,我算对了!1982 年的乘法真好玩!” 他的卡通书包扔在墙角,沾满木屑的手上还攥着块窝窝头,“明天我能不学纳鞋底吗?我想跟马师傅学做木剑。”
马师傅突然从梁上摘下个木盒,里面是把李晓聪做的木剑,剑鞘上刻着 “侠之大者”。“想学木剑?” 老木匠把剑往小胖手里塞,“先劈够三十担柴,1982 年的侠客,哪有手无缚鸡之力的?”
深夜的祠堂还亮着灯。赵兰芝在编写《1982 年劳动手册》,钢笔在纸页上划出沙沙声:“劈柴要顺木纹,纳鞋底要留三分线......” 周明德在旁边批注,红笔圈出 “安全第一”,“当年晓聪烫了手,王伯就用獾油给他抹,这细节得加上。”
李思成翻开新到的订单,上海某小学要订五百本故事书,备注栏写着 “要带玉米香的纸”。他突然笑出声,想起六年前给李晓聪寄作业本,王伯非要在包裹里塞把玉米须,说 “让孩子闻闻家的味道”。
鸡叫头遍时,体验营的孩子们已经在操场列队。小胖的校服沾满草屑,却把扁担扛得笔直;小雅的公主裙换成了蓝布褂子,纳鞋底的针脚虽然歪斜,却一针没落。马师傅举着木剑站在队前,晨光在剑身上流淌,像条金色的小溪。
“今天学编竹筐!” 马师傅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1982 年的手艺,要像做人一样 —— 直的直,弯的弯,不能走样。” 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清平村,惊飞了檐下的燕子,鸟群掠过老槐树的枝叶,抖落一地露珠,像撒了把碎银。
村口的货车又运来新的纸张,带着 1982 年的草木香。印刷工人们正在搭建临时厂房,王伯蹲在旁边监工,烟袋锅指着刚印好的作业本:“这纸才对味!当年我家小子写作业,能把纸页磨出毛边。”
李思成站在 “穿越体验营” 的木牌前,看着朝阳给 “1982” 四个数字镀上金边。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是 1982 年的语文课本,朗朗的声音混着劈柴声、算盘声,像首最动听的晨曲。他知道,这些新业务不是简单的拓展,而是让 1982 年的种子,在更多土壤里发芽。
正午的日头晒得竹棚发烫时,小胖举着自己编的竹筐冲进祠堂。篾条歪歪扭扭却没散开,筐底还刻着个歪歪扭扭的 “勇” 字。“李叔叔你看!” 他的鼻尖沾着竹屑,“马师傅说这叫‘初生牛犊筐’,比电动玩具好玩一百倍!”
王婶端来刚蒸的玉米馍,热气在孩子们脸上凝成水珠。小雅小心翼翼地拿起个,掰了半块给旁边的小女孩:“1982 年的分享,比微信转账暖心。” 她的蓝布褂子上还别着王婶给的野菊花,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
周明德突然敲响铜钟,孩子们像归巢的麻雀般围过来。老人举起新印的作业本,纸页在风中哗哗响:“这才是 1982 年的味道!” 他把本子分发给每个孩子,“回去告诉你们的同学,清平村的大门永远敞开,但来这就得守规矩 —— 流汗、动手、动心。”
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时,体验营的孩子们排着队上校车。小胖的书包里塞满了自己劈的柴火、编的竹筐,还有本写满珠算口诀的作业本。他突然从车窗探出头,对李思成大喊:“李叔叔,暑假我还要来!我要拿木工奖!”
马师傅站在老槐树下,烟袋锅在掌心敲了敲:“这小子跟当年的晓聪一个样,嘴硬心软。” 他望着远去的校车,“当年晓聪说再也不劈柴了,结果临走前给我劈了满满一柴房。”
李思成翻开新的业务清单,短期体验营的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与学校合作的实践课表贴满了整面墙,复刻版作业本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张明远举着相机跑来,镜头里是孩子们在晒谷场拼出的 “1982” 字样,用的是刚收的红豆和玉米,颜色鲜亮得像幅油画。
“李总,文化局的人来了!” 张明远的声音带着兴奋,“说要把咱们的故事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项目!” 他突然指向村口,穿中山装的干部正和周明德握手,“他们还说要给清平村挂块牌子 ——‘1982 年教育活化石’!”
夜色漫进祠堂时,煤油灯的光晕在新印的故事书上跳动。李思成翻开《晓聪的清平岁月》,扉页的插图里,少年正蹲在木工坊里,睫毛上沾着木屑,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他突然想起六年前那个雨夜,自己站在清平村的老槐树下,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而现在,这条路不仅走通了,还长出了枝繁叶茂的新枝。
王伯端来碗玉米粥,粗瓷碗沿还留着个小缺口:“李总,该给新业务起个响亮的名。” 李思成舀起一勺粥,热气模糊了眼镜:“就叫‘1982 的阳光’吧,当年晓聪总说,这里的太阳比城里的暖。”
窗外的月光淌过晒谷场,新搭的竹棚在风中轻轻摇晃,像艘准备远航的船。李思成知道,拓展业务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明白 ——1982 年的珍贵,不在作业本的复刻,而在那些劈柴时磨出的茧、纳鞋底时数过的针脚、珠算时算错的汗滴,这些才是能伴随一生的财富。
第二天一早,印刷厂送来了重印的作业本。王伯拿起一本,放在鼻尖闻了闻,满意地点点头:“这味儿对了,有当年的草木香。” 孩子们的笑声从远处传来,新的一批体验营学员已经开始了他们的 1982 年之旅,清平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与学校的合作也在顺利推进中。市三小的第一批学生来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他们在清平村体验了一天的 1982 年生活。课堂上,赵兰芝用复刻版作业本给他们上课,孩子们用着和当年李晓聪一样的文具,听得格外认真;劳动课上,他们跟着马师傅学做简单的木工活,虽然成品粗糙,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成就感。
带队的老师感慨地说:“这样的实践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们在城里根本接触不到这些,回去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她还表示,希望能长期与清平村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文化产品的开发也如火如荼。除了作业本和文具,林悦还组织人手编写了一系列以 1982 年乡镇生活为背景的科普读物,介绍当年的农业知识、手工艺技巧等。马师傅则带领工匠们制作了一批迷你版的 1982 年农具模型,小巧精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李思成站在清平村的最高处,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拓展业务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内容,更是为了将 1982 年的教育精神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清平村的业务不断拓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短期体验营每期都爆满,与学校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文化产品也畅销各地。李思成和他的团队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希望能让 1982 年的教育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马师傅计划开设木工培训班,不仅教孩子们,还想教一些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成年人;赵兰芝则准备编写更多的课程教材,将 1982 年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更完美地结合;王婶也想推出 1982 年的特色美食礼盒,让更多人品尝到那个年代的味道。
夕阳西下,清平村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工匠们的敲打声、老师们的讲课声,构成了一首和谐而美妙的交响曲。他知道,清平村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精彩的篇章等待着去书写,而 1982 年的阳光,将永远照耀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