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富爸爸的逆袭密码 > 第398章 社会认可(看爽文:大唐:开局曝光李世民玄武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8章 社会认可(看爽文:大唐:开局曝光李世民玄武门)

晨雾还没散尽,清平村的广播就 “吱呀” 一声响了。1982 年的磁带转着圈,《新闻联播》的片头曲混着电流杂音淌出来,像条刚解冻的小溪。李思成站在祠堂的门槛上,看着王伯用抹布擦拭那块 “教育创新典范” 的牌匾,红木底色上的金字被擦得发亮,边角还沾着些许 1982 年的桐油。

“李总,省里的表彰文件到了!” 张明远的皮鞋踩在露水打湿的青石板上,发出 “啪嗒” 声。他手里的红绸文件袋上,“特等功” 三个字烫得耀眼,袋口露出的信纸一角,印着 “保留 1982 年教育特色,应予推广” 的字样。“教育局的刘局长说,要把咱们的模式写进明年的教育白皮书。”

周明德的拐杖在地上敲出 “笃笃” 声,老人的中山装领口系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朵 1982 年的红绸花。“当年县文教局的人说我‘不务正业’,现在倒好,省里的人都来取经了。” 他掀开供桌下的木箱,里面堆满了泛黄的批评信,最上面那封写着 “劳动课过多,违背教学大纲”,落款是 1983 年的教育局,“你看这纸,都脆得能当柴烧了。”

劳动课的哨声刚落,晒谷场就闯进群 “不速之客”。扛摄像机的记者们踩着玉米壳往前涌,镜头对准正在学插秧的孩子们,闪光灯在 1982 年的水田里炸出片片白光。穿西装的男主播突然拦住张扬,话筒差点戳到少年的鼻尖:“请问你现在后悔被送到这里吗?听说你父亲是上市公司老板,在这里会不会觉得委屈?”

张扬把手里的秧苗往泥里一插,水花溅在主播的真丝领带上。“委屈?” 他扯了扯蓝布校服的袖口,磨出的毛边蹭着话筒线,“我现在能用 1982 年的算盘算出你工资的三倍,你信吗?” 远处传来马师傅的喝彩声,老木匠举着个榫卯结构冲过来,“这小子昨天做的木凳,能承受三个成年人的重量!”

祠堂的八仙桌上,堆着刚送来的报纸。《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用黑体字写着 “1982 的教育密码”,配图里小雨正给王婶捶背,蓝布褂子上别着朵野菊花。赵兰芝用红笔圈出评论员文章:“‘让教育回归泥土’,说得真好。” 她突然抬头,看见省报的记者正在抄写 1982 年的作息时间表,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桑叶。

穿中山装的刘局长突然握着李思成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李总,市里决定给你们拨三百万专项资金!” 他的公文包蹭过祠堂的供桌,带倒了 1982 年的搪瓷缸,“但有个条件 —— 得在村口修条水泥路,再装个电子显示屏,好歹像个先进单位的样子。”

王伯的烟袋锅 “笃” 地敲在局长的皮鞋上,老人的粗布褂子沾着柴火灰:“1982 年的表彰,哪用得着水泥路?当年晓聪拿县三好学生,奖品就是个搪瓷缸,现在还摆在祠堂里呢。” 他掀开供桌的抽屉,里面的搪瓷缸印着 “劳动模范”,边缘磕出个小豁口,“这才是真东西,比什么显示屏金贵。”

傍晚的广播突然插播紧急通知,播音员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音:“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即将播出专题报道 ——《清平村的 1982》!” 祠堂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围着那台 1982 年的黑白电视机,屏幕上的雪花点突然变成周明德的身影,老人正用拐杖指着黑板上的 “艰苦奋斗”。

李思成站在人群外,看着电视里的自己接受采访。当被问到 “是否担心这种模式会被商业化” 时,他突然指向窗外 —— 马师傅正带着孩子们修补竹篱笆,月光在竹条上流淌,像条银色的小溪。“1982 年的教育,就像这篱笆,得用真材实料,不能掺半点假。”

深夜的祠堂还亮着灯。张明远正在统计媒体报道,剪报本上的标题五颜六色:《从废柴到学霸:1982 的逆袭》《没有 wi-Fi 的课堂》《玉米地里的清北梦》。李思成突然笑出声,指着篇《复古教育的胜利》:“他们懂什么?我们不是复古,是把 1982 年的种子,播在新时代的土壤里。”

鸡叫头遍时,村口突然驶来辆军绿色吉普。穿制服的军官跳下来,捧着块 “军民共建教育基地” 的铜牌,红绸布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李总,部队决定把这里作为新兵教育实践点!” 他的军靴踩在玉米壳上,“让那些城里来的兵蛋子学学,什么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马师傅突然从木工坊里扛出个木牌,上面刻着 “谢绝参观” 四个大字,刀痕深得能塞进指甲。“李总,这阵子来的人快把门槛踏破了!” 老木匠的手掌拍着木牌,“昨天还有个商人想租咱们的煤油灯拍广告,说给十万块!”

李思成接过木牌,指尖划过 “谢” 字的竖钩:“把牌子挂在村口,但给部队开特例。” 他望着远处的练兵场,孩子们正在周明德的指挥下站军姿,张扬的后背挺得笔直,汗水顺着下巴滴在 1982 年的土地上,“1982 年的军人,最懂什么叫坚持。”

正午的日头晒得玉米叶打卷时,教育部的考察团突然到访。穿西装的专家们围着 1982 年的课桌椅争论,戴金丝眼镜的女教授突然拍手:“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没有触摸屏,却有触摸泥土的机会;没有编程课,却有编竹筐的专注。” 她的笔记本上,画着个简笔画的算盘,旁边写着 “比电脑更懂人心”。

王婶端来刚蒸的玉米馍,热气在专家们的脸上凝成水珠。“尝尝 1982 年的味道。” 她把馍往女教授手里塞,粗瓷碗沿的豁口蹭到教授的钻戒,“晓聪当年一顿能吃三个,说这馍里有阳光的味道。” 教授咬了一口,突然红了眼眶,手里的馍渣掉在 1982 年的布裙上,像撒了把碎金。

傍晚的颁奖晚会上,李思成接过那块 “全国教育创新奖” 的金杯。灯光下的金杯反射着刺眼的光,他却突然把奖杯递给周明德:“这该给周老,1982 年的教育智慧,都在他的拐杖里。” 老校长的拐杖在舞台上敲出 “笃笃” 声,像在数着岁月的刻度:“要谢就谢这片土地,1982 年的庄稼,从来不会辜负认真耕种的人。”

深夜的祠堂里,李思成翻开那本厚厚的荣誉册。从县教育局的奖状到国家级的金杯,从报纸的豆腐块到《焦点访谈》的专题片,每一页都浸着 1982 年的汗水味。王伯端来碗玉米粥,粗瓷碗沿的豁口蹭到册子上:“李总,该歇歇了。” 李思成舀起一勺粥,热气模糊了眼镜:“王伯还记得晓聪当年说的话吗?他说要让清平村的故事,写进课本里。”

月光淌过晒谷场的玉米堆,像铺了层碎银。远处传来孩子们的鼾声,混着马师傅刨木头的余响,像首古老的歌谣。李思成知道,这些认可不是终点,是 1982 年的种子发出的新芽,只要继续浇水施肥,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天一早,村里来了更多的参观者,有教育工作者、有家长、有学生,他们都想亲眼看看这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 “穿越育才中心”。赵兰芝带着他们参观教室,讲解 1982 年的教学模式;马师傅展示孩子们的木工成果,讲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王婶则热情地邀请大家品尝她做的玉米馍,分享着孩子们在这里的成长点滴。

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校长握着李思成的手,激动地说:“李总,你们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那里条件艰苦,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回去后我也要借鉴你们的模式,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媒体的报道还在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清平村,知道了 “穿越育才中心”。有位退休的老教师特意写信来,说自己年轻时就是在 1982 年的乡村小学任教,看到育才中心的做法,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为这样的教育传承感到欣慰。

政府部门的支持也落到了实处,不仅有资金奖励,还派来了专业的教育指导团队,帮助育才中心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他们与周明德、赵兰芝等老师一起研讨课程设置,让 1982 年的特色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结合。

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社会的认可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他会带着这份认可,坚守 1982 年的教育特色,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在这里实现蜕变,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清平村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打闹,老师们在办公室里备课,一切都那么和谐而美好。李思成知道,“穿越育才中心” 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它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穿越育才中心” 不断收到来自各地的感谢信和锦旗。有家长感谢学校把自己的 “问题孩子” 培养成了优秀少年,有学生感谢这里让自己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人生的方向,有教育机构感谢学校分享的宝贵经验。

李思成把这些感谢信和锦旗都珍藏在祠堂里,他说这是 “穿越育才中心” 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有新的孩子来到这里,他都会带他们来看这些,告诉他们这里的教育能改变人,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像一股暖流,激励着育才中心的每一个人。马师傅教孩子们做木工更用心了,他希望孩子们能做出更精美的作品;赵兰芝备课更认真了,她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王婶做的饭菜更可口了,她想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思成知道,这份认可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团队每个人的心血,也离不开 1982 年那些宝贵的教育精神。他会一直坚守初心,让 “穿越育才中心” 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续写更多的传奇故事,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

月光下,清平村安静而祥和。祠堂里的煤油灯还亮着,李思成看着那些荣誉证书,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他相信,在 1982 年教育精神的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穿越育才中心” 一定会越来越好,成为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