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凡人吴普同 > 第23章 迟来的团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十八的清晨,西里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吴普同还没开学,像往常一样早起读书,刚打开灯,就听见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沉重而有力的是父亲,轻快中带着些许疲惫的是家宝。

\"爹!家宝!\"吴普同惊喜地推开门。

吴建军和家宝站在晨雾中,身上还带着旅途的风尘。家宝长高了不少,几乎和父亲一般高了,肩膀宽厚,脸上带着成熟的气质。两人都背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脸上带着疲惫而温暖的笑容。

\"小声点,\"吴建军压低声音,\"别吵醒你娘和小梅。\"

但李秀云已经听见动静,披着衣服从屋里出来。看到丈夫和儿子,她愣在原地,眼圈瞬间就红了:\"不是说...不是说开春才回来吗?\"

\"活干完了,\"吴建军放下行李,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买了点驴肉,还热着呢。\"

家宝则兴奋地打开编织袋:\"娘,哥,姐!我给你们带好东西了!\"

小梅也闻声起来,看到父亲和弟弟,高兴得说不出话,只是不停地抹眼泪。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李秀云忙着生火做饭,小梅帮着打下手,吴普同和家宝把行李搬进屋。吴建军坐在门槛上抽烟,看着忙碌的家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回能待几天?\"李秀云一边和面一边问。

\"过了二月二再走,\"吴建军说,\"新工地还没找好,正好歇歇。\"

家宝迫不及待地展示他带的礼物:给母亲买的一条红围巾,给小梅的一件粉色毛衣,给吴普同的一双新球鞋,甚至还有给父亲的一瓶好酒。

\"这孩子,\"吴建军摇摇头,\"乱花钱。\"

\"我现在是大工了,一天能挣三十呢!\"家宝自豪地说,\"师傅说我出师了,以后能独当一面了。\"

李秀云的手停住了:\"三十?这么多?\"

\"嗯!\"家宝用力点头,\"等我再干半年,就能把咱家的债还清了!\"

早饭格外丰盛。李秀云烙了油饼,炒了鸡蛋,还把驴肉切了一大盘。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吃得格外香甜。

\"还是娘做的饭好吃,\"家宝狼吞虎咽,\"工地上天天馒头咸菜,都快吃吐了。\"

吴建军慢慢喝着粥,问起家里的情况。听说小梅身体好多了,吴普同学习有进步,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饭后,家宝非要帮着刷碗。小梅在一旁看着弟弟熟练的动作,惊讶地说:\"家宝真是长大了,都会干家务了。\"

\"在工地上什么都得自己来,\"家宝笑笑,\"洗衣服、缝扣子、做饭,都会点儿。\"

吴普同注意到,弟弟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还有几处伤疤。这就是一天三十块钱的代价。

中午,李秀云张罗了一大桌子菜。有炖鸡、红烧肉、炸鱼、炒青菜,还有包饺子。香味飘出老远,连邻居赵大娘都过来看热闹。

\"哟,秀云家过年啊?\"赵大娘打趣道。

\"补过个年,\"李秀云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都回来了,得热闹热闹。\"

吃饭时,家宝讲起工地的趣事,把大家都逗笑了。他说有个工友睡觉打呼噜像打雷,说得绘声绘色;又说师傅教他手艺的严格劲儿,比学校的老师还厉害。

吴建军偶尔插几句话,叮嘱家宝在外要踏实肯干,不要学坏。他的话语不多,但眼神里满是欣慰。

小梅吃得特别香,脸色也红润起来。她悄悄对吴普同说:\"哥,我觉得病全好了。\"

下午,吴建军带着家宝去地里看麦苗。绿油油的麦苗已经长到一拃高,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今年麦子长势不错,\"吴建军蹲在地头,\"开春浇遍水,准是个好收成。\"

家宝认真地看着父亲如何查看麦苗,如何估测产量。他已经不是那个只会疯玩的孩子了。

吴普同在家里温书,但总静不下心。院子里不时传来家人的说笑声,让他感到久违的温暖。

傍晚,李秀云开始包饺子。一家人齐上阵,连吴建军都来帮忙擀皮。家宝笨手笨脚地学着包饺子,包出来的饺子奇形怪状,惹得大家直笑。

\"这样挺好,\"吴建军突然说,\"像个元宝,招财。\"

这是吴普同第一次听父亲说这样的吉利话。

晚饭吃饺子,还喝了点酒。吴建军的话多了起来,说起在北京的见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那些新鲜事儿。

\"等普同考上大学,咱们都去北京看看,\"吴建军说,\"让家宝当向导。\"

家宝立即响应:\"好啊!我带你们去看天安门,逛故宫!\"

小梅小声问:\"哥,大学都在大城市吗?\"

吴普同点点头:\"嗯,好大学都在大城市。\"

\"那你一定要考个好大学,\"小梅认真地说,\"到时候我去看你。\"

夜里,一家人围坐在炕上聊天。家宝把挣的钱都交给母亲,厚厚的一沓。

\"这有八百,\"家宝说,\"五百还债,三百给哥上学用。\"

李秀云数钱的手有些发抖:\"你留点零花钱啊。\"

\"我留了五十呢,\"家宝笑笑,\"够用了。\"

吴建军也掏出钱来:\"我这有一千二,开春买化肥,剩下的给普同买复习资料。\"

吴普同看着父亲和弟弟,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这些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艰辛换来的。

睡前,家宝挤到吴普同屋里:\"哥,咱俩睡一屋吧,想说说话。\"

兄弟俩躺在床上,聊到很晚。家宝说起工地的辛苦,但也说起学手艺的自豪;说起想家,但也说起对未来的憧憬。

\"哥,你一定要考上大学,\"家宝在黑暗中说,\"替我看看大学是啥样。\"

吴普同重重地点头,虽然弟弟看不见。

第二天,家里的气氛完全不同了。有了男人的家,仿佛有了主心骨。吴建军修好了漏雨的屋顶,家宝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李秀云和小梅忙着拆洗被褥,准备过些天晒粮食用。

邻居们也都过来串门,院子里时常响起欢声笑语。张有福来看吴建军,两人蹲在门口抽烟聊天。赵大娘来借东西,其实是想看看家宝带来的新鲜玩意儿。

最开心的是小梅。她帮着母亲做饭,跟着父亲下地,还让家宝教她认建筑工具。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回荡在院子里。

吴普同仍然每天学习,但心情轻松了许多。有时家宝会端来热茶,有时小梅会送来点心,父亲虽然不说话,但会默默给他的煤油灯添油。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李秀云按习俗做了丰盛的食物。一家人祭拜仓神,祈求今年粮食满仓。

\"今年肯定是个好年景,\"吴建军看着满满的粮囤,\"麦子长得好,家宝出师了,普同要考大学,小梅病好了。\"

这是他第一次说这么多吉利话,李秀云听得直抹眼泪。

二月初二龙抬头,家里吃了春饼。饭后,吴建军和家宝又要出发了。这次是去石家庄的新工地,听说待遇更好。

送别时,没有太多伤感。大家都知道,这次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好好学习,\"吴建军拍拍儿子的肩,\"别惦记家里。\"

家宝则悄悄对吴普同说:\"哥,我打听过了,大学生都用手电筒看书,比煤油灯亮。等我下回回来,给你买个手电筒。\"

看着父亲和弟弟远去的背影,吴普同心里充满力量。这个迟来的团圆,像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虽然分别依旧,但希望已经生根发芽。

他在日记本上写道:\"这个迟来的春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家的力量。爹和家宝用坚实的肩膀扛起这个家,我和小梅要用自己的方式为之奋斗。一九九八,必将是个丰收年。\"

院子里,小梅正在晾晒被褥。阳光洒在她身上,温暖而明亮。吴普同深吸一口气,拿起书本,继续向着光明的前方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