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杰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激动,胸腔随着呼吸起伏着,像是有一只小鹿在里面不停地跳动。他伸出双手,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枚银印。印柄的冰凉瞬间透过掌心传来,像是一股寒流直窜心底,让他打了个寒颤,那股凉意仿佛要渗入他的骨髓。但这冰凉中,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那是权力的重量,更是责任的重量,压得他手臂微微下沉。

银印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他能感受到那细腻的纹路,印面上的篆字凹凸不平,指尖划过,能清晰地感受到笔画的走向;印柄上的嘉禾图案,稻穗的轮廓分明,摩挲着,仿佛能感受到稻穗的饱满。他能想象出工匠们在雕刻时的专注与用心,他们一定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每一个细节,才让这枚银印如此完美。这枚印,不仅仅是一个职位的象征,更是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和托付,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

“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李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激动,也是决心。他将银印紧紧握在手中,指腹反复摩挲着上面的嘉禾图案,每一根线条都仿佛刻进了他的心里。心中感慨万千,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

他想起刚穿越到大唐的时候,那时的他,一无所有,身无分文,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脑中的农业知识和那项胡椒种植专利。初到这个陌生的时代,他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去。当时的他,只是想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活下去,种好胡椒,能有一口饭吃,能有一个安稳的住所,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

他还记得第一次在西市摆地摊卖胡椒的情景,那时的他,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衣服上还有几个补丁,洗得发白。他的摊位很小,只有一块破旧的麻布铺在地上,上面放着一小袋胡椒。面对行人的质疑和不屑,有人说他的胡椒是假货,有人说他一个年轻人不务正业,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可他没有放弃,凭借着胡椒独特的味道和品质,一点点地积累口碑,慢慢打开了销路。

后来,他又研制出贞观犁,那是他根据现代农机原理,结合大唐的实际情况改良而成的。为了让农民们接受这新的农具,他亲自到田间地头,示范给农民们看,讲解贞观犁的好处。当看到农民们用贞观犁耕地,效率大大提高,脸上露出丰收的希望时,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再后来,他又研制出香皂,从最初的简单配方,到后来不断改良,加入各种香料和药材,一步步走到今天。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贩,到如今的司农寺卿,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有过被人误解的委屈,有过遇到困难的迷茫,有过资金短缺的窘迫,但也充满了机遇和成长。他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回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世民的赏识和支持。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开明和信任,他的那些想法和技术,或许永远都无法实现。

“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李世民看着李杰激动的神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他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冲劲和想法,不像朝中有些大臣,总是墨守成规,畏首畏尾,害怕改变。

李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像是黑暗中亮起的灯塔。他早就有了一些想法,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向李世民禀报,怕自己人微言轻,得不到重视。如今得到了陛下的鼓励,他便不再犹豫,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臣想扩建香皂工坊,” 李杰说道,语气坚定,眼神中充满了自信,“现在长安的工坊产量有限,每天能生产的香皂数量不多,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很多百姓想买都买不到,还有些商人趁机抬高价格,让百姓们花了不少冤枉钱。臣打算在洛阳、扬州等地设立分坊,那里交通便利,水路发达,原材料也丰富,能大大提高香皂的产量,让更多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香皂。”

他顿了顿,又指了指案上的药皂,继续说道:“另外,这药皂对军中大有裨益。臣想扩大药皂的生产规模,专门供应边关的士兵。冬天边关寒冷,士兵们驻守在那里,手脚很容易生冻疮,轻则红肿瘙痒,重则溃烂流脓,影响战斗力。有了这药皂,就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冻疮,让他们能更好地保家卫国,为陛下镇守好大唐的疆土。”

李世民认真地听着李杰的话,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 “笃笃” 声。他觉得李杰的想法很有道理,既考虑到了百姓的需求,让百姓能用上实惠的东西,又兼顾了军队的利益,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是个有远见、有担当的规划。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