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 第525章 火球弹的改进细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御书房内的烛火似乎比先前更亮了些,跳动的火焰在黄铜烛台上投下晃动的光影,将《火药军器图谱》第一卷的羊皮卷照得通透。那羊皮卷足有半尺厚,边缘用细密的麻线反复缝合,针脚均匀细密,能看出是被人精心保养过的,想必是李杰平日里时常翻阅。当李杰将它在宽大的案几上完全铺开时,长达三丈的卷轴几乎占据了整个桌面,李世民的目光立刻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吸引了过去,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火球弹的剖面图占了羊皮卷最显眼的位置,用朱砂勾勒的线条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连弹壳内侧的纹路都清晰可辨。弹壳的每一处弧度、每一个细节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旁边还用蝇头小楷写着注解,字迹工整有力,透着一股严谨细致的态度。李杰的手指落在弹壳直径处那个醒目的 “五寸” 刻度上,指尖的老茧与粗糙的羊皮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御书房里格外清晰。

“陛下您看,” 李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这是他和工匠们无数个日夜试验换来的成果,“这五寸直径,是我们反复试验得出的最优尺寸。” 他拿起案几上的一支狼毫毛笔,笔杆是上好的紫竹,在图旁比划着,“一开始我们试过三寸的,弹壳太小,装药量最多只能到四两,炸出去威力不足,连突厥人的皮甲都炸不透,试爆的时候,就听见‘噗’的一声,跟放了个响屁似的,别说伤人了,连吓唬人都不够;后来又试过七寸的,装药量倒是够了,能到八两,可太重了,投石机扔出去最多三十步就落了地,根本够不着敌军的阵列,上次试射,那枚七寸的火球弹刚飞出去没多远就掉在了地上,炸起一片尘土,把我们自己的投石机手都吓了一跳。”

李世民的目光随着他的笔尖移动,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想象着李杰描述的场景,心中对这火球弹的研发过程多了几分了解。他手指轻轻点在 “五寸” 旁边的小字上,那上面写着 “装药量六两”,字体稍小却依旧清晰。“六两火药,能有多大威力?” 他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虽然之前在演武场见过火球弹的威力,但他对这具体的数字还是没什么概念,不知道这六两火药究竟能造成多大的破坏。

“回陛下,” 李杰解释道,“六两火药炸开时,能将这五寸的铸铁弹壳炸成二十多片碎片,每片碎片都能飞出十步远,别说皮甲了,就是轻型铁甲也能击穿。上次试爆时,三十步外的木板墙被打得跟筛子似的,那些碎片硬生生嵌进木板里,得用钳子才能拔出来。” 他想起那次试爆的场景,碎片飞溅,烟尘弥漫,连经验最丰富的老工匠都吓了一跳,好半晌才缓过神来,一个劲地念叨着 “厉害,真是厉害”。

这时,李世民注意到了弹壳壁厚 “三分” 的标注,他眉头微蹙,有些疑惑:“之前军器监造的火球弹,壁厚都是五分,用的还是青铜,质地坚硬,你这怎么用了铸铁,还减了壁厚?” 在他的印象里,武器用料越厚实、材质越好才越耐用,这铸铁可比青铜差远了,壁厚还减了,难道不怕炸膛吗?

李杰笑了笑,知道陛下会有此疑问,他指着图上附带的受力分析图,那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火药爆炸时的受力方向和大小:“陛下,这就是关键所在。青铜虽然坚硬,但太沉了,五分厚的青铜弹壳,比三分厚的铸铁弹壳重了近三成。投石机的力道是固定的,弹壳轻了,射程自然就远了。而且我们反复试验发现,三分厚的铸铁弹壳,硬度完全能承受六两火药的爆发力,因为铸铁的脆性比青铜大,炸开时的碎片也更锋利,杀伤力反而更强。”

他顿了顿,拿起旁边的一本试验记录,翻开其中一页继续说道:“我们还做过对比试验,同样的投石机,用五分厚的青铜弹壳,能扔四十步,而用三分厚的铸铁弹壳,能扔到五十步,这多出的十步,在战场上可能就是胜负的关键。您想想,在云州城头,多十步的射程,就能在突厥人还没靠近城墙的时候就给他们迎头痛击,大大减少我军的伤亡。”

提到改进方案,李杰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有星星在里面闪烁,他的指尖落在新增的尾翼设计上。那四片弧形尾翼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对称分布在弹壳尾部,用朱砂标记得格外醒目,边缘还画着细小的流线型纹路。“陛下您看,这是我们新加上去的尾翼。” 他的语气里满是兴奋,“之前的火球弹扔出去,总是东倒西歪的,像个醉汉,有时候明明瞄准了敌军中部,结果偏到了边上,误差能有五步之多,有一次甚至差点打到我们自己的了望塔,把上面的士兵吓得魂都没了。加装了这四片弧形尾翼后,弹道稳定多了,现在误差不超过三尺,基本上能做到指哪打哪。”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李杰转身对门外喊道:“小张,把之前的试射记录拿进来。”

很快,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小吏捧着一摞厚厚的麻纸进来了,麻纸泛黄,边角有些磨损,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案几上,恭敬地行了个礼就退了出去。那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三十次试验的数据,每一次都详细记录了尾翼的角度、弹壳的重量、投掷的距离、当天的风速、湿度以及误差范围,字迹虽然不算工整,却清晰可辨。

“陛下您看,” 李杰拿起最上面的一张,指着上面的数字说,“这是第一次试验,尾翼角度 15 度,误差四尺;这是第五次,尾翼角度 17 度,误差三尺五寸;到了第二十八次,尾翼角度 20 度,误差只有二尺八寸。” 他一张张地翻给李世民看,每一个数据都清晰可查,旁边还有试验人员的签名和日期,精准得让李世民咋舌。他没想到,这小小的火球弹,竟然还有这么多门道,需要如此精确的计算和反复的试验。

李世民拿起一张试射记录,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潦草,但数据详实,连当天的风速是 “三级东风”、湿度是 “六成” 都有记录。他看着那些不断减小的误差数字,心中不禁对李杰的严谨和执着生出几分敬佩。他原本以为这些武器都是凭经验造出来的,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需要考虑这么多因素。

“好,好啊!” 李世民赞叹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尾翼,还有这么多学问。有了这精准的弹道,火球弹的威力就能发挥到最大了,云州的将士们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李杰躬身道:“陛下谬赞,这都是工匠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还会继续试验,争取把误差控制在二尺以内,让火球弹的精度更高,更好地为我军效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