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 第76章 渭水劫粮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安宗祠议事厅的门帘被寒风卷得猎猎作响,岳承嗣刚与朱由检议完劫粮对策,转身便要去点兵,皇帝的声音却从身后传来:“承嗣,且慢。”

他回头时,见朱由检从案上捧起一柄长剑,剑鞘通体漆黑,鎏金云纹顺着鞘身蜿蜒,在晨光里泛着温润却凌厉的光 —— 那是太宗皇帝当年北征漠北时用过的 “定北剑”,剑鞘尾端 “崇祯御赐” 四个楷字墨迹未干,墨色浓亮得像是刚从砚台里蘸取。“渭水粮道是西安的命脉,此剑赐你,陕境兵马皆听你调遣,遇抗命者,可先斩后奏。”

岳承嗣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剑时,指腹触到未干的墨迹,一丝暖意顺着指尖漫进心底。“末将定不负陛下所托,护粮草归城!” 他起身将剑悬在腰间,玄色甲胄衬得那柄剑更显威严,刚踏出厅门,岳山、岳河、岳平、岳安四将已列阵等候,皆着玄色战衣,背后背着长弓,见他出来,四人同时拱手:“请将军下令!”

“你四人速去召集四千游奕骑,每人备两个粮袋 —— 游奕骑的活计是穿插扰敌,等把闯军阵型搅乱,顺手装粮,别恋战,装完就撤。” 岳承嗣走到四人面前,指尖在地形图上划过渭水两岸,“岳山、岳河带两千骑走东岸,遇敌就分小队冲,别扎堆;岳平、岳安带两千骑走西岸,绕到闯军后方断他们的援军路,记住,咱们要的是粮,不是死磕。”

四人齐声应下:“遵将军令!” 正欲转身,一道白影突然从营外疾驰而来 —— 马万年骑着匹雪色骏马,银甲在晨光下亮得晃眼,腰间长枪的朱红枪缨随风飘动,翻身下马时动作利落得带起一阵风:“将军!归陕营的弟兄已候着了!”

岳承嗣上前两步,语气多了几分叮嘱:“你去归陕营挑一千人,要会陕西话、甘肃话、青海话的 —— 闯军里不少是被裹挟的甘陕青子弟,正好用乡音破他们的士气。” 他顿了顿,接着说,“让青海来的弟兄唱他们的思乡民谣,甘陕的弟兄编段顺口溜,就说‘跟着闯王混,三天饿九顿,脑袋随时滚;跟着明军走,饱饭天天有,赏银揣进兜’,装粮的时候喊出来,能策应一个是一个。”

马万年眼睛一亮,抬手拍了拍枪杆,朱红枪缨颤了颤:“将军这主意妙!我这就去教弟兄们编顺口溜,保准让闯军的人听了心乱!” 说罢,他翻身上马,朝着营外大喊:“归陕营的弟兄,跟我走!编顺口溜去!”

不多时,营外便响起热闹的声响 —— 青海子弟的民谣调子悠扬,混着甘陕口音的顺口溜朗朗上口,渐渐与游奕骑的马蹄声融在一起。岳承嗣按了按腰间的定北剑,沉声道:“出发!”

队伍如一道黑色洪流,裹挟着乡音与战气,朝着渭水方向疾驰而去。雪色骏马跑在最前,银甲与朱红枪缨在晨雾里格外醒目,像是一道劈开寒天的光。

与此同时,渭水南岸的闯军金帐内,李自成正坐在虎皮椅上,手中把玩着一枚暗青色的玉扳指,帐内炭火噼啪作响,却驱不散他眉宇间的烦躁。帐外突然冲进一名斥候,甲胄上沾着融化的雪水,膝盖重重磕在地上,声音发颤:“闯王!陕西那边…… 有大动静!”

李自成猛地抬眼,指节捏得玉扳指发出细微的脆响:“说清楚!什么动静?”

“探兵在北岸十里外看到一队明军,约莫五六千骑,正朝着咱们的粮道奔袭过来!” 斥候喘着气,语速快得几乎咬到舌头,“为首的是一面‘岳’字大旗,后面还跟着四杆‘岳’字小旗,旁边还有一面‘马’字大旗,看这阵仗,像是岳承嗣亲自带的兵!”

李自成猛地站起身,玉扳指 “啪” 地掉在地上,滚到帐角的炭火边。他指着帐门,声音因愤怒而沙哑:“岳承嗣?他敢来动我的粮道!活腻了!” 帐下两员大将立刻出列 —— 左侧的刘虎身材魁梧,肩宽几乎抵得上两人,手中提着一柄八十斤重的开山斧,斧刃上还沾着前几日攻城时的暗红血痂;右侧的陈彪面白无须,脸色透着几分阴鸷,腰间悬着两把镔铁弯刀,刀鞘上缠着磨旧的黑布条。

“闯王,末将愿带军去截杀!” 刘虎瓮声瓮气地说,手中的开山斧在地上顿了顿,震得帐内地面都颤了颤,灰尘从帐顶簌簌落下。

陈彪也跟着拱手,语气冷冽如冰:“刘将军说得对!不过是些明军毛头小子,咱们带两千精兵,再裹上两万甘陕兵,定能把这群匪军斩了,把他们的头丢进渭水喂鱼!”

李自成点了点头,走到两人面前,眼神狠戾得像是要吃人:“好!刘虎,你带一千精兵、一万陕兵走东岸,拦着明军的来路;陈彪,你带一千精兵、一万甘兵走西岸,绕到他们后面断退路 —— 分兵包抄,别让他们靠近粮船半步!要是丢了粮草,你们也别回来见我了!”

“遵闯王令!” 两人齐声应下,转身便要去点兵。金帐外很快响起密集的马蹄声、士兵的呐喊声,闯军的士兵们扛着兵器,朝着渭水方向奔去,密密麻麻的人影在雪地里移动,像是一群黑压压的蚂蚁,朝着北岸蔓延而去。

而此时的明军队伍,已渐渐靠近渭水北岸。马万年骑着雪色骏马,侧耳听着身后弟兄们唱的民谣与顺口溜,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抬手将长枪扛在肩上 —— 再过不久,这渭水之上,就要热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