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难河沿岸的草原上,春风拂过新绿的牧草,数十万牧民与将士列阵绵延,旌旗如林,遮天蔽日。皇太极一身明黄龙袍,腰束玉带,立于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身后是多尔衮、范文程等后金宗室与重臣,身前是车臣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及漠南各部首领,皆躬身肃立,神色敬畏。
高台之下,三通鼓罢,范文程缓步上前,高声宣读分封诏书:“奉天承运,大金汗诏曰:车臣汗硕垒,首倡归降,功在社稷,封漠北东王,世袭罔替,统漠北东部草场,掌部众三万,民众十五万;土谢图汗衮布,率部归心,保全部族,封漠北中王,掌漠北中部草场及宗教事务,统部众三万,民众二十万;札萨克图汗素巴第,幡然醒悟,助平漠北,封漠北西王,守漠北西部边疆,防卫拉特蒙古,统部众二万,民众十万;漠南各部首领,随大金征战多年,忠勇可嘉,仍袭原爵,驻漠北南部草场,统部众十万,民众四十万,掌南下通道!”
众首领齐齐跪拜:“臣等谢大汗隆恩!愿誓死效忠!”
皇太极抬手示意众人起身,声音雄浑有力:“今日分封,立碑为誓!各部草场以山川河流为界,立界碑为凭,不得越界放牧,不得私相攻伐!若有违规者,各部共讨之;若有内部作乱者,大金铁骑即刻入关,哪部挑事,便踏平哪部!”
话音刚落,后金将士齐声呐喊:“踏平作乱!誓死追随大汗!” 声震草原,吓得众蒙古首领心头一凛,再无半分异心。
随后,皇太极下令在斡难河与大兴安岭交界处立 “盟誓碑”,刻下分封疆域、效忠条款与大金约束,由范文程牵头,各部首领共同签字画押,以昭信守。同时下令,留一万后金精锐驻守大兴安岭出口,扼守漠北与辽东的咽喉要道,既防外部侵扰,又监内部异动,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各部头顶。
分封既毕,各部首领陆续退去,整顿部众迁往指定草场。高台之上,范文程转向皇太极,躬身行礼,语气激昂:“大汗!如今您平定漠北,整合漠南,坐拥大金故地与万里草原,统兵十九万,民众百万,功业远超历代先祖,乃无上之功!”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昔年商汤伐桀,周武伐纣,皆因应天顺人。今大汗德被草原,威加四海,民心所向,天意所归!当承天受命,登基为帝,改国号以明正统,号令天下,再图中原!”
多尔衮等重臣纷纷附和:“请大汗登基为帝!改元建国!”
皇太极望着脚下无边无际的草原,又望向南方中原的方向,眼中闪过万丈豪情。他沉吟片刻,朗声道:“范文程所言极是!本汗便顺天应人,登基为帝!”
随即下令,择吉日在斡难河草原举行登基大典。大典当日,锣鼓喧天,礼乐齐鸣,皇太极身着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冲天冠,在天地坛前祭拜天地,昭告天下:“自今日起,大金改国号为‘清’,定都盛京,年号崇德!”
礼毕,皇太极端坐龙椅之上,接受百官与蒙古诸王的朝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震天动地,传遍漠北草原,也传到了遥远的中原。
车臣汗、土谢图汗等诸王再次跪拜,正式奉皇太极为漠北草原共主,清国与蒙古各部的同盟,自此以帝王分封的形式稳固下来。
皇太极抬手抚须,目光锐利如鹰。他知道,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清,只是第一步。如今清国整合漠北、漠南之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下一步,便是挥师南下,突破山海关,夺取中原,一统天下!
斡难河的风,吹拂着清国的龙旗,也吹拂着即将席卷华夏的战云。一个崭新的王朝,在漠北草原崛起,历史的车轮,自此转向新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