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即便欲行缓策,也需让老奴信服才是。倘若拖延之间生出变故,或令敌方窥破意图,岂不失了大明堂堂正正之名?”

“那些依附于我朝的小国,心中又会作何感想?”

“况且努尔哈赤本就性情残暴,若察觉遭骗,必勃然大怒。一旦他倾尽兵力反扑辽沈,局势岂不危急?”

人至暮年,思绪往往趋于守成,不愿再冒风险。

王象乾便是如此。年过七旬,早已无意追逐显赫战功,所求唯安稳二字。他的眼界,自然无法与朱由校并论。

当年在万历朝中,他曾是少数能震慑边疆的文臣,与蒙古诸部多次交锋,威名远播。而今,只盼风平浪静,莫起波澜。

“首辅难道忘了如今敌我之势?”

“朕这里有一幅辽东战局详图,首辅不妨细看。朕所言之策,是否利大于弊,一目了然。”

话音刚落,王朝辅便命侍卫将巨幅地图展开,铺陈于殿心,众臣围立观看。

朱由校执一根乌黑细杖,立于图前,宛如讲学儒师,逐点指划。

“辽东局势,早已不同于万历四十八年。眼下主动权在我。”

“努尔哈赤被困于深山僻壤,往日赖以维系的将门纵寇、奸商走私皆已被斩断。没了这些支撑,他凭何与我大明长久抗衡?”

徐光启轻抚胡须,点头应道:“陛下所言极是。建州之地本就贫瘠,地势不利。连遭重创之后,兵员折损严重,粮草匮乏,人口稀少。”

“如今他们蜷缩于建州卫一隅,形同困兽。只要我朝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便努尔哈赤有通天手段,也不过坐以待毙。”

徐光启虽以火器研制与农政改革闻名后世,但其谋略眼光,实不在名将之下。

否则当年万历帝也不会委以重任,命他赴通州练兵,意图重整军备,扭转辽东颓势。

帝王既已明示心意,且态度坚定,群臣即便心存疑虑,也只能默然不语。

王在晋、徐光启等人自不必提,向来忠心拥戴,岂会在紧要关头背离圣意?

这一年多来,无论举措激进或持重,陛下的每一项决策皆精准无误,事态发展无不尽在其掌控之中。

“陛下,既决定施行缓兵之计,是否应即刻拟旨,传令熊廷弼与袁可立暂且退兵,以示宽和之意,稳住对方心神?”

张瑞图身为礼部尚书,终于启齿发言。议和之事牵涉繁杂,礼部自当深度参与,不容旁观。

他心中清楚,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既要为朝廷争取有利局面,也要为手下留出周旋空间。

“不必调整兵力部署。”皇帝语气坚定,“三面合围之势,是我费尽心力才得以形成,三路大军,一人一卒不得撤回,粮饷更不得中断。”

“大司马,你即刻起草诏令,以六百里加急送往辽东,交予袁可立,将朕的意图明示于他,让他依势而动,他自会明白该怎么做。”

只要不贸然决战,王在晋便无异议,当即领旨照办。

朱由校转头望向程国祥,见其面露难色,心中亦知实情棘手。国库空虚并非虚言,天子也不能凭空生出银米。

“大司农,时局已变,辽东战事为重中之重,户部之责,首在保障军需,稳住前线将士之心。”

“其次,陕西与山东两省灾情仍需妥善处置。陕西稍安,善后工作务必细致,受灾百姓一律施行以工代赈,使其有活路可走。”

“依朕所察,近年气候异动频繁,恐将有百年难遇之大灾降临。”

“西北本就贫瘠,若天灾连年,再加人事不修,百姓何以为生?故户部须预留储备,以防突变。”

“臣已会同各司盘查核算,特留五十万两白银与百万石米粮,专作应急之用。”程国祥低声回应。

此人素来精于算计,廉洁自律,朝中皆知其操守。将钱粮交其掌管,皇帝心中踏实。

“陛下所言甚是。”宋应星缓缓开口,“忆昔万历二十年前,天下丰稔,各省丰收,民间仓廪充实,安居乐业。”

“可自那之后,气候日渐怪异。如今尚未过十月中旬,京师已大雪纷飞,运河冰封,舟楫不通。”

“春来亦迟,常要延至四月方解冻,农时大乱。原可一年两收之地,今仅勉强一熟,粮食短缺岂能避免?”

他在江西时便察觉寒意早临,稻作减产。南方本应温润多雨,湖广更有“天下粮仓”之称,鱼米之乡名不虚传。

可近年来,连洞庭湖面都冻结成冰,收成锐减。北方情形,更不堪言说。

“大司空不必如此悲痛,世间万事皆有定数,天意难违,我们只能顺应时势而行。”

“只要举国上下齐心协力,集中力量应对灾情,局势仍有转圜的余地。”

“内阁即刻拟旨,命陕西地方官府将所有以工代赈的流民统一调遣,优先修整灌溉水渠,整治农田,开垦荒地。至于城防关隘之类,暂且搁置。”

“大司空,工部凡可用之人,尽数派遣至地方,协同当地官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盼明年陕西大地,再不见百姓扶老携幼、四散乞食之景。”

“臣领旨,必速选干练之员,乘驿马疾驰入秦,传达圣命。”

自朱由校整合兵仗司诸厂之后,工部事务大幅削减,原本繁重的差事也随之减轻。

但他向来不容闲职虚设,与其让官员在京中无所事事,议论纷纷,不如令其奔赴实地,担当实务。

“谈及粮食短缺,臣手中倒有几样外邦传来的作物,较之麦稻更适宜西北苦寒之地。”

徐光启话音刚落,朱由校心中已然明了他所言何物。

其余朝臣闻言皆生好奇,纷纷将目光投向他,静候下文。

“陛下,此三物分别名为甘薯、玉米与马铃薯,乃西洋人所称,故沿用其名。”

“玉米与甘薯亩产极丰,远胜寻常谷物;而马铃薯尤为奇特,不畏干旱严寒,即便在西北或辽东亦可成活。”

“臣曾亲自试种,无论风霜雨雪、土地贫瘠,只要播下种子,总能有所收获。”

“故臣斗胆奏请,欲渡此大荒之劫,当在全国广为栽种此三种作物,尤以西北为先,今年即可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