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斫韵堂窗台上的脉气灯碎片,今早突然从断续的金光变成了 “温润的碧光”—— 光纹像泉水流动般柔和,顺着窗沿往下淌,在地面拼出一眼泉的轮廓,而沈墨怀中的星槎引,杖尖也泛着淡淡的碧色,直直指向通济古渠上游的 “水源泉”,与古闸守闸人老杨昨天说的 “泉眼出水越来越少,早上挑水都得排队,下游渠水快断流了” 完全对应。

“水源泉的守泉人老何刚发来视频,泉眼周围的‘护泉石’塌了两块,泉眼缩成了手指粗的小缝,水像滴眼泪似的往下滴,之前能供整个村子的水,现在连喂牲口都不够。” 董雅南推门进来,手机屏幕里的画面让人心急 —— 泉眼旁的青石板上满是干裂的痕迹,几个村民提着空桶蹲在旁边,眼神里满是焦虑,“更怪的是,泉眼旁边的泥土是凉的,往下挖两尺却能摸到温热的土,老何说,夜里能听到泉眼底下传来‘咕嘟’声,像有东西在堵着泉路。”

董晓已经把 “地脉综合监测包” 里的 “深泉探测仪”(能测五米深的泉眼结构)和 “泉脉激活剂”(用玉泉山活水和青木露熬的)摆在桌上,她手里还攥着一本翻得卷边的《京郊泉脉考》,书页上用荧光笔标出了水源泉的特殊结构:“沈哥!我查到了!水源泉是天工坊造的‘双脉泉’—— 既连地下暗河的水脉,又通附近火脉的‘温脉支流’,泉眼底下藏着‘泉枢芯’,是块拳头大的白玉石,刻着‘泉涌不竭’的符文,现在水少,肯定是泉枢芯被影气余烬或淤塞堵了!而且温热的泥土是火脉气没散,把泉路烤窄了!”

沈墨伸手碰了碰脉气灯碎片,碧光在他指尖下轻轻晃动 —— 这说明水源泉的问题是 “泉枢芯失活”,不是简单的堵,而是脉气没法引动暗河的水,火脉气反而成了阻碍。他将星槎引放在《京郊泉脉考》的插图上,杖身的碧光顺着插图蔓延,在泉枢芯的位置亮得最明显:“得先降温散火脉气,再清泉眼的淤塞,最后激活泉枢芯,让它重新引暗河的水上来。泉眼深,得用长柄工具,还得小心别碰坏泉壁的护泉石。”

三人驱车向水源泉出发,车窗外的通济渠水越来越浅,到后来只能看到渠底的乱石,快到水源泉所在的何家村时,远远就能看到村民们提着水桶排队,泉眼旁围了一圈人,都在盯着那细细的水流叹气。

守泉人老何已在泉眼旁等候,他穿着灰色的对襟褂子,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竹竿头绑着棉花,是用来探泉眼深度的:“三位可算来了!这泉眼昨天还能流细线,今天就只剩滴了,再这样下去,村里的井都得干。老辈人传下来的话,‘水源泉活,渠水满’,这泉要是死了,通济渠就成了干沟,我们全村人都得搬离这地方。”

跟着老何走到泉眼旁,沈墨蹲下身,指尖抚过泉眼周围的泥土 —— 表面凉,往下按两寸就摸到温热的土,泉眼的小缝里还沾着黑色的小颗粒,是影气余烬的残留。董晓立刻掏出深泉探测仪,将探头慢慢伸进泉眼,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泉眼的剖面图:泉眼深约四米,底部有一个小空腔,空腔里的泉枢芯被一团黑色的淤塞物裹着,淤塞物旁还泛着淡红色的火脉气光纹,像在 “烤” 着泉枢芯。

“先散火脉气!” 沈墨从背包里掏出 “降温砂”(用寒水石磨的细砂,能快速降温),“老何,麻烦您帮我们打些井水,调成冰水;董雅南,你用多脉检测仪盯着火脉气浓度,降到 10% 以下就喊停;董晓,你帮我把降温砂撒在泉眼周围的泥土里,每撒一圈就浇点冰水,别让砂结块。”

老何很快提来两桶井水,董晓接过水桶,将冰水和降温砂混合,均匀撒在泉眼周围 —— 温热的泥土遇到冰水和降温砂,很快就凉了下来,董雅南的检测仪显示,火脉气浓度从 25% 降到了 12%,再降到 9% 时,她立刻喊停:“火脉气散得差不多了!再降会影响泉枢芯的脉气!”

接下来是清泉眼的淤塞 —— 沈墨将长柄清淤勺(勺头裹着软布)慢慢伸进泉眼,每往下伸一寸都要停一停,生怕碰坏泉壁。到了底部空腔,他轻轻转动勺头,将裹着泉枢芯的淤塞物慢慢舀上来 —— 淤塞物黑得发亮,里面混着影气余烬和细小的碎石,泉枢芯的白玉石在淤塞物里只露出一点白边。

“小心点!别碰坏泉枢芯的符文!” 董晓在一旁紧张地盯着检测仪,“符文要是刮花了,激活不了就麻烦了!” 沈墨点点头,用小镊子小心地剥掉淤塞物,泉枢芯终于露出来 —— 白玉石上的 “泉涌不竭” 符文被余烬盖了大半,只有 “泉” 字和 “竭” 字的一部分能看清,石身上还有一道细小的裂纹,是被火脉气烤的。

“用泉脉激活剂擦符文,再用石质修补膏补裂纹!” 董雅南递过激活剂和修补膏,董晓接过,用棉签蘸着激活剂,轻轻擦拭符文 —— 黑色的余烬慢慢溶解,符文重新露出洁白的纹路,她再用修补膏小心地填进裂纹,用手指轻轻压平,“补好了!裂纹看不出来了!”

沈墨将星槎引对准泉枢芯,注入星力 —— 杖身的碧光顺着长柄清淤勺往下传,泉枢芯突然亮起柔和的白光,“泉涌不竭” 的符文全部亮起,泉眼底部传来 “咕嘟咕嘟” 的声响,像是暗河的水被引了上来。他慢慢抽出清淤勺,泉眼的小缝突然变大,清澈的泉水 “哗哗” 地流出来,很快就漫过了泉眼周围的青石板,顺着小渠流向通济古渠。

“出水了!出水了!” 村民们欢呼起来,纷纷拿起水桶接水,老何捧着泉水喝了一口,笑得满脸皱纹:“甜!还是以前的甜味!谢谢你们!救了我们的泉,救了我们的村!”

董晓蹲在泉眼旁,用手捧着泉水,冰凉的泉水里泛着淡淡的碧光,是泉枢芯的脉气:“沈哥!你看!泉水里有脉气光!这说明泉枢芯完全激活了,以后不会再堵了!”

离开何家村时,夕阳已为水源泉镀上一层金红,泉水在余晖中泛着碧色的光,像一条翡翠带子,顺着小渠流向通济古渠,渠底的乱石渐渐被水覆盖,重新有了生机。董晓坐在车里,手里拿着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泉水和一点降温砂:“沈哥,这瓶水我要留着,以后浇桃核苗,说不定能让它结更多桃子!”

沈墨笑着点头,望向窗外的水源泉 —— 星槎引在怀里泛着温和的碧光,杖身的光纹隐隐勾勒出水源泉上游的 “分水岭”,那里藏着通济渠的 “分脉枢”,是导流枢的关键节点,也是下一次守护的目标。

回到斫韵堂,沈墨将水源泉的修复记录整理好,放在古闸的档案旁。工作台前,星槎引、地灵石、深泉探测仪整齐摆放,旁边的小玻璃瓶泛着淡淡的碧光,窗台上的桃核苗,又抽了新梢,枝桠上还冒出了几个小花芽,显然是喝了董晓浇的泉水,长得更精神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水源泉的方向,夜色中的泉水泛着碧色的光,是泉枢芯的能量在闪烁。沈墨知道,第三卷 “导流枢” 的守护,已经打通了水源、古闸、汇水潭、古渠这几环,但分脉枢才是关键,只有守住它,通济渠的脉气才能真正顺畅,周边的土地和村民,才能长久地享受到地脉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