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斫韵堂窗台上的脉气灯碎片,今早没再固定成某一种颜色 —— 而是泛着淡淡的 “七彩微光”,像把之前所有节点的光都揉在了一起,光纹在通济渠与玉河故道的地图上轻轻流淌,最终在两张地图的交汇处聚成一个小光点,像颗跳动的心脏。沈墨刚把尾水闸的修复记录归档,怀中的星槎引也跟着泛起七彩光,杖身的光纹不再指向单一方向,而是温柔地绕着桌面转了圈,与砚枢组发来的 “节点巡检报告” 正好呼应:“所有修复节点脉气稳定,通济渠与玉河故道的脉气开始互通,下游农田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

“老馆长说,文物局想邀请我们做一次‘地脉守护成果展’,就放在玉河故道的古渡口旁,把我们修复时用的工具、拍的照片都摆出来,让市民看看老河道是怎么活过来的。” 董雅南推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叠市民的留言卡 —— 有的画着汇水湾的芦苇,有的写着 “谢谢你们让我又能在河边下棋”,还有小孩用蜡笔画了系船柱和小渔船,“更有意思的是,通济渠的老鲁和玉河的老周昨天碰了面,老鲁说要给成果展送新磨的玉米粉,老周说要带汇水湾的芦苇编,都想让大家尝尝‘地脉养出来的味道’。”

董晓已经把 “地脉综合监测包” 收拾成了 “巡检专用包”,里面放着迷你检测仪、脉气记录本和小瓶的净脉砂,她手里还攥着一张 “回访清单”,上面列着要去的节点:水源泉、蓄脉库、汇水湾、古渡口,“沈哥!我想今天去回访一圈,看看之前修的节点怎么样了,顺便把市民的留言卡带给老人们,他们肯定高兴!而且我猜,脉气互通后,节点的符文会比之前更亮,我要拍下来做纪念!”

沈墨伸手碰了碰脉气灯碎片,七彩微光在他指尖下轻轻闪烁 —— 这说明导流枢的 “闭环效应” 已经显现,不是单个节点稳,而是两条水脉、所有节点连在一起稳,像一张织好的网,兜住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他将星槎引放进巡检包:“正好,我们也去看看丰收的样子,老鲁说玉米熟了,老金的蓄脉库水够,今年肯定是个好年景。路上再绕去尾水闸,看看永定河的鱼多了没,也让两条河的脉气再通通。”

三人驱车先去了通济渠的水源泉。老何正坐在新搭的凉棚下,给排队接水的村民递瓢,泉眼的水依旧清亮,旁边的菜地里种着绿油油的白菜,“沈师傅!你们来啦!这泉眼稳得很,天天都这么足,我种的白菜比去年大一圈,都是喝泉水长大的!” 老何说着,从菜地里拔了颗白菜,叶子上还沾着水珠,“带回去尝尝,甜得很!”

董晓掏出检测仪,对着泉枢芯扫了扫 —— 脉气浓度 82%,比修复时还高,“沈哥!你看!泉枢芯的符文亮多了,是玉河的脉气传过来了!” 她兴奋地拍下符文,屏幕里的蓝光中透着淡淡的青绿,正是玉河故道的脉气颜色。

接着去了蓄脉库。老金正和村民们在库边晒玉米,金黄的玉米摊了一地,像铺了层金子,“库水稳得很,聚脉网没松,今年的玉米收了八千斤,比去年多了两千斤!” 老金递过一根煮玉米,热气腾腾的,咬一口满是香甜,“这都是托你们的福,渠水通了,庄稼才有收!”

沈墨走到聚脉网旁,看到库水清澈见底,蓄脉珠在阳光下泛着淡蓝的光,“聚脉网的节点都紧着,脉气互通后,库能存的脉气也多了,明年春天浇地不用愁了。” 他掏出留言卡,递给老金,“这是市民给你们的,都夸你们守库守得好。”

下午绕去了玉河故道的汇水湾。老周带着老人在石凳上下棋,岸边的商户摆着新鲜的水果,芦苇长得比人高,风吹过沙沙响,“水稳得很,再大的风都不晃,王大爷的棋摊天天满座,商户的生意也比去年好!” 老周指着湾里的水,“你看,水里的鱼都多了,昨天还有小孩钓上条小鲫鱼!”

董雅南掏出脉气记录本,记下汇水湾的脉气浓度 ——78%,其中 30% 是通济渠传过来的脉气,“两条河的脉气真的通了,汇水湾的缓冲石也更稳了,以后再也不用怕水晃了。”

最后去了尾水闸。老吴正和渔民们在船上卸鱼,网里的鱼又大又肥,“永定河的鱼多了不少,昨天一网捞了五十斤,都是尾水闸通了,玉河的水过来了,鱼才洄游过来!” 老吴递过几条鲜鱼,“带回去炖汤,鲜得很!”

董晓趴在闸边,看着排水枢盘的六孔 —— 水顺着孔流进永定河,墨蓝光中透着通济渠的淡橙,“沈哥!两条河的脉气在这儿融在一起了!像彩虹一样!” 她拍下这一幕,照片里的水泛着七彩光,与斫韵堂的脉气灯碎片一模一样。

离开尾水闸时,夕阳已经西斜,通济渠与玉河故道的脉气在暮色中连成一片七彩光带,像两条缠绕在一起的丝带,守护着两岸的土地和生活。老鲁、老何、老金、老周、老吴都赶来送他们,手里提着玉米、白菜、鱼,还有芦苇编的小篮子,“明年再来!我们还种玉米、种白菜,等你们来吃!”

回到斫韵堂时,夜色已经深了。沈墨把带回的白菜、玉米、鱼收拾好,董晓把拍的照片导进电脑,董雅南整理着回访记录,窗台上的桃核苗,枝头的小果子又大了一圈,泛着淡淡的粉色,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微光落在果子上,像给它镀了层糖霜。

沈墨走到窗边,望着通济渠与玉河故道的方向,夜色中的光带依旧明亮,两条水脉的脉气在尾水闸交汇,滋养着更广阔的土地。星槎引的七彩光偶尔会指向远处的 “清河故道”,那里也曾是天工坊修过导流枢的地方,只是多年未通,或许下一次,他们的守护会走到那里。

但此刻,他并不着急。看着桌上的修复记录、市民的留言卡、还有老人们送的丰收果实,沈墨突然明白,“导流枢” 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修复一个个冰冷的节点 —— 而是通过这些节点,让地脉的生机连着庄稼的收成,连着老人的棋摊,连着商户的生意,连着孩子们的笑声,让 “地脉” 不再是书本里的词,而是能摸得到、尝得到、感受得到的生活。

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微光渐渐柔和,与星槎引的光纹交织在一起,落在两张地图上。第三卷《导流枢》的守护还没完全结束,但那些连通的脉气、丰收的田野、热闹的码头,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 地脉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脉连万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