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 > 第106章 雪后巡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斫韵堂的清晨被一片白裹住了 —— 窗外的青瓦积了层薄雪,像撒了层糖霜,风一吹,雪沫子顺着窗缝飘进来,落在桌角的修复笔记上,留下细小的白痕。窗台上的桃核苗 “保温棚” 被雪压得微微下沉,董晓赶紧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拂掉芦苇筐上的雪,露出里面干枯却倔强的枝桠。而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今早却透着点朦胧的白,像被雪雾罩着,光纹在通济渠分灌闸和玉河古泉眼之间轻轻跳,连沈墨怀中的星槎引,杖尖都带着点湿冷,与老鲁凌晨发来的雪景照片正好呼应:“分灌闸的雪快没过闸台了,我试着清了点,发现闸口的缝里结了冰碴,怕冻裂了闸板!”

“老周也发消息了,古泉眼的草帘上积了雪,他和老宋正用扫帚扫,说草帘没被风吹坏,就是雪渗进去点,得翻过来晾晾,不然会发霉。” 董雅南裹着厚外套,手里拿着刚热好的玉米饼,饼香混着雪后的清冽空气,格外提神,“我们得赶紧去,雪要是再下大,分灌闸的冰碴会冻得更牢,古泉眼的草帘也容易烂,这俩都是冬天的关键节点,不能出岔子。”

董晓早就把 “雪后巡检包” 收拾好了 —— 里面装着特制的 “环保融雪盐”(用青木灰混合少量盐,不污染地脉)、带软头的 “除雪铲”(铲头裹着棉布,不刮伤闸板和草帘)、还有一块 “脉气检测暖垫”(天冷检测仪容易失灵,垫在下面能保温),她手里还攥着个暖手宝,是老鲁去年送的,上面绣着 “通济渠” 三个字,“沈哥!我查了天气预报,中午雪会停,但傍晚温度会降到零下五度,我们得在中午前把分灌闸的冰碴清完,不然晚上一冻,闸板就打不开了!”

沈墨点点头,把星槎引放进包里 —— 杖身的湿冷正好能提醒他们重点检查冻点,“走,我们先去通济渠分灌闸,老鲁在那儿等着,清完冰碴再去古泉眼,老周和老宋应该能先把草帘上的雪扫了,我们去补补小漏洞就行。”

车驶离斫韵堂,雪后的乡村像被施了魔法 —— 通济渠旁的麦田盖了层薄雪,像铺了层白绒毯,远处的蓄脉库泛着淡蓝的光,雪落在库边的玉米杆上,成了一个个小小的 “雪蘑菇”。快到分灌闸时,远远就能看到老鲁的身影,他裹着件军绿色的旧棉袄,手里拿着把大扫帚,正一点点扫闸台上的雪,旁边还放着个保温桶,冒着热气。

“沈师傅!董姐!晓丫头!” 老鲁看到车,赶紧放下扫帚迎上来,手冻得通红,却笑得格外开心,“我煮了玉米粥,放在保温桶里,你们先喝点暖暖身子,雪天清冰碴,冻手得很!”

沈墨接过保温桶,打开盖,热气裹着玉米香扑面而来,“老鲁,你也别光顾着扫雪,先喝碗粥,不然冻坏了身子。” 他盛了碗递过去,董晓和董雅南也各盛了一碗,粥喝下去,暖乎乎的热气从胃里散开,驱散了一路的寒意。

喝完粥,开始清分灌闸的冰碴。董晓用除雪铲小心地拂掉闸口的积雪,露出里面结着的冰碴 —— 冰碴嵌在闸板和闸台的缝隙里,像小刀子一样,“沈哥!冰碴嵌得挺深,得用融雪盐化一点,再用小铲子抠,不然硬撬会把闸板刮花!”

沈墨点点头,从包里掏出环保融雪盐,董雅南则用小勺子舀着,均匀地撒在冰碴上,“这种融雪盐掺了青木灰,化得慢,但不会污染渠水,也不会伤闸板,等个十分钟,冰碴就软了。”

老鲁也没闲着,拿着扫帚继续扫周围的积雪,“去年冬天分灌闸也冻过一次,我硬撬把闸板刮了道印子,后来你们来修,还特意给闸板涂了层保护膏,今年可不能再犯傻了。”

十分钟后,冰碴果然软了不少。董晓用小铲子的软头轻轻抠,冰碴一块块掉下来,落在事先铺好的布上,“沈哥!冰碴清完了!闸板的缝里没冻裂,就是有点潮,我们涂层糯米防冻膏,晚上就不怕冻了!”

沈墨接过防冻膏,用小刷子蘸着,均匀地涂在闸板的缝隙里,膏体遇到潮气,慢慢凝固成一层透明的膜,“这样晚上再冷,闸板也不会冻住,明年春天浇水,一推就能开。”

清完分灌闸,雪已经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雪地上,泛着晃眼的光。三人驱车向玉河故道的古泉眼出发,车窗外的芦苇荡裹着雪,像一片白色的海洋,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芦苇上,抖掉身上的雪,叽叽喳喳地叫着,给寂静的冬天添了点生气。

快到古泉眼时,远远就能看到老周和老宋的身影 —— 老周正拿着竹竿,挑起草帘的一角,老宋则拿着块干布,擦着草帘上的湿痕,旁边的小桌上,还放着个冒着热气的砂锅,“肯定是老宋煮了红薯汤,等我们呢!” 董晓笑着说,眼睛都亮了。

“沈师傅!你们可来了!” 老周看到车,赶紧放下竹竿,“草帘上的雪扫得差不多了,就是有个小破洞,雪水渗进去点,我们擦了半天,还是有点潮,得补补。”

沈墨走到草帘旁,看了看破洞 —— 不大,只有巴掌宽,“用青木纤维补就行,我们带了备用的纤维,和草帘的材质一样,补完看不出来。”

董晓掏出青木纤维和细麻绳,老周帮忙扶着草帘,董晓则一针一线地缝,动作熟练得像个织女,“晓丫头这手艺,比我家老婆子缝被子还细!” 老宋看得直点头,手里还端着碗红薯汤,“快喝碗汤暖暖,刚煮好的,甜得很!”

红薯汤喝下去,暖得人心里发甜,红薯软糯,汤里还放了点冰糖,是老宋特意为他们煮的,“这红薯是泉边种的,用泉水浇的,比别的红薯甜,你们带点回去,烤着吃,更香!”

补完草帘,董雅南用脉气检测仪测了测古泉眼的脉气 —— 浓度 72%,完全恢复正常,“成了!古泉眼的脉气稳了,草帘补好了,晚上再冷也不怕冻了!”

老周和老宋一听,都松了口气,老周还从家里抱来个烤红薯,外皮焦黑,掰开里面金黄,“快尝尝!刚从灶膛里掏出来的,热乎着呢!”

董晓接过红薯,吹了吹,咬了一口,甜得流汁,“太好吃了!比城里买的烤红薯香多了!”

下午离开时,夕阳为雪地镀上一层金红 —— 分灌闸的闸板泛着淡橙的光,古泉眼的草帘在夕阳下泛着暖黄,老鲁、老周、老宋站在路边挥手,手里还提着给他们带的玉米粥、红薯汤和烤红薯,“雪后路滑,你们慢点走!下次来,我们给你们煮羊肉汤,暖身子!”

车驶离时,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身影,“沈哥,冬天的巡检虽然冷,但每次都能喝到热粥、热汤,还能吃到烤红薯,一点都不觉得累。”

“这就是和村民一起守护的好处。” 沈墨笑着说,“他们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把这里当家,地脉守护不是冷冰冰的任务,是热乎的日子。”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消息,“砚枢组说,其他地区的雪后巡检也顺利,用了我们的环保融雪盐和糯米防冻膏,效果特别好,还让我们开春后去做个技术培训,教更多人怎么给老节点防冻。”

沈墨接过手机,看了一眼消息,心里满是踏实 —— 从通济渠的雪后分灌闸,到玉河故道的雪后古泉眼,从他们三个人的守护,到越来越多人的加入,这就是 “导流枢” 最珍贵的传承:不是技术有多厉害,而是把 “守护” 变成了融入生活的习惯,把 “地脉” 变成了和村民们紧紧连在一起的牵挂。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细细的雪沫子落在窗台上,像给桃核苗的 “保温棚” 盖了层白纱。董晓把村民们送的烤红薯放进烤箱加热,沈墨整理着雪后巡检的记录,董雅南则把交流会的照片贴在墙上,照片里的修复师们、村民们、老节点们,都笑得格外灿烂。

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渐渐清晰,白蒙蒙的雾散了,光纹在分灌闸和古泉眼之间轻轻晃着,像在说 “一切安稳”。夜色渐深,烤箱里的烤红薯飘出香味,三人坐在桌旁,吃着红薯,聊着开春的培训,聊着老周说的油菜,聊着古泉眼边的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