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 > 第138章 蒙古新策与蜀道鏖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蒙古新策与蜀道鏖兵

忽必烈在得知刘整再次受挫于四川的消息后,并未像蒙哥那般暴怒,而是陷入了深思。他意识到,四川这块骨头比想象中更难啃。王坚据险而守,凌岳诡计多端,加之川蜀地形复杂,单纯依靠军事强攻,代价太大,且容易重蹈蒙哥覆辙。

这位雄才大略的蒙古大汗,迅速调整了策略。他给前线统帅阿术下达了新的指令:暂缓全线强攻,采取“筑堡推进,经济绞杀,分化瓦解”的新策略。

阿术心领神会,立刻改变战术。他不再急于寻找宋军主力决战,而是命令大军在川陕、川鄂边境地区,选择险要地点,大量修筑堡寨。这些堡寨如同钉子般,一步步蚕食四川的空间,压缩同盟的战略纵深,并以此为基地,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抢掠,破坏春耕,扼杀商路,进行长期的经济和军事封锁。

同时,对四川的经济封锁加剧到了极致。盐、铁、药材、布匹等物资严禁入川,甚至故意抬高边境地区的粮价,吸引四川境内的粮食走私流出,进一步加剧夔州同盟的物资危机。

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也同步进行。忽必烈派出更多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重金和许诺,深入四川腹地,不仅策动地方豪强,甚至直接试图收买同盟内部的中高层将领。谣言和恐吓信如同雪花般飘向各州府。

新的策略很快显现出效果。四川同盟的边境压力陡然增大,虽然大规模战斗减少,但小规模的摩擦和袭击几乎无日无之,边防军疲于奔命。经济上的困顿更加明显,物价飞涨,人心浮动。同盟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些边境州县的官员抱怨防御压力太大,希望与蒙古“谈谈条件”。

凌岳和王坚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战术,比直接的猛攻更难应付。

“不能坐视其筑堡推进!”王坚通过无线电发来急电,“若让其堡寨连成一线,则我将被彻底锁死在山中,再无出击可能!”

凌岳深以为然。必须打破蒙古军的筑堡计划!

然而,主动出击攻击筑垒区域的蒙古军,无疑代价巨大。经过紧急磋商,凌岳和王坚决定采取“重点反击,拔点破线”的策略。集中有限的机动兵力,选择蒙古军新建的、位置突出、守备相对薄弱的堡寨进行突袭,力求速战速决,拔掉钉子后立刻撤回,绝不纠缠。

于是,一场围绕边境堡寨的鏖兵在漫长的蜀道上展开。

岳璃的“疾风”营再次成为救火队,频繁出击。他们利用无线电提供的实时情报,选择目标,长途奔袭,往往在蒙古援军赶到之前,便已攻克堡寨,焚毁物资,然后迅速撤离。王坚也派出精锐部队,在合州方向对蒙古堡寨发动了数次成功的袭击。

这些行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延缓了蒙古军的筑堡速度,但自身伤亡也不小,且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略态势。同盟的兵力、物资在持续消耗,而蒙古方面却能凭借其庞大的体量,不断补充损失,继续其稳步推进的策略。

蜀道鏖兵,变成了一场艰苦的消耗战。凌岳和王坚都明白,这样下去绝非长久之计。他们急需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打破僵局,提振士气,否则,不等蒙古军发动总攻,同盟就可能被这无尽的消耗和封锁拖垮。

破局的关键在哪里?凌岳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地图,投向了那复杂地形中的某一处,或许,需要一次更大胆、更冒险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