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带着丝丝微凉,被染色的香山红叶像是秋天的邀请函。

上午8点钟,北广媒体中心的专业老师带着所有电视台,电台新闻社摄影社以及报社的成员和学生们一起前往全国最高级的广播电视总台学习。

北广媒体中心的精英学子们,迎来了每年最为期待的大型团建活动——前往中央电视台进行为期一整天的研学实践。

清晨,两辆大巴车准时驶入校园。

刘晓艺和同学们怀着激动又敬畏的心情登上车。就连一向对集体活动兴致缺缺的连诗晴,也破天荒地准时出现,默默地跟在刘晓艺身后上了车,她脸上并没有以前的高傲,反倒是对最高媒体殿堂的向往,其实也很想在万众瞩目下站上银幕前。

“听说央视的演播厅比我们学校的大十倍不止呢!”

“何止啊,他们的导播系统全是进口的,一个调音台就够买咱们学校好几套设备了。”

车上,同学们兴奋地窃窃私语。

当大巴驶入央视大楼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耸的现代化建筑,庄严肃穆的氛围,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个个行色匆匆,却秩序井然,各个部门之间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各司其职,各自做着手头的工作。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新闻演播厅。

巨大的环形演播室内,数台摄像机如同钢铁巨兽般静立,顶棚上密布的灯光设备宛如星辰。与学校演播厅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专业、恢弘。

“注意看他们的提词器系统,”带队老师低声讲解,“这是最新的远程控制系统,主持人可以通过脚踏板自行控制滚动速度。”刘晓艺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

她注意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环节,都体现着国家级媒体的专业水准——从播音员的坐姿角度到镜头的切换节奏,从灯光的角度到声音的混响效果,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随后参观的后期制作中心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数十个编辑室内,编辑们正专注地剪辑着各类节目。先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多轨音频工作站、特效制作平台......这些在学校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设备,在这里却是日常工作的工具。

“原来专业的新闻剪辑是这样的,”刘晓艺喃喃自语,“我们平时在社团里学的,真的只是皮毛而已。”

按照分组,刘晓艺与班长赵卫国、孙薇以及几位师兄师姐被分到了播音新闻制作组。

在央视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下,他们亲自体验了从新闻采编到制作播出的全过程。

“注意采访时的机位角度,”指导老师纠正着孙薇的姿势,“国家级媒体的采访,每个细节都代表着权威性。”

“新闻配音不是朗诵,”老师对赵卫国说,\"要平稳中有力度,客观中带温度。\"

刘晓艺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她将平时积累的问题一一向指导老师请教,指导老师全都是央视操作过实际流程的工作人员。

在老师的指点下,她终于明白了许多曾经困惑的技术要点,更是纠正了不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坏习惯。

“你很有天赋,”指导老师看完刘晓艺的模拟播报后称赞道,“特别是你对新闻节奏的把握,很精准。不过要注意,央视的新闻播报更需要一种庄重感。”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电视台这边连诗晴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表现得异常安静。

她没有对任何安排表示不满,也没有发表那些惯常的刻薄评论,只是默默地跟在刘晓艺或者是央视的专业老师身边,认真地观察、学习。

午餐时间,刘晓艺注意到连诗晴独自站在走廊上,望着忙碌的新闻中心出神。

“怎么了?”刘晓艺走过去问道。

连诗晴轻轻摇头:“以前总觉得省级卫视已经很高大上了,今天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和中国规模。”

她的语气中少了几分往日的傲慢,多了几分诚恳,长期没有父母关注的孩子想要获取最多人的关注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其实侧面也反映出了她的孤独。

刘晓艺微笑:“所以我们才要更努力啊。”出乎意料地,连诗晴点了点头:“是啊。”

下午的实践环节中,在央视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亲自上手操作设备。

刘晓艺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专业的调音台,在师傅的手把手教学中,她终于理解了多轨混音的精髓所在。

“原来这个旋钮是用来控制高频补偿的,”她恍然大悟,“以前在学校总是凭感觉调,现在终于明白原理了。”

连诗晴也在虚拟演播室里体验了一把新闻主播的感觉。尽管她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在央视老师的专业点评下,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

难得的是,这次她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而是虚心记下了每一条建议。

夕阳西下,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在返程的大巴上,同学们兴奋地交流着这一天的收获。

“太震撼了,这才叫真正的媒体人啊!”

“我以后一定要进央视工作!”

“得了吧,先把你那普通话练标准再说......”

刘晓艺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央视大楼,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坚定。

这一天,她不仅学到了先进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

坐在她旁边的连诗晴忽然轻声说:“谢谢你。”刘晓艺诧异转头。

“谢谢你没有像别人那样要么巴结我要么躲着我,”连诗晴看着窗外,“也谢谢你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让我觉得选这个专业和学校是对的。”

刘晓艺微微一笑,没有说什么。但她知道,这一天对连诗晴来说,同样是一次难得的洗礼。

而对她本人来说,第一次感受到专业级别机构带来的影响。她认为从事广播媒体行业是很有前景的,加上背负了跨洋彼岸那位还在拼搏的同志的共同心愿,她也要为着梦想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