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日子,刘晓艺和同学们投入了紧张的排练。

广播台的录音棚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每天下课就泡在里面,对着屏幕反复练习。

“停停停!”广播台的指导老师喊停,“晓艺,你配《大话西游》这段,感情还不够到位。紫霞仙子这个时候应该是带着期待又有些忐忑的。”

刘晓艺点点头,摘下耳机深吸一口气。她发现自己低估了配音的难度——不仅要声音像,更要演出角色的神韵。

另一个同学在配《英雄本色》里周润发的角色,总是找不到那种江湖气。

“你要想象自己是个落魄的英雄,”刘晓艺建议道,“声音要沉,但要带着不甘和傲气。”

她示范了一句:“我不是想证明什么,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竟然惟妙惟肖。

大家惊讶地看着她,刘晓艺不好意思地笑笑:“我爸爸最爱看港片,小时候经常跟着看。”

确实,90年代末的校园里,香港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走在校园里,广播站偶尔会播放beyond的《海阔天空》或王菲的《红豆》;

话剧社的同学会突然冒出一句“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的港剧经典台词;就连食堂阿姨打饭时都会说“给你加个鸡腿啦”。

这种文化渗透也体现在媒体中心。香港回归后,港式娱乐报纸和杂志开始大量涌入内地。

刘晓艺发现,校报社的同学们开始研究香港报纸的标题写法——“标题党”这个词虽然还没出现,但这种吸引眼球的方式已经开始被借鉴。

有一天,刘晓艺给家里打电话时,王安梅兴奋地说:“囡囡,咱们超市现在卖香港的娱乐报纸和杂志,可受欢迎了!那些大姨大妈们看得津津有味,还有学生来订全年刊呢。”

刘明达接过电话补充道:“就是字是竖排的,看着有点不习惯。不过确实挺有意思的。”

这种现象在传媒学子中引发了热烈讨论。楚文静就曾在宿舍发表长篇大论:“香港媒体的娱乐化程度很高,但新闻专业主义也很强。这种平衡很值得我们学习。”

苏晴更直接:“他们的版面设计太好看了!我们要是在校报上也用这种风格,肯定更吸引人。”

在这样的氛围中,《声临香江》的排练进展顺利。

同学们不仅模仿原声,更加入了许多创新元素:用东北话配《古惑仔》,用四川话配《重庆森林》,甚至用英语配《东成西就》。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赛前一天,广播台特地请来了毕业于北广、现在在某电视台做配音导演的校友来指导。

学长看完排练后大为赞赏:“你们的创意很好,但要注意分寸。创新不能偏离原作的精髓,而是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他特别表扬刘晓艺:“你配的紫霞仙子很有灵气,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又加入了新的理解。”

正式比赛那天,大礼堂座无虚席。评委席上果然坐着几位重量级人物,其中包括一位香港制片人。这让参赛的同学们既紧张又兴奋。

当《声临香江》的片头投影在大屏幕上时,台下响起了一阵惊呼——制作精良的片头完全不像是学生作品。

这要归功于广播台的技术支持,他们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还请来了影视制作专业的同学帮忙。

第一个片段是《大话西游》。当刘晓艺配音的紫霞仙子说出“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时,台下安静得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

她不仅声音像,更抓住了角色那种既天真又执着的特质。

第二个片段是《英雄本色》用东北话配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哎呀妈呀,兄弟你这就不够意思了”这样的台词配上枪战场面,让全场笑翻天。

最精彩的是《重庆森林》片段。配音同学不仅用四川话完美复刻了金城武的独白,还加入了当下的流行用语:“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的爱情还停留在模拟信号阶段...”

表演结束时,掌声雷动。评委们交头接耳,频频点头。

那位香港制片人更是露出惊讶的表情,显然没想到内地学生对港片有如此深入的理解和创新诠释。

最终,《声临香江》获得了大一组的最高奖。

评语中写道:“该作品不仅展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更体现了传媒学子应有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视野。将传统配音艺术与当代文化元素相结合,为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领奖时,刘晓艺作为代表发言:“香港电影教会我们什么是江湖义气,什么是爱恨情仇。而作为传媒人,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经典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

赛后,那位香港制片人特地找到他们:“你们的表演让我很惊讶。我没想到内地年轻人对香港文化有这么深的理解和创新。有没有兴趣暑假来香港实习?”

这个邀请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刘晓艺和同学们相视而笑,知道他们的创新尝试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当晚,宿舍里开了个小型的庆功会。四个女孩吃着零食,回味着比赛的点滴。

仙亚突然说:“你们发现没有,现在香港文化的影响真的无处不在。”

楚文静推推眼镜:“这是文化交流的好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苏晴笑着接话:“最重要的是要像晓艺说的,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

刘晓艺望着窗外,思绪飘远。她想起洛锦川曾经说过,传媒人应该是文化的桥梁。

而现在,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搭建这座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连接内地与香港,连接过去与未来。

这个夜晚,北广的校园里依然回荡着港片的经典台词和粤语歌声。

而在某个录音棚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声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媒梦想。香港文化的浪潮还在继续,而他们已经准备好冲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