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肯尼迪机场与洛锦川短暂而甜蜜的重逢后,刘晓艺不得不迅速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现实安排上。

带队老师将包括她在内的所有交换生集合起来,在机场相对安静的角落,进行了第一次简短的会议。

“同学们,欢迎来到纽约!首先恭喜大家顺利抵达。”老师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带着安抚人心的效果,“未来几天的日程会比较紧凑,大家要打起精神。

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前往各自的目标学校,完成基础的报到注册手续。学校为我们预定了大巴车,会按照学校不同,分批送大家过去。”

老师快速宣读了分组名单。

哥大这一组,除了刘晓艺,还有新闻系的黎画师姐,以及另一位来自物理系的大三师姐,加上带队老师,一共四人。

相比于其他动辄十几人的大学团队,哥大选拔的严格可见一斑。

坐上印有哥大校徽的专属大巴,车子驶离喧嚣的机场,汇入纽约的车流。

刘晓艺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高楼林立,肤色各异的人群行色匆匆,一种真实的“我已身在异国”的感觉才彻底笼罩下来,混合着新奇与些许不安。

大巴车最终停在了位于曼哈顿上西区、毗邻哈德逊河的哥伦比亚大学主校区门口。

古老的哥特式建筑群在阳光下显得庄重而典雅,绿树成荫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抱着书本、步履匆匆的学生,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

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径直前往教务处(Registrar's office)所在的行政楼。这里的工作人员显然对接待国际交换生流程非常熟悉。

一位名叫莎拉(Sarah)的专职顾问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交换生的入学手续与正式留学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之处在于都需要核验护照、I-20表格、录取通知书、疫苗接种记录等核心文件,并激活学生账户(UNI),这是未来选课、使用图书馆资源、登录校园网络的门户。

不同之处则在于,交换生的学籍依然保留在原学校,他们在哥大的学习成果最终会以学分转换的形式体现。

莎拉顾问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这一点,并发放了厚厚一叠资料,包括课程目录(course catalogue)、校园地图、学术日历、以及最重要的——《国际交换生指南》。

“请大家仔细阅读指南,里面详细说明了选课流程、学术规范、校园资源利用以及你们作为J-1签证持有者的权利和义务。”莎拉顾问强调道。

就在这时,刘晓艺抓住了机会,提出了她早已计划好的住宿申请:“莎拉老师,您好。关于住宿,我希望申请‘半走读’(part-time boarding)模式。

我已经在校外联系好了符合学校安全标准的寄宿家庭,这是家庭地址和房东的联系方式。”她将提前准备好的、有洛妈妈帮忙确认过的信息纸条递了上去。

莎拉顾问接过纸条,与旁边另一位负责住宿事务的老师低声交流了几句,又仔细查看了刘晓艺提供的寄宿家庭信息表(这份表格需要房东签字确认并符合一系列安全规定)。

由于刘晓艺准备充分,材料齐全,且哥大本身也支持这种更灵活的住宿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融入本地文化,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好的,刘晓艺同学,你的申请符合规定,已被批准。这意味着你在正常学期内可以住在学校分配的宿舍,但在周末、假期及经报备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居住在指定的寄宿家庭。

你的宿舍钥匙我们会照常发放,但宿舍费用会按比例进行调整。”

莎拉顾问熟练地在系统里进行操作备注。

黎画师姐和物理系的师姐也根据各自的情况,确认了全程住校的安排。

接下来是一系列繁琐却必要的手续:

提交本科成绩单(需要经过认证的英文版)、缴纳语言分级考试的费用(所有非英语母语的国际学生都需要参加)、预缴第一学期的部分住宿费(刘晓艺的费用因半走读而减半)、以及现场拍照制作学生卡(Student Id card)。

当那张印有她照片、姓名和哥大校徽的蓝色学生卡拿到手时,刘晓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实感。这张小小的卡片,是她正式踏入这所世界顶尖学府的凭证。

莎拉顾问最后特别提醒道:“请注意,你们的J-1交换生签证通常与学习项目时间绑定。

在项目结束前,如果需要延长停留时间,或者有任何签证状态的变化,必须及时到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fice, ISSo)报备和办理相关手续,切勿逾期滞留。

ISSo是你们在哥大期间关于签证、法律身份问题最重要的求助部门。”

所有手续办完,走出教务处大楼时,天色已近黄昏。

老师将宿舍钥匙分别交给他们三人,并告知了宿舍楼的具体位置和明天集合的时间地点——明天他们将正式入住宿舍,并开始熟悉校园环境。

“今天大家辛苦了,先回酒店休息,倒倒时差。明天我们会更忙。”老师体贴地说。

坐在返回临时住宿酒店的车里,刘晓艺翻看着手中厚厚的资料和那张崭新的学生卡,心中百感交集。

从下飞机到完成初步报到,不过短短几个小时,她却仿佛经历了一场信息密集的洗礼。

她清晰地意识到,未来两年,她不仅要面对学业上的挑战,还要独立应对各种行政事务、文化差异和生活琐碎。

但这种挑战感,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她摸了摸包里那张写着洛锦川地址和电话的纸条,心中安定了不少。

至少,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她不是孤身一人。她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她要一步步地,在这片崭新的天地里,扎下根来,努力生长。真正的交换生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刘晓艺、黎画以及那位物理系的师姐张茹,拖着行李,来到了哥大为他们安排的留学生宿舍楼。

这栋楼历史悠久,外墙是典型的哥特式红砖结构,爬满了常春藤,显得古色古香,与校园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