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北京,依旧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但资本市场的天空却笼罩着一层不确定的阴云。新冠疫情反复不定,全球经济前景晦暗不明,投资者们在希望与疑虑之间摇摆不定。
澈宇科技总部交易室内,林澈站在巨大的数据屏幕前,目光如炬地审视着不断滚动的财经新闻。他的视线最终停留在一条刚刚由路透社发出的快讯上——“复星医药全球合作伙伴德国bioNtech与美国辉瑞宣布,其共同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bNt162b2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超过90%的有效性,并已向美国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这条消息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林澈的思绪。他猛地转身,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李娜,陈默,立刻过来!我们有新目标了!”
李娜和陈默闻声快步走来。屏幕上,复星医药的股价在消息刺激下刚刚启动,一根温和的放量阳线正在形成,股价在36元附近徘徊。
“林总,您看到了什么?”李娜迅速调出复星医药的详细资料,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快滑动。
林澈拿起激光笔,精准地指向那条刚刚开始抬头的K线:“看这里,复星医药。关键不在于今天的涨幅,而在于它背后蕴含的价值重估机会。”
他走到电子白板前,飞快地写下几个关键词:mRNA技术、中国独家权益、价值重估。
“首先,这场疫情终将过去,但mRNA技术代表的是一场生物科技的范式革命。这不仅仅是针对新冠病毒,更是未来应对各种疾病的全新武器库。”林澈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而复星医药,早在今年三月就拿下了这款疫苗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权益,这是它的护城河。”
陈默若有所思地点头:“所以,我们投资的不是一次性的疫苗生意,而是mRNA技术平台在中国的未来?”
“正是如此。”林澈赞许地点头,激光笔的红点移向基本面数据,“其次,看复星医药的业务结构。它本身就是国内领先的医药企业,业务覆盖制药、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这意味着,即使抛开疫苗不谈,它也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
李娜补充道:“根据我们的分析,复星医药的估值目前确实被低估了。市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引进的mRNA技术的战略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林澈的声音坚定有力,“当大多数人还在犹豫观望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果断出手。”
他调出复星医药的技术图表,仔细分析着每一个细节:“看这里的K线形态,股价在35-36元这个区间已经盘整了近一个月,成交量极度萎缩,这是典型的方向选择前兆。今天的放量阳线,很可能就是启动信号。”
mAcd指标在零轴附近徘徊,即将形成金叉;RSI指标也从超卖区域开始回升。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在暗示,一轮行情正在酝酿之中。
“市场总是短视的,”林澈放下激光笔,目光坚定地看着团队,“他们现在只看到疫情的不确定性,却没有看到技术革命带来的长期价值。这就是认知差,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他走到会议室中央,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决定,投入10亿资金,目标复星医药。李娜,你负责深入调研疫苗审批进展和供应链准备情况;陈默,你负责制定交易计划,要悄无声息地完成建仓。”
“明白!”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接下来的几天,交易团队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李娜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核实疫苗的研发进展和上市时间表;陈默则精心设计建仓策略,确保大资金进场不会引起市场注意。
林澈则花更多时间研究mRNA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他越深入研究,越确信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深夜的研究室里,他对着厚厚的资料陷入沉思:这不仅仅是一次投资,更是在参与塑造医药产业的未来。
“林总,我们的分析完成了。”一周后,李娜将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放在林澈面前,“所有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判断。复星医药的价值确实被严重低估了。”
林澈仔细翻阅着报告,不时点头。报告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分析,都在印证他的判断。
“好,”他合上报告,目光坚定,“明天开始,按计划建仓。”
第二天,交易在悄无声息中开始。为了不引起市场注意,交易员们化整为零,通过数十个账户分批买入。股价在买盘的推动下缓慢上升,但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建仓过程持续了近一周,10亿资金陆续投入,平均成本控制在36.5元。完成建仓的那天下午,林澈独自站在交易室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眼中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