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210章 商路通达,人才济济,盛世可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0章 商路通达,人才济济,盛世可期

永徽十年的初冬,长安西市的清晨比往日更显热闹。西域商馆前的广场上,骆驼商队的铜铃声清脆悦耳,波斯商人穿着华丽的锦袍,与大唐的商贩们热切交谈;不远处的码头边,漕运船只刚刚靠岸,搬运工们忙着将海外运来的香料、珠宝卸船,空气中弥漫着异域香料的独特气息。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闭门自守的王朝 —— 西域商路与海上贸易的双重繁荣,像两条活力十足的血脉,为大唐的盛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长安西市最大的西域商馆内,波斯商人哈桑正与逸品轩的掌柜沈明轩洽谈丝绸贸易。商馆的紫檀木桌上,整齐摆放着三样东西:一匹绣着金线牡丹的大唐丝绸,一面打磨得锃亮的玻璃镜,还有一小袋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安息香。“沈掌柜,这是我们波斯最新产出的玻璃镜,比之前的更清晰、更耐用;这安息香也是上等货,在长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哈桑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拿起玻璃镜递给沈明轩,眼中满是期待。

沈明轩接过玻璃镜,对着镜面照了照,清晰的影像让他忍不住赞叹:“哈桑先生,这玻璃镜确实不错!我们逸品轩愿意用五十匹上等丝绸,换您这一百面玻璃镜与两百斤安息香。另外,我们还想订购一批波斯地毯,下次商队来长安时带来,您看如何?”

“太好了!” 哈桑兴奋地站起身,与沈明轩击掌为定,“沈掌柜果然爽快!下次商队我一定多带些波斯特产,还要把你们大唐的肥皂、瓷器多带些回波斯 —— 现在波斯的贵族,都以使用大唐的肥皂、瓷器为荣!”

这样的贸易场景,在长安西市每天都在上演。这两年,在李逸的推动下,“逸品号” 商队已将贸易版图从大唐本土,拓展到波斯、大食、天竺乃至南洋诸国。大唐的丝绸、瓷器、肥皂、“逸品粮” 种子,通过两条路线运往海外:陆路沿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西域诸国,直达波斯、大食;海路则从扬州、广州港口出发,经南洋、印度洋,抵达天竺、大食的沿海城市。而海外的香料、珠宝、象牙、玻璃制品,也通过这两条路线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唐,成为长安、洛阳、扬州等大城市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负责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近期向李逸汇报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李大人,今年上半年的海上贸易额已突破千万贯,是两年前的三倍!其中,仅广州港的贸易额就达四百万贯,扬州港达三百万贯。西域商路的税收也增长了两倍,今年前十个月,河西走廊的关税就入库两百万贯,为国库增添了大量收入!”

市舶司官员还补充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我们还将大唐的‘逸品粮’种子、种植技术传到了西域与南洋。上个月,天竺使者来朝时,还特意感谢我们提供的土豆种子,说天竺今年的粮食产量因此提高了三成,百姓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李逸听后,心中满是欣慰。他推动贸易发展,不仅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更是为了让大唐的文化与技术走向世界,同时也吸收海外的优秀成果,实现互利共赢。“你们做得很好!” 李逸对市舶司官员说,“接下来,要继续规范贸易流程,确保商人们的利益;还要在广州、扬州增建码头与仓库,方便货物装卸与储存;另外,要派专人保护商队安全,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不能让商队遭遇劫掠。”

“是!” 市舶司官员恭敬地应道,心中对李逸的远见愈发敬佩。

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商业的兴盛,而人才的涌现,则成为推动大唐各领域发展的 “中坚力量”。这其中,逸品学院培养的实用人才,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逸品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出农科、工科、商科、医科毕业生两千余人,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州府,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用实干改变着大唐的面貌。

在农科领域,毕业生们的足迹遍布大唐的每一片田野。他们带着 “逸品粮” 种子与《逸品粮种植手册》,深入乡村田间,手把手教农户种植玉米、土豆,改良农具。在江南苏州,农科毕业生周涛发明了一种 “新式播种机”,通过人力推动,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盖土三个步骤,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三倍,深受农户们的欢迎;在西北凉州,农科毕业生林薇指导农户修建了 “滴灌系统”,利用西域的雪山融水,有效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让凉州的土豆亩产又提高了一成。

工科毕业生则成为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改造的主力军。长安新建的 “惠民桥”,便是由逸品学院工科学生主导设计 —— 这座横跨渭河的石桥,长五十丈、宽五丈,采用拱形结构,既坚固又美观,可同时容纳百辆马车并行通过,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桥的两侧还修建了行人通道与护栏,护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成为长安的一道新景观。此外,工科毕业生们还设计了新式水车、织布机、造船技术,其中新式织布机比传统织布机效率提高了两倍,已在长安、洛阳的纺织工坊广泛使用。

商科毕业生则进入户部与市舶司,发挥着他们的专业优势。在户部,他们协助制定了更合理的税收制度,规范了商税的征收流程,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确保税收公平;在市舶司,他们负责记录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与价值,编制贸易报表,为朝廷制定贸易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商科毕业生王磊还发明了一种 “记账法”,用简单的符号与数字记录账目,比传统的记账方式更清晰、更高效,已在大唐的商铺、工坊中推广使用。

医科毕业生的贡献同样显着。他们在全国各州府开设了 “民生医疗站”,为百姓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普及卫生知识。在长安安居坊的医疗站内,医科毕业生陈曦每天都会接待数十位患者,为他们诊治感冒、痢疾等常见病,还会教百姓们如何通过勤洗手、勤通风预防疾病。她还编写了一本《民生卫生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卫生常识,印刷后免费发放给百姓,有效降低了瘟疫的发生率。

这些实用人才的出色表现,不仅改变了大唐的面貌,也改变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在一次朝堂会议上,李治看着各地呈上来的人才政绩报表,忍不住感慨道:“逸品学院培养的人才,懂民生、会实干,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比那些只会读死书、空谈义理的腐儒强百倍!朕决定,从明年起,在全国推广技艺科科举,设立农科、工科、商科、医科等科目,让更多实用人才有机会入朝为官,为大唐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治的决定,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赞同。苏定方笑着说:“陛下英明!实用人才是大唐发展的根基,推广技艺科科举,既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又能鼓励更多百姓学习实用技艺,一举两得!”

这日黄昏,忙碌了一天的李逸,与苏瑶一同登上了长安的城墙。此时的夕阳,正缓缓沉入西边的地平线,金色的余晖洒在这座千年古都上,将街道、房屋、城墙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柔和的光泽。

站在城墙上,李逸与苏瑶并肩眺望远方 —— 朱雀大街上,商旅往来不绝,马车的铜铃声、商贩的吆喝声、百姓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热闹的市井交响曲;远处的西市方向,炊烟袅袅升起,隐约能看到西域商馆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骆驼商队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街道尽头;城外的田地里,晚归的农户扛着农具,哼着欢快的歌谣,缓缓走向不远处的安居坊,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被拉得很长,满是归家的温馨。

苏瑶轻轻靠在城墙上,目光温柔地扫过眼前的景象,轻声说道:“逸哥哥,你看,这就是我们努力了这么久的成果。以前,百姓们吃不饱、住不好,城市又脏又乱,流民们颠沛流离;现在,粮食充足了,街道干净了,流民们有了安稳的家,连海外的商人都来大唐贸易。大唐,真的不一样了。”

李逸伸出手,紧紧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暖与柔软,心中满是欣慰与憧憬。他望向远方的天际,那里,似乎有西域商队的驼铃声隐约传来,有海上商船的帆影在夕阳下若隐若现,还有更多未知的土地,等待着大唐去探索。

“瑶儿,这只是开始。” 李逸的声音温柔却坚定,“未来,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事 —— 要继续推动科技革新,让改良的织布机走进更多工坊,让新式的水车灌溉更多农田,让更先进的造船技术造出更大的海船;还要普及教育,让女子学堂开到全国各州府,让更多的孩子,无论出身贫富,都能读书识字,学到实用的知识;还要继续拓展贸易,让大唐的商品与文化,传到更远的欧洲、非洲,让世界都知道大唐的繁荣与强大,让大唐成为真正的盛世王朝,让百姓们都能过上更幸福、更安稳的生活。”

苏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与李逸同样坚定的光芒,她用力点了点头:“逸哥哥,我会一直陪着你,和你一起做这些事。我们要让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让大唐的每一位百姓,都能感受到幸福。”

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交叠,与长安的盛世景象融为一体 —— 城墙下,百姓们的笑声依旧清脆,商队的脚步依旧匆忙,孩子们的嬉闹声回荡在街道上空;城墙上,一对并肩而立的身影,正用目光描绘着大唐更美好、更辉煌的未来。

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夜幕开始笼罩长安。街道上的灯笼次第亮起,一盏、两盏、三盏…… 无数盏灯笼像繁星一样落在人间,将长安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李逸与苏瑶携手走下城墙,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 他们知道,这场关于民生的改革,永远没有终点;而属于大唐的盛世篇章,才刚刚翻开最精彩、最动人的一页。

未来的大唐,必将因商路的通达而更显开放,因人才的济济而更具活力,因百姓的幸福而更加强盛。一个真正的盛世王朝,正在李逸与苏瑶,以及无数心怀民生的大唐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