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那句“让朕看看,你能走到哪一步”,如同冰冷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林薇的心上。这不是期许,是审视;不是祝福,是考验。它意味着从今往后,她将独自面对朝堂所有的明枪暗箭,而龙椅上的那位,只会冷眼旁观,甚至……推波助澜。
压力如山,但林薇的脊梁却挺得笔直。
她没有立刻告退,而是再次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迎向武则天那深邃莫测的眼眸。她知道,仅仅表态选择艰难的道路还不够,她必须让这位多疑的女皇,清楚地知道她“争”的是什么,她的“道”在何方。这关乎她能否真正获得那一线生机,而非仅仅被视为一个有待观察的“隐患”。
“陛下的教诲,臣谨记于心。”林薇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臣既选择此路,自当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她微微停顿,仿佛在凝聚着某种力量,随后,语气变得更加沉凝,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坦诚与决绝:
“然,臣亦想借此机会,向陛下剖白心迹。”
武则天目光微动,似乎对她还有话要说并不意外,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等待着。
“臣愿争,愿在这朝堂之上,凭借自身之力,争得一席之地。”林薇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臣所争,非为一己之私利,非为滔天之权柄,更非为……那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所谓‘血脉正统’!”
她直接否定了复仇与复辟的可能性,这是武则天最核心的忌惮。
“臣争的,是一个位置。”林薇的目光灼灼,仿佛有火焰在其中燃烧,“一个能够践行臣之理念、守护臣之信念的位置!一个能够让我大周国力强盛、边境永固的位置!一个能够让黎民百姓少受战乱之苦、多得一分安宁的位置!”
她的言辞恳切,带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热忱:
“臣在边关,亲眼见过将士浴血,见过百姓流离。臣深知,权力倾轧、党同伐异,或可逞一时之快,然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内耗,只会削弱帝国根基,徒令外敌耻笑!”
“臣之所愿,乃是凭借手中之权,行利国利民之事!整饬军备,使突厥不敢南下牧马;肃清吏治,使贪腐无处遁形;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使我大周仓廪实而百姓安!”
她将自己理想中的政治蓝图,清晰地展现在女皇面前。这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她现代知识、边关见闻与狄仁杰教诲的、切实可行的方向。
“陛下欲观臣能走多远,臣便走给陛下看!”林薇最后重重一顿,语气铿锵,“但无论臣走到哪一步,臣心中秉持的‘道’,绝不会变!臣效忠的,是这大周天下的繁荣安定!臣守护的,是这亿万黎民的生计福祉!”
“此心,天地可鉴!”
话音落下,大殿内一片寂静。
林薇的胸膛微微起伏,方才一番慷慨陈词,几乎用尽了她所有的气力,但也将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了这位掌控她生死的帝王面前。
她在赌。赌武则天作为一个立志超越前代、开创盛世的君主,其胸襟与眼光,能够容纳乃至欣赏这种超越了个人恩怨、着眼于帝国长远发展的“公心”。
她在告诉武则天:我选择争,但我争的不是你的皇位,不是个人的私仇,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你若能容我以此心行事,我便为你所用;若不能,那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是一种极其大胆的摊牌,近乎于“逼宫”。
武则天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她那一直平稳放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轻轻敲击了一下。
这个薇月,再次让她感到了意外。
她原以为,对方会选择隐忍,会选择韬光养晦,甚至会暗中积蓄力量以图后计。却没想到,她竟如此直接、如此坦荡地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盘托出。
争,但为天下公。
这个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甚至……与她内心深处某些不为人知的、超越了一般帝王权术的抱负,隐隐契合。
她需要能臣,需要干吏,需要能真正为这个帝国带来强盛的人。若此女真能如她所言,心系天下,才能卓着,那么,即便其身世敏感,也未必不能一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信任。恰恰相反,这番“公心”的表态,更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无数残酷事实的打磨。
良久,武则天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最终的定论:
“你的话,朕记住了。”
她没有评价,没有赞许,也没有否定。只是“记住”了。
但这对于林薇而言,已经足够。这表示女皇接受了她的表态,愿意给她一个“证明”的机会。
“记住你今日之言。”武则天目光深邃地看着她,“路,是你自己选的。能走多远,看你自己的本事,也看你……是否真能始终如一。”
“臣,必不敢忘。”林薇深深一揖。
“去吧。”武则天挥了挥手,重新闭上了眼睛,仿佛耗尽了精神,“朕,拭目以待。”
觐见,终于结束。
林薇再次行礼,然后转身,迈着依旧沉稳的步伐,向着那扇沉重的殿门走去。
她的后背挺直,如同永不弯曲的青松。
她选择了争。
不是为了私仇,不是为了权欲,而是为了心中那份“天下为公”的理想,为了能够真正守护她在意的一切。
前路漫漫,凶险未知。
但她无所畏惧。
因为她的道,已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