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 > 第34章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回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章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回归

菜市场的早市正热闹。王婶蹲在摊前挑土豆,手指在沾着泥的薯块上捏来捏去,嘴里念叨着:“要带点芽眼的,炖着才面。”摊主老李挥着杆秤:“放心,这是后山新挖的,昨天还在地里喘气呢。”

马克拎着刚买的面包从旁边经过,塑料袋摩擦的声音在嘈杂里很突兀。他瞅着王婶把土豆一个个装进网兜,忍不住说:“阿姨,超市里的土豆都洗干净码得整整齐齐,还标着‘黄心’‘白心’,多省事。”

王婶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省事?那土豆看着光溜,切开都是水叽叽的。我这手一摸就知道,带点涩味的才是正经货。”

迪卡拉底和苏拉刚好在旁边买豆浆,玻璃瓶装的浆汁晃出细密的泡沫。“这就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迪卡拉底指着王婶沾着泥的手指,“超市里的土豆是‘科学世界’的,标着成分、产地、保质期,像本说明书。菜市场的土豆是‘生活世界’的,带着土腥味,沾着摊主的汗,还得靠手摸、鼻子闻才能挑对。”

苏拉低头看手里的豆浆瓶,瓶身上贴着打印的标签:蛋白质3.2g\/100ml。可她更在意刚才老李掀开保温桶时,那股混着焦香的热气——去年冬天,她总在早读前绕到这儿,捧着热豆浆站在巷口,看卖煎饼的大爷往鏊子上浇面糊,滋滋的响声里,霜气都好像化得快些。

“胡塞尔说,科学世界本来是从生活世界里长出来的。”迪卡拉底拧开豆浆瓶盖,“就像先有王婶挑土豆的经验,才有后来实验室里分析淀粉含量的仪器。可现在倒好,仪器测出来的‘数据’成了真理,王婶的‘手感’反倒成了瞎琢磨。”

旁边卖鱼的摊前,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扫价签,屏幕上跳出“有机鲈鱼,富含omega-3”。他皱着眉比对另一家的价格,完全没注意鱼盆里的水花溅湿了裤脚。

“你看他。”马克努努嘴,“买条鱼跟做项目似的,又是查成分又是比价格,就不能闻闻鱼鳃新不新鲜?”

“他大概觉得,手机上的数据比自己的鼻子靠谱。”苏拉想起她爸,每次网购水果都要截图保存“糖度检测报告”,可收到货还是得先咬一口——“报告说12度,我尝着也就10度,瞎扯。”

早市渐渐散了,老李收拾着空了的土豆筐,王婶拎着网兜往家走,路过修鞋摊时停下来:“老张,我这鞋跟松了,你给钉两针。”修鞋匠老张头没抬头,摸出锤子:“放着吧,中午来取,保证跟新的一样牢。”

“这场景,胡塞尔见了肯定觉得亲切。”迪卡拉底说,“王婶不用问‘钉鞋跟用的钉子是什么型号’,老张也不用解释‘我的锤子有多少牛顿的力’。他们靠的是‘老规矩’——你信我手艺,我不糊弄你。这就是生活世界里的默契,不用讲大道理,就像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样自然。”

马克突然想起上周做的物理实验,用游标卡尺测硬币直径,精确到0.01毫米。可他兜里揣着的一块钱,边缘早就磨得圆滚滚,实际尺寸比课本上的“25毫米”小了一圈。“课本上的硬币是‘理想状态’的,我兜里的才是‘真实’的。胡塞尔是不是觉得,我们天天盯着理想状态,把真实的忘了?”

“差不多。”迪卡拉底看着远处的写字楼,玻璃幕墙上映着云影,“科学和技术就像那幕墙,把世界变成了冷冰冰的倒影。我们对着倒影研究光线折射,却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云。胡塞尔一辈子都在喊‘回到事物本身’,其实就是让我们少看点倒影,多摸摸真实的东西——比如带泥的土豆,沾着浆汁的玻璃瓶,还有修鞋匠锤子上的锈。”

苏拉低头看自己的手,刚才帮王婶扶网兜时沾了点土豆泥,糙糙的,带着土腥味。她没擦,反而觉得这味道比任何香水都实在。

收摊的老李推着空车经过,哼着跑调的梆子腔。王婶从巷口探出头:“老李,明天给我留俩带泥的萝卜!”老李回头摆摆手:“放心,给你挑带须子的!”

阳光穿过老槐树的叶子,在地上洒下晃悠悠的光斑。马克突然觉得,刚才在面包店买的吐司,好像不如王婶网兜里的土豆看着有生气。他摸了摸口袋,决定明天也来早点,学学王婶的样子,挑几个带芽眼的土豆。

毕竟,数据说的“好”,和手摸出来的“实在”,终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