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刚过完年,外面的温度还很低,清妍和余庆林商量着,两个孩子先不去托儿所,跟着余庆林在家。

等天气暖和一些,余庆林也要回大队忙活的时候,再给他们送托儿所去。

两个孩子在家玩的挺好,偶尔,还被爸爸带着去附近的百货大楼溜达,买点好吃的,还有一些小玩具。

清妍现在已经开始独立出门诊了,也有晚班了,一个月的时间,她已经适应县医院的工作流程了。

清妍跟着钟大夫学的是中医,主攻妇产科和针灸手法,也涉及内科的其他诊断。再结合上辈子的经历和在省医院两年的进修学习,清妍的医术在县医院是相当不错的。

钟大夫现在在医学院教书,时不时的给清妍寄过来一些医书,一些具有参考性的病例。

“清妍,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医学也在发展,你不能满足现状。不进步就是退步,你要保持学习的态度,精进技术,才能不被淘汰。”

老师的话清妍牢记于心,任何时候想要过得自由,有话语权,靠的是自身的本事。

清妍的生活很简单,从家到医院从医院到家,两点一线。

没有门诊的时候,她在办公室整理病例,研究发病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共同点。

回家以后,陪孩子玩,和余庆林商量一些家里的事情。孩子睡着之后,她看老师寄过来的资料,余庆林在一旁看报纸或者淘来的养殖,种植的书籍,两人互不打扰,一起学习。

清妍休息的时候,余庆林会骑着自行车回二道沟大队,看看爷奶,给他们带一些吃的回去。

再把房前屋后的雪清一清,屋里的水缸挑满水。

平时都是杨哥或者大军帮着挑水,有时候余父和余家二叔,三叔他们也会帮着挑水。

随着积雪的融化,天气逐渐回暖,春天要来了。

四月初。

“衡衡,绾绾,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去托儿所了。”

清妍昨天已经和两个孩子讲了,要送他们去托儿所。

衡衡在省城的时候上过托儿所,他知道托儿所是咋回事。

绾绾有点不开心,她不想去,想和爸爸在家玩。

“爸爸……”

余庆林看着满脸委屈的小闺女,有点不忍心。

“媳妇,要不,把绾绾送回,让她和爷奶一起?”

清妍不想让爷奶太辛苦,绾绾三周岁了,活动量大了,爷奶的体力跟不上她了。

“绾绾,你想去找太奶奶吗?”

“去找太奶奶。”

绾绾就是不想去妈妈说的托儿所,她有点害怕。

“绾绾,去找太奶奶,晚上要住在村里,看不见妈妈,也看不见哥哥,可以吗?”

清妍不着急也不生气,慢慢的和绾绾商量。

“不可以,要妈妈,要哥哥。”

绾绾不能看不见妈妈,她白天可以和爸爸或者太奶奶玩,晚上要妈妈。

清妍上夜班的时候,她开始还会哭唧唧的找妈妈,后来习惯了才不哭。但是她知道,妈妈第二天早上就回来。

“绾绾,托儿所有很多小孩,还有滑滑梯,还能画画,可有意思了。

哥哥和你一起,没人敢欺负你。要是有人欺负你,哥哥打他。”

衡衡挥了挥他的小拳头。

绾绾看了看爸爸,又看了看妈妈和哥哥。

“妈妈,我去托儿所。”

小家伙最后做了选择,清妍和余庆林松了一口气。

给兄妹俩穿好衣服,背上清妍做的挎包,里面放了水杯,手绢,手纸和一点吃的。

余庆林和清妍一起牵着两个孩子去托儿所。

医院附属的托儿所就在家附近,几步路就到了。

孩子交给老师以后,清妍去上班了,余庆林骑车回大队。

以后,清妍早上送孩子去托儿所,下班以后接两个孩子回家。余庆林要常住大队了,春耕开始了。不过,清妍值夜班的时候,余庆林会回来。

没有余庆林在家,清妍轻松的日子结束了。

早上要比之前早起半小时,做好饭,叫醒两个孩子。

衡衡可以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自理能力很强。

绾绾能自己穿衣服,但是需要妈妈提前把衣服搭配好。

绾绾要梳辫子,扎头花。

娘三个吃完饭,清妍收拾完碗筷,送他们去托儿所,自己再去上班。

中午的休息的时候,清妍找时间去副食品店或者供销社买菜,晚上下班,接了孩子回家,让衡衡带着妹妹玩,她得做饭。

吃完饭,收拾碗筷,洗衣服,收拾屋子,一忙就天黑了。

捶捶腰,躺在炕上,给两个孩子讲睡前故事,等孩子睡着了,她才能看会书。

之前除了做饭,其他的都是余庆林负责,真的很轻松。

现在,家里家外都要她自己忙活,真的不容易。

余庆林在村里也不轻松。

白天,跟着大队一起上工。

下工以后,趁着天还没黑,赶紧收拾后院。

他家西边的空地已经买下来了,李会计去公社给他办了证明。

余庆林打算今年在后院盖一个大猪圈,中间隔出几个空间,养十头猪。

西边的空地,用木头围起来,搭一个大鸡棚,先养一百只鸡。

养这些牲畜,需要粮食。他已经从大队预订一些粮食了,不仅他们本大队,其他大队他也买了一些。

山上的那块地,他打算重新种上,明年就可以多养一百只鸡了。

要建猪圈,要搭鸡棚,还要上工,余庆林分身乏术,人都瘦了一圈了。

好在,大军和杨哥能帮他,又从队上找了几个帮手,在五一之前,把猪圈和鸡棚搭好了。

家里要养这么多东西,余庆林又抱回两只狗崽子。大黑和二黑已经快七岁了,体力跟不上了。

不过,大黑二黑看家还是很厉害的,警觉性很强。

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也就慢慢捋顺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没啥大不了的。

最主要的是,余庆林和清妍手里有点小钱,不用拆东墙补西墙。

猪圈和鸡棚建好了,苞米也买回来了,还从磨坊买了不少米糠,麦麸子,这些都是饲料。

县里有孵化场,余庆林找了关系,定了十头猪崽和一百五十只鸡崽。

都说家趁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有风险。

余庆林也怕有瘟疫,找了很多资料,清妍又给出了一些建议,得出结论,必须要保证猪圈和鸡棚的卫生,杀菌要到位。

现在没有专门的消毒用品,常用的是石灰。清妍又用中药研制了一种杀菌的中药水,可以撒在猪圈和鸡棚。

还有一些能提高免疫力的中药配方,拌在饲料里。

当然了,这些中药都是山上有的,不需要花钱买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