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穿越古代灾荒求生记 > 第505章 秋田丰产·薯粟储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05章 秋田丰产·薯粟储仓

凌风站在检阅台上,身旁站着南洋诸国的使者。暹罗使者看着铁甲舰,眼中满是羡慕:“凌都督,黑石城水师真是威武,要是我国能有这样的舰队,就不怕海盗了。”凌风笑道:“只要与黑石城结盟,水师可以帮你们清剿海盗,还能共享商路。”使者连忙道:“我回去后,一定禀报国王,与黑石城结盟!”

阅兵式上,火箭巢齐射的场面最为壮观。数百支火箭拖着火尾,在天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落在远处的靶船上,瞬间燃起大火。格物院的工匠们还展示了新造的“定海仪”,水手用它测量纬度,精准度远超西洋的航海仪。“有了这定海仪,”水师统领陈大疤自豪地说,“咱们的船能开到更远的地方,就算在茫茫大海上,也不会迷路!”

阅兵式结束后,庆功宴在都督府举行。席间,西班牙使者胡安举杯道:“凌都督,黑石城水师实力雄厚,我国愿与您共享美洲航路情报,一起开拓新大陆的商路。”凌风笑着举杯:“好!只要有诚意,黑石城愿意与各国合作,共同发展。”

宴罢,众人散去,凌风独自登上镇海楼。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刘文泰捧着一箱密报走来:“城主,葡萄牙人暗中联络荷兰东印度公司,想联手压制咱们;江南豪商虽表面臣服,仍通过漕运走私生铁,给西洋人造兵器。”凌风接过密报,翻看了几页,冷笑:“敌人从来不会消失,只会换张面孔。”

他铺开新绘的万国海图,朱笔在印度洋上重重一圈:“下一步,让水师分舰队常驻满剌加——控制了海峡,就掐住了东西洋的咽喉。”又对刘文泰道:“让暗影去查江南漕运,看看是谁在背后支持豪商,查到后,立刻处理。”刘文泰点头:“我这就去安排。”

几日后,水师分舰队出发,前往满剌加。舰队由韩冲统领,带着五艘铁甲舰和十艘快船。临行前,凌风叮嘱韩冲:“满剌加是重要航道,荷兰人和葡萄牙人肯定会来争夺,你要小心应对,要是他们敢挑衅,就给我打回去!”韩冲敬礼:“请城主放心,我不会让他们得逞!”

分舰队出发后,凌风开始关注南洋的作物。南洋商队带来了玉米和红薯的种子,他让农民在城外开垦荒地,试种这些作物。“这些作物耐旱,产量高,”凌风对农官说,“要是能种成,黑石城就再也不用担心粮荒了。”农官点头:“我会亲自监督,保证种好。”

格物院也传来好消息,孙铁匠造出了更先进的红衣大炮,射程可达四里,还能发射开花弹。“城主,”孙铁匠兴奋地说,“这炮威力大得很,一颗开花弹就能炸沉一艘关船!”凌风让工匠们批量生产,装备水师和沿岸炮台。

江南漕运的调查也有了结果,暗影查到,是漕帮首领龙爷在背后支持豪商,走私生铁。凌风下令:“让陈大疤带水师去江南,围剿漕帮,没收走私的生铁。”陈大疤领命,带着舰队出发,很快就剿灭了漕帮,龙爷被擒,押回黑石城问罪。

处理完漕帮的事,凌风收到了韩冲的来信:“满剌加已顺利接管,荷兰人派了舰队来挑衅,被咱们打退了,还缴获了两艘快船。”凌风大喜,下令嘉奖韩冲和分舰队的士兵。

这日,凌风正在看玉米的生长报告,老拐送来消息:“倭国使者来了,说丰臣秀吉想跟咱们进一步合作,还带了不少金银珠宝。”凌风笑道:“倭人是怕咱们断了硫磺供应,才来示好。”他接见了使者,同意进一步合作,但要求倭国不得与西洋人勾结,否则就终止硫磺专卖。使者连忙答应,不敢有异议。

秋意渐浓时,玉米和红薯获得了丰收。城外的田地里,农民们忙着收割,脸上满是笑容。农官来报:“城主,玉米和红薯的产量比水稻高两倍,今年黑石城的粮食足够吃了,还能存不少!”凌风欣慰地点头:“好!明年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百姓种这些作物。”

水师也传来好消息,分舰队在满剌加打退了葡萄牙人的进攻,巩固了对海峡的控制。西洋各国见状,纷纷派使者来黑石城,希望能与黑石城通商。凌风制定了通商规则,要求西洋商船必须遵守黑石城的法律,缴纳关税,才能进入南洋海域。

这日,凌风再次登上镇海楼,望着无际的沧海。海面上,水师的战船正在巡逻,商队的船只往来如梭,远处的满剌加海峡,黑石城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知道,黑石城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西洋的波涛,南洋的岛屿,都将留下黑石城的足迹。

“刘文泰,”凌风转身道,“让使者去欧洲,了解西洋的情况,绘制更详细的海图——总有一天,咱们的船,能开到大西洋去,让全世界都知道,黑石城,才是海之主!”刘文泰躬身应道:“是,城主!”

夕阳西下,将海面染成了金色。凌风站在镇海楼上,目光坚定——东海的风,将带着黑石城的旗帜,驶向更远的远方,开启一段属于东方的海洋传奇。

黑石城的秋季,海风依旧带着咸腥,但今年却混杂了泥土与谷物的芬芳。城东新垦的千亩试验田里,金浪翻滚。丈余高的玉米秆子像持戟的卫兵列队站立,肥厚的叶片在秋阳下泛着油光,怀中的棒子撑开绿袍,露出玛瑙般晶莹的籽粒。垄沟之间,墨绿的红薯藤匍匐蔓延,如厚厚的绒毯,底下藏着累累硕果。

农官孙老汉颤巍巍地捧起一个快赶上婴儿胳膊粗的红薯,激动得满脸沟壑都在抖动:“城主!您瞧瞧!这南洋来的金疙瘩,亩产怕是三千斤都不止!抵得上十亩稻米啊!”他身边围着的十几个老农也都啧啧称奇,他们种了一辈子地,从未见过如此高产的作物。

凌风今日未着戎装,只一身靛蓝棉布短打,蹲在田埂上。他随手拔起一株红薯,掂了掂分量,又用手指捻开根部的泥土,仔细查看墒情和土质。“土还是太黏重,排水不畅。”他起身,指向远处正在开挖的沟渠,“传令农垦营,清淤河道挖出的沙土,优先运来改良这片的土壤。另外,让格物院测算一下,可否用贝壳烧制石灰混入土中,既能改善土质,又能防虫。”

“城主连农事都如此精通,老朽佩服!”孙老汉由衷赞叹。他身后几个年轻农匠赶紧记下要领。

这时,李巧儿带着几个格物院的学徒抬着几个陶瓮和几捆竹篾过来。“城主,红薯储存是个难题。我们试了地窖,但沿海湿气重,容易腐坏。您看这个——”她展开一张草图,上面画着多层通风晾架,“可否切片晒干?我们算了,百斤鲜薯能得二十五斤薯干,耐储存,也好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