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958章 士族报复手段狠,巧妙化解危机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58章 士族报复手段狠,巧妙化解危机稳

夜色压城,宫门将闭。

李瑶的密信送到时,李毅正蹲在东华门外的石阶上擦刀。他没看信面文字,只拆开火漆后对着灯笼照了片刻,便起身往宫内走。信纸背面用隐墨写着一行小字:豺狗断尾,必行险招。

他脚步未停,直奔勤政殿。

李震还在批阅奏章,烛光映着他手边那份明日祭祖的礼单。李毅进门也不说话,把信放在案角,又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牌,轻轻搁在信纸上。铜牌是驿卒通行令,边缘有刮痕,底部刻着一个“崔”字。

李震抬眼。“他们动手了?”

李毅点头。“东华门守卫发现一名驿卒靴底沾有火药屑,盘查时突然暴起,已被控制。另有四人翻墙入内,在偏殿被弩阵射杀。”

“活口有几个?”

“两个。一个腿断了,一个嘴被铁钩刺穿,暂时问不出话。”

李震放下笔,手指敲了敲铜牌。“这牌子是谁给的?”

“登记在册的是兵部递文差役,但昨夜没人报备行程。我们查了驿站马匹损耗记录,今早少了一匹黑鬃马,鞍具也不见了。”

李震冷笑一声。“拿朝廷驿道当刺客通道,真是胆子不小。”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外面巡夜的灯笼一排排亮着,宫墙上下每隔十步就有持矛士卒站立。

“你什么时候布的防?”

“影三的消息到的当天夜里。”李毅声音低,“我调了三队暗哨轮换,所有进出宫门的人必须脱鞋查验。厨房送饭的桶都加了锁,连扫地的老太监都被换了新面孔。”

李震回头看他。“辛苦你了。”

李毅摇头。“该做的。他们既然敢动刀,就不能让他们全身而退。”

两人沉默片刻。外面传来一声梆子响,已是三更。

李震重新坐回案前。“等天亮后,把那两个俘虏押去刑部大牢,对外就说抓到了谋逆要犯。名字先不报,只说与朝中重臣有关。”

“你想借这事做文章?”

“不是我想,是他们逼我。”李震拿起那份礼单,“明日就要祭祖登基,他们偏要在这时候动手。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

李毅低头应下,转身欲走。

“等等。”李震叫住他,“审出来的东西,凡是提到‘煽动饥民’‘扰乱大典’的,全都记下来。找几个嘴巴紧的差役,明天一早去坊市茶楼里说闲话。”

“明白。让百姓知道谁想乱。”

“对。”李震盯着烛火,“这些年减了税,开了仓,修了渠,多少人家能吃饱穿暖。可总有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现在让他们看看,若没有新政,这太平日子一天也过不成。”

李毅离开后,李震吹灭两盏灯,只留一盏照着书案。他翻开一本新册子,写下第一行字:“登基前七日,士族遣刺客六人,意图行刺未遂。”

第二行:“俘二人,毙四人。所携火药可炸半座偏殿。”

他合上册子,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天刚亮,消息就传开了。

西市一家早点铺子里,两个差役模样的人坐在角落吃面。其中一个低声说:“听说昨儿晚上宫里抓了刺客,还是从驿站混进去的。”另一个接话:“可不是嘛,据说背后有人出钱雇的亡命徒,就想在大典那天闹事。”

旁边一桌卖菜的老汉听得皱眉。“哪个不怕死的敢这么干?”

“还能是谁?”那人冷笑,“那些田多地广的老爷们呗。新政一推,他们收不上租,心里恨着呢。”

这话一句句传出去,不到中午,整条街都在议论。

与此同时,赵德带着几位乡老开始在各坊巷口宣讲。他们不念官话,只讲实情。哪家去年分了地,亩产翻了几斗;哪家孩子进了学堂,识了字还能领补贴;哪条河修了坝,今年旱也不怕。

有人问:“要是没这些,咋办?”

赵德答:“那就还得交三成租,孩子七八岁就得扛锄头,病了只能等死。你们想想,十年前是不是这样?”

人群静了下来。

傍晚时分,李毅亲自提审俘虏。那个腿断的已经熬不住,招认自己是王晏府中旧仆引荐,经由崔氏远支牵线,拿了三百两银子办事。另一人虽不能言,但在纸上画出行程路线,确是从崔家一处别院出发,中途换了驿卒衣服。

最关键的是,他在怀里藏了一张空白文书。

李毅拿着那张纸看了很久。纸很普通,但边角有一圈暗纹,像是印过字又被洗掉。他让人取来特制药水一刷,几行小字浮现出来:“事成之后,许田三百顷,官授四品。”

他立刻命人仿制一份,内容稍改,落款处盖上一个模糊不清的私印,看不出具体归属。

第三日午后,这张假文书被人“无意”遗落在南市最大的酒楼里。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捡到后大声念出内容,当场引来围观。不到半天,全城皆知某士族已私下许诺重赏刺客。

当晚,御史台果然接到举报,称某大臣涉嫌勾结刺客。李震佯作震怒,下令彻查。调查持续三天,最终以“证据不足、恐误伤忠良”为由终止。

但此时局势已变。

原本暗中串联的几家士族纷纷划清界限,有的甚至主动上书支持新政。街头百姓谈起士族,不再敬畏,反而多有讥讽。有人说:“平时装得仁义道德,背地里却想杀人夺权。”

李震始终未提王晏之名,也未再追究任何家族。

但他知道,这一局已经赢了。

第五日清晨,李毅走进勤政殿,手中捧着一个木匣。他打开盖子,里面是那枚铜牌和几张供词原件。

“你要烧了它?”

“嗯。”李毅点头,“原件不留,只存副本。万一将来还有人想翻案,也有据可查。”

李震看着火焰吞没纸张,轻声说:“明日祭祖,莫扰先灵。”

李毅站在殿外廊下,望着宫门前缓缓亮起的灯笼。他知道城里还有暗桩未除,也知道有些人不会就此罢休。

但他更清楚,现在的洛阳,已经不是从前的洛阳。

百姓开始认得哪条路是新政修的,哪家医馆是朝廷开的,哪个学堂能让穷孩子读书免钱。他们不再只听士族说什么,而是看日子到底变了没有。

宫灯一盏盏亮起,映在青砖地上拉成长影。

李毅转身走向北巷,那里有个废弃的马厩,据报昨晚有人偷偷运进一批木箱。他走得不快,右手一直按在腰间的刀柄上。

巷口的风忽然停了。

他停下脚步,听见里面传来一声闷响,像是箱子倒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