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969章 文化融合遇阻碍,创新包容促和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69章 文化融合遇阻碍,创新包容促和谐

晨光刚亮,李瑶还在看军报。石寨那边的战况已经稳定下来,援兵赶到后清除了暗道里的伏兵,伤员正在转运。她合上文书,把笔放下,转身走向文华殿。

今日是“天下文会”筹备的日子。昨夜军情紧急,她没睡几个时辰,眼下有些发青,但神情没有松懈。几位内侍捧着卷宗跟在后面,脚步轻快。

大殿里已聚了十几位官员和学者。多数是年轻面孔,来自各地新设的学堂。他们低声交谈,气氛还算轻松。可当李瑶走进来时,几人立刻闭嘴,目光躲闪。

主位空着,她没有坐。站在台前,声音不高:“诸位都是读书人,知道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新政推行三年,百姓能吃饱,孩子能上学,边军用上了新武器。这些事,靠的不是经书里的老话,而是实打实的改变。”

没人接话。

一位白须老者站出来,是楚南书院的周慎。他拱手道:“公主主持政务,调度钱粮兵器,我等不敢非议。但学问之事,自有传承。格物、算术、器械之学,终究是末流小技,岂能与六经并列?”

旁边几人点头。

李瑶看了他一眼,没反驳。她从袖中取出一份册子,交给身边随从。“这是我让人整理的《大晟新学纲要》,今天带来一百份,各位可以拿去读。里面有农政改良的数据,有疫病防治的记录,也有学堂考试的成果。我不强求你们认同,只希望你们先看过再说。”

随从开始分发册子。有人接过翻了几页,眉头微动。也有人直接放在一旁,不动声色。

“还有件事。”李瑶继续说,“这次论坛,我们不设禁令。你想说什么都可以讲。若是觉得新政错了,那就拿出证据来。若是我们讲的道理站不住脚,自然会改。”

周慎冷声道:“女子主讲经义,已是破例。若再让异端邪说登堂入室,孔圣之道何存?”

这话一出,空气沉了下来。

李瑶依旧平静。“你说我是女子,不该议政。那我问你,苏婉医正走遍灾区,救了多少人命?她是不是女子?三阳县的孩子现在能吃上抗旱麦种,是谁调的物资?也是女子。你们口中的‘礼制’,有没有写过一条,说女人不能救命?”

周慎脸色变了变。

她不等回应,转向角落一个年轻人。“你是国子监新录的生员吧?我听说你家在陇西,去年遭了旱灾,是你妹妹考进县学,领了补助,才让全家活下来的。有没有这回事?”

那人愣了一下,站起来点头:“确有此事。妹妹学了耕种法,回来教村里人怎么保墒蓄水。今年春播,收成比往年多了一半。”

“那你来说,女子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那人声音发颤,“要是没有这个机会,我们一家早就饿死了。”

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面。底下响起低语。几个寒门出身的学生互相看了看,有人举手想说话。

李瑶点了其中一个。

那学生起身说道:“我在乡里教书。以前村塾只收男孩,女孩连字都不认识。现在不同了,女孩也能考童生试。上个月,我们那儿有个小姑娘,解出了鸡兔同笼题,比很多男童都快。先生都说,这是以前没见过的事。”

又一人接话:“工部的新图纸,全是用数字和符号写的。要是不懂算术,连说明书都看不懂。难道我们以后打仗,还要靠背口诀不成?”

议论声越来越大。

李瑶抬手压了压。“我知道,很多人担心乱了规矩。可什么叫规矩?三百年前,科举刚立的时候,也有人说寒门子弟不该做官。两百年前,火药用于战场,还有大臣骂那是妖术。可现在呢?哪一朝不用科举?哪一营不用火器?”

她看向周慎。“您说格物是末学。可去年冬天,洛阳城外十个村子靠地热井取暖,没冻死一个人。这种技术,是从哪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还是有人蹲在工坊里,一炉一炉试出来的?”

周慎嘴唇动了动,没说出话。

“我不是要废儒学。”李瑶语气缓了些,“孔子讲仁爱,孟子讲民本。我们现在做的事,哪一件不是为了百姓过得好?如果守着几句古话,眼睁睁看着人饿死病死,那才是对圣人的辜负。”

大殿里安静下来。

过了片刻,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你说设立‘古今文苑’,让新旧两派共编新典……老夫问一句,真能让各家学说都列进去?”

是周慎。

李瑶点头:“只要言之有据,持之有理,都可以收录。不以出身论高下,不以门户定是非。”

周慎盯着她看了很久,终于长叹一声:“汝之所图,不在胜败,而在继绝学、开太平……老夫愿助一臂之力。”

这话一出,不少人神色震动。

有人低头翻看手中的《新学纲要》,有人开始提笔记录。刚才还冷场的大殿,渐渐有了讨论的声音。

午后,论坛正式开始。

李瑶坐在侧席,听各方发言。有老儒坚持礼制不可更易,也有年轻学子提出“物理即天理”的观点。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但她始终没打断。

等到傍晚,她起身总结:“今天的会,开了四个时辰,有人拍桌子,有人摔茶杯。但没有人动手,也没有人退场。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还能谈。”

她顿了顿。“文化融合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但我相信,只要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总能找到出路。”

散会后,众人陆续离开。内侍送来晚饭,她没动。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学堂改革方案,还有民间对论坛的反馈信。

窗外天色已暗,宫灯一盏盏亮起。

她拿起一支笔,在一份文件上批注:女子学堂推广至十五州,增设算学科目;工坊技师可参与地方讲学,享受九品俸禄;设立“文理兼修”考核标准,明年春试试行。

正写着,一名随从进来禀报:“周大人临走前留下一句话。”

“什么话?”

“他说,明日带两名弟子来报到,愿意参与《新典》编修。”

李瑶停笔,抬头看了眼窗外。

远处宫墙边,一队巡查的卫兵走过,火把映出长长的影子。

她收回视线,继续写字。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