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丞相府战略议事厅。
相较于曹操遣使四方、积极串联的急切,此地的氛围则显得从容不迫,甚至带着一丝洞察先机的冷静。巨大的沙盘旁,林凡、徐庶、庞统三人围桌而坐,桌面上摊开的并非军事布防图,而是由“暗羽”汇总而来的、关于曹魏使者活跃于成都、建业等地的详尽情报,以及一份份记录着各地民情、士林动向的简报。
“主公,曹操此番动作,不可谓不快,亦不可谓不狠。”徐庶指着情报,语气沉稳,“其以‘天下共敌’之名,行合纵连横之实,确是想将我竟陵置于四面楚歌之境地。若让其联盟稳固,即便各怀鬼胎,亦会对我形成巨大牵制,干扰我发展大计。”
庞统小眼睛里精光闪烁,嘿然笑道:“曹孟德还是老一套,以为凭着王号、空许些利益,便能驱使他人为其火中取栗。他却忘了,人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能许利,我等……难道不能诛心?”
林凡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地扫过那些情报,最终定格在窗外竟陵城繁华的街景上。那里,市井安宁,商旅往来,学堂传来朗朗书声,工坊区蒸汽氤氲,一派生机勃勃。这与情报中描述的,曹魏境内因连年征战、赋税沉重而民生凋敝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想打联盟牌,用旧时代的权谋来束缚我们。”林凡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那我们就告诉他,也告诉天下人,时代……已经变了。”
“他联合的是诸侯,是权贵。而我们,要争取的……是民心,是士林,是这天下亿兆黎庶的向背!”
“传令:‘文宣司’全员启动,发动全面政治与舆论攻势!目标——瓦解曹魏联盟根基,争取天下人心!”
**喉舌利器,攻心为上**
竟陵的“文宣司”,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任何官署的奇特机构。它不掌管刑名钱粮,不负责军务政令,它的职责只有一项——**掌控舆论,引导民心**。其成员构成复杂,既有精通经史、笔锋锐利的文士,也有熟悉市井、善于传播消息的能人,更有精通绘画、雕版印刷等技术的人才。在林凡“舆论高地”理念的指导下,这个机构早已运转多年,此刻,终于要展现出其堪比千军万马的威力。
首先,是**檄文与告天下书**的炮制与传播。
由竟陵顶尖文士执笔,经林凡亲自审定修改的《讨曹贼檄》与《安民告天下书》,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竟陵控制的驿站、商队、乃至秘密渠道,如同雪片般散向中原、巴蜀、江东乃至更遥远的州郡。
《讨曹贼檄》不再局限于列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状,而是以更加犀利、更具煽动性的笔触,深刻揭露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本质。檄文中详细列举曹操屠城(如徐州)、害贤(如孔融、杨修)、逼死皇后(伏皇后)、纵容麾下欺压百姓等累累罪行,将其描绘成一个残忍、猜忌、毫无底线的篡国逆贼。更指出,曹操如今之所以急于联盟,并非为了“共扶汉室”,而是因其“外强中干,惧我竟陵兵锋,欲驱他人为盾,保全其僭越权位”,乃是“穷途末路,倒行逆施”之举!
而《安民告天下书》则风格迥异,通篇充满了温情与希望。书中并未过多宣扬武力,而是大力描绘竟陵治下“吏治清明,仓廪丰实,百姓安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盛世景象。详细介绍了竟陵推行的新政:如“考功课吏法”如何杜绝贪腐,“标准化”工坊如何产出价廉物美之物,官学如何为寒门子弟开辟晋身之阶,格物院之研究如何惠及农桑民生……书中呼吁天下士民,“勿从曹贼之乱命,勿为诸侯之争而弃家园”,并承诺,“凡弃暗投明者,无论士农工商,竟陵必一视同仁,共享太平!”
这两篇文章,一刚一柔,一破一立,如同两把无形的利剑,直指曹操联盟的道义基础与人心根基。
其次,是**民间舆论的引导与放大**。
文宣司调动了庞大的资源,将竟陵的惠民政策、科技成果,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谣、故事、甚至是简单的图画(类似连环画),通过说书人、走方郎中、商旅行贩等渠道,在曹魏、刘备、孙权控制区广泛传播。
“林公米,堆满仓;林公布,暖又长;林公学堂读书声,娃娃也能把名扬……”
“曹魏税,猛于虎;蜀道难,民生苦;江东战败赔款多,百姓何时见日出?”
种种对比鲜明、朗朗上口的民谣,在市井乡野悄然流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底层民众的认知。
更绝的是,文宣司还“创造性”地开始发行一种名为《竟陵旬报》的印刷物。利用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每十日一期,刊载竟陵境内的重要政令、惠民成果、格物小知识(如防治病虫害、新式农具用法),甚至还有刻意透露的、关于曹魏使者如何威逼利诱刘备孙权的“内幕消息”。虽然发行量有限,且主要在有影响力的士族、豪强间流传,但其内容详实、印刷精美,极具冲击力和可信度,迅速成为各方势力高层争相阅读、分析竟陵动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各方反响,暗流激荡**
竟陵发起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与舆论风暴,迅速在天下引起了剧烈反响。
**曹魏控制区,邺城、许都。**
曹操震怒不已!他没想到林凡的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刁钻!这完全是不按常理出牌!他可以封锁边境,却无法堵住悠悠众口。那些檄文和民谣,如同瘟疫般在底层蔓延,甚至一些寒门出身的官吏,在私下议论时,语气中也带上了几分对竟陵描述的向往。更让他恼火的是,《竟陵旬报》上那些真真假假的“内幕”,极大地干扰了他与刘备、孙权的谈判,使得对方在讨价还价时,更多了几分猜疑和顾虑。
“查!给朕狠狠地查!凡传播竟邸妖言、私藏《旬报》者,以通敌论处!”曹操的严令之下,曹魏境内掀起了一场文字狱,一时间人心惶惶,但这反而坐实了檄文中对其“猜忌”、“暴虐”的指控,使得暗地里的不满情绪愈发滋长。
**蜀中,成都。**
刘备与诸葛亮看着由秘密渠道送来的《讨曹贼檄》和《安民告天下书》,以及那份详述曹魏使者威逼利诱细节的《竟陵旬报》,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曹操……确乃国贼。”刘备最终叹息一声,林凡的檄文,句句戳在曹操的痛处,也勾起了他心中对曹操的旧恨。
但更让刘备和诸葛亮心惊的,是《安民告天下书》中描绘的竟陵景象。“吏治清明”、“仓廪丰实”、“寒门晋身”……这些,不正是他刘备一直以来追求却步履维艰的目标吗?林凡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相比之下,困守蜀中、内部纷争不断的自己,显得何其窘迫?
诸葛亮摇动羽扇的速度慢了下来,沉声道:“主公,林凡此乃阳谋。其势已成,其政已得民心。曹操联盟,纵能成事,亦不过延缓其势耳。我益州……需有长远之计了。”与曹操联盟的热情,在竟陵强大的政治攻势和现实对比下,迅速降温。刘备集团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与曹操的谈判,条件也愈发苛刻。
**江东,建业。**
孙权将自己关在密室,反复阅读着那些来自竟陵的宣传品。他对曹操的许诺本就心存疑虑,如今林凡直接将谈判细节“曝光”,更让他觉得曹操毫无诚意,只想利用江东。
而《安民告天下书》中关于竟陵百姓安居乐业的描述,则像一根根针,刺在他心头。他想起了战败后江东的凋敝,想起了沉重的赔款负担,想起了被扣押的弟弟孙匡……与竟陵的繁荣稳定相比,如今的江东,更像是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
鲁肃再次劝谏:“主公,林凡势大,更兼善于收揽人心。此时若与曹操捆绑过深,无异于自绝于天下民心。当持重观望,以待其变啊!”孙权的态度,在竟陵舆论的影响下,愈发倾向于保守和观望。
**民心向背,胜负之基**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效果在短时间内或许不如真刀真枪来得立竿见影,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致命的。
曹操辛苦构建的“反林联盟”,尚未正式成型,便已在竟陵发起的政治与舆论攻势下,变得千疮百孔,充满了猜忌与裂痕。刘备更加犹豫,孙权更加退缩,底层民心更是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丞相府内,徐庶拿着最新的各方动向汇总,向林凡汇报:“主公,文宣司攻势效果显着。曹魏境内暗流汹涌,蜀中态度转冷,江东摇摆不定。曹操联盟之策,已受重挫。”
庞统笑道:“曹孟德只怕想破头也想不到,咱们不跟他比刀枪,先跟他比起了笔杆子和钱袋子!他拉拢的是几个人,咱们争取的可是天下人!”
林凡站在舆图前,目光扫过那些因舆论攻势而变得色彩明暗不定的区域,淡然道:“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道义的高地,人心的向背,同样是决定性的力量。”
“曹操想用旧时代的游戏规则来束缚我们,那我便告诉他,规则……已经由我来定了。”
“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同时,我们的下一步行动,也可以开始了。”
政治攻势,如同一场无声的春雨,悄然侵蚀着敌人联盟的基石。当大多数人开始怀疑曹操的道义与目的时,林凡便已经在道义与人心上,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一仗。这为竟陵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也奠定了最终胜利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