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在时隔大半年后,又看到一艘战船靠岸。
船上的郑字旗,标志着这是郑芝龙旗舰,进京送信的是郑芝豹。
郑芝豹收到了郑芝龙的信,要他将桅杆上的——镇海王号,改个名字叫镇海号。
并向其说明了个中原由,镇海号的经过近四十余日,终于抵达了天津港。
郑芝龙示意亲卫,将绣着‘明’字的一面,红色三角小旗插在背后,找到天津驿站。
并说明有六百里加急军报,需要借用驿站三快马,驿丞登记了郑芝豹牙牌信息。
安排了六匹快马,郑芝豹带着一名亲卫,跳上战马沿刚竣工的,水泥官道一路前行。
六月的北直隶,正值疾风骤雨的时节,水泥官道并无往昔,那种泥泞难行之感。
虽两人都淋成了落汤鸡,好在捷报防水性做的好,送到京师之时并未打湿。
东暖阁内,崇祯看着送信的郑芝豹,颔首含笑道:“带郑将军,下去换身衣裳。”
随后,又将捷报递给内阁大臣,杨嗣昌看完捷报内容,激动的无以复加。
高兴的起身道贺道:“陛下圣明,如今满剌加虽已拿下,但是远隔万里之遥。”
“臣以为,红夷人必然不会咽下这口气,定会派兵抢夺,还需派更多兵马前去支援。”
崇祯深以为然道:“蓟镇的三位总兵,海战操练已有半年之久,他们能出海了吗?”
杨嗣昌拱手道:“陛下,唐通、马科、白广恩,已多次向臣请命,问何时派他们出征?”
崇祯轻轻敲着御桌,片刻后点头道:“好!传旨唐通、白广恩两人,尽快准备出发。”
“两艘新入列的华夏号,和新炮及炮弹一同带去,海上让郑芝豹派人引路。”
打下来满剌加,只是最简单的一步,后期如何维护及征税,才是最为关键所在。
袁枢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请命去满剌加城,那里征税及发饷,需要户部官员调度。”
崇祯摇头道:“不行!朝廷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交给爱卿去做,派户部高郎中前去。”
袁枢再次争辩道:“陛下,高郎中怕是资历尚浅,恐难当大任矣!”
崇祯摇头道:“年轻的官员总需历练,何况高尔俨殿试策论,对税收分析很是在理。”
“朕以为可以派他去,你的任务是去上海,广州、天津等地主持开海,此事更重要。”
次日,《京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明失地尽复矣》的文章,一时间反响强烈。
百姓们高兴的奔走相告,一时间整个京师如同沉浸在,充满欢乐气氛的海洋中。
紧接着,兵部发行了份《军报》,明日朝廷将为即将出征的,大明将士举办集体军婚。
共有两千对新人,在英烈碑广场举办婚礼,全城百姓可随份子钱,来吃官办酒席。
并未规定份子钱多少,有点钱上一钱币也行,实在没钱上个一文钱也能吃。
但仅限买了万份《军报》者,其他人看看热闹可以,吃官办酒席则不被允许。
报纸,都快让朝廷玩出花了,其间也有富商想发售报纸,但都被朝廷给压了下来。
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报纸唯有官办方能保证,它的公信力始终在朝廷监管下。
随着各地基建展开,市面上流通的银子越发多了,百姓们赚钱的渠道也多了。
女性废除了裹脚,偶尔还能看到小姐们,带着丫鬟上街采买,女性用的月事布。
如今,这个成了沈家的独家生意,别看只是个小物件,却受懿安皇后张嫣的监督。
卫生、消毒、制作等工序,倘若有一环出现不合格,便会强制被勒令整改。
沈家也是吃了几次罚款,才总算摸清了朝廷脉络,筹备了近大半年总算开始销售了。
别看只是个羞臊人的小物件,却在北直隶等地掀起了一场,制度变革的改变。
英烈碑广场上,礼部正在筹备军婚场地,京师中的厨子请了一大批。
次晶,持续半个月的狂风暴雨,罕见的风也停雨亦消的场面,好似老天爷送来了祝福。
两千余人的军婚,于黄昏落日间盛大的开启,在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间。
身着汉人翠冠、霞披的,蒙古、满族共两千余名女子,手持红花与其夫君共同入场。
崇祯亲自出席婚礼,这在古往今来数千年,还从未见过皇帝亲自,为将士证婚的场面。
礼部尚书亲自宣读婚书,新人们静静的听着,英烈碑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熠熠生辉!
两千余队新人,向崇祯行叩拜之礼,皇帝即是君父礼应叩拜,新人父母则在崇祯身侧。
崇祯抬手虚按,待现场安静后道:“今日,朕为诸位新人证婚,恭祝诸位喜结良缘!”
“数日后,朕要借各位新娘的夫君,替大明奔赴满剌加城,为大明驻守边关。”
“朕深感惭愧!但华夏领土需要人守护,正如朕身后的英烈们,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
“他们英魂与大明旗帜,共同见证了你的婚礼,朕宣布:礼成,送入洞房!”
这次的婚礼,崇祯老早之前便在筹备了,想要促进各民族融合,唯有通婚一途最容易!
正好借着此次,满剌加城捷报一同,将这些蒙古、满族新娘,融进汉族将士家庭中。
无数的历史曾证明,那些靠屠杀来强行融合的,大多结局都不会太好。
经过一年多的强制执行,辽东的满族与汉族百姓,虽未完全放下心中的仇恨。
至少,比建奴统治时期好了许多,满族的各类服装发型,都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那些顽固的死守派,都送到哈密挖硝石种棉花去了,粮食多用土豆代替偶尔运点粮。
肃州卫各镇兵马,加山西大同的孙传庭,正有条不紊的向叶尔羌推进,占领筑城。
卢象升部,在土谢图汗部配合下,正在尝试接触漠北各部,看他们意愿是打是和。
坚决执行崇祯的宗旨,不接受藩属国模式,要么内附要么被打服,选择权在他们自己。
随着宋应星的研究,加上崇祯提出的杂交想法,还真被他搞出了两种水稻。
一种产量极高,中等田都能亩产三石,上等田甚至能亩产五石,高产但口感较差。
另一种,产量倒是变化不大,只是口感改良了不少,也更抗倒伏和病虫害。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发展,帝国正稳步的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