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5

群臣齐声应诺。众人面上恭敬,心里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先捞些好处再说。即便出了事,首当其冲的也是袁术这个主子。他们不过是被迫从命,能有什么责任?

消息如同插了翅膀。当日汝南城就忙碌起来,官员们为称帝大典奔走相告。很快,这桩惊天大事就传遍了全城,继而辐射四方。

各地豪强名士闻讯哗然,都被袁术的胆大包天惊得目瞪口呆。

袁公路竟如此...别出心裁?此时称帝未免太荒唐!

大逆不道!简直不知死活!

袁氏四世三公的清誉,就要毁于一旦了!

要说称帝,吴侯比他更有资格吧?

依我看袁本初都比他强!

住口!汉室尚在,要继大统也当是刘景升、刘君朗这些宗亲!袁氏兄弟算什么东西?

天下诸侯很快都收到了消息和请柬。刘表等汉室宗亲勃然大怒,痛骂袁术乱臣贼子,罪不容诛。

(接枉我高看袁公路!他竟敢......

南郡府中,刘表气得摔杯砸盏,怒骂不休。

刘表暗自懊悔,当初竟与狼为伍联手对付陆风。

他原以为陆风才是动摇汉室根基的祸患,如今才看清袁术包藏的祸心!

公然称帝,这是将大汉的尊严践踏于脚下!

此例一开,天下诸侯岂不纷纷效仿,自立为王为帝?

刘表绝不能容忍此事发生。

“袁家四世三公,怎会养出这等逆贼?本以为袁术忠心汉室,谁知他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袁绍亦是如此!”

幽州的刘虞同样面色阴沉。

当年董卓废黜少帝,袁绍便企图拥立他登基,拒不承认刘协的帝位。

可见此人毫无敬畏之心,眼中从无汉室皇权。

如今袁术比袁绍更加猖狂!

此风一长,天下必将大乱,何人还会尊奉汉室?

大汉最后的威仪,岂非要毁于一旦?

刘虞恨不得立刻出兵讨伐袁术,却分身乏术。

南有袁绍与公孙瓒交战不休,对幽州虎视眈眈;

北方异族趁中原动荡频频袭扰,他根本无暇离开幽州。

益州的刘璋闻讯虽怒,却更多是不忿——袁术也配称帝?若论资格,合该是他刘璋才对!

他连皇宫都已备好!

……可惜,那是他父亲所建,终究未能等到登基之日。

袁绍接到袁术称帝的消息和请帖,勃然大怒:

“袁公路莫不是失心疯了?此时竟敢僭号称帝!”

“他算什么东西?也配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他袁绍尚且未敢妄动,袁术这等庸才凭什么抢先?

更可恨的是竟还敢发来请帖——是 ** ?

还是妄想令他俯首称臣?

袁绍的怒火并非源于表面原因,真正令他震怒的是袁术此举将严重损害袁氏家族的声望。当各路诸侯都不敢妄自称帝时,袁氏却率先打破禁忌,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那些仍忠于汉室的人必定会将整个袁氏视为叛贼。

这不仅关乎袁术个人,更直接威胁到袁绍自身的利益。在他看来,称帝并非不可行,但必须审时度势。如今灵帝驾崩不过两年,小皇帝尚在,此时僭越称帝简直愚不可及。

面对这一突发变故,荀堪、沮授、郭图等谋士都震惊不已。田丰立即进言:主公当务之急是立即与袁术划清界限,发布讨逆檄文,最好断绝其与袁氏的宗族关系,避免牵连。

许攸随即附和:此事刻不容缓,否则您和袁氏的声誉都将遭受重创。唯有将袁术逐出袁氏,由您独掌家族大旗,才能保住四世三公的百年清誉。

审配、沮授、荀堪等人纷纷表态支持,逢纪与辛评也同声附议。这是众人首次如此一致地达成共识。

袁绍当机立断:命陈琳即刻起草讨逆檄文,同时发声明断绝与袁术的宗族关系。他深知事态严重性,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当日,陈琳执笔的讨伐文书自冀州传出,短短数日便传遍九州。

袁术阅毕怒不可遏:袁本初!尔安敢如此放肆?

孤登临帝位皆为袁氏荣光,尔有何资格褫夺吾宗族身份?

区区庶出之子,也配将孤除籍?

是夜,袁术在书房摔砸所有器物。

将袁绍祖上十八代...不,足足咒骂万遍仍难消心头之恨。

随即发布檄文,反将袁绍这个庶子逐出族谱。

各路诸侯见状,皆津津有味观赏这场袁氏兄弟的闹剧。

长安城外,督军围城的曹操同时收到袁术称帝、兄弟互斥的檄文,不禁哑然失笑。

这兄弟二人当真...竟想得出互相除籍这等损招。

程昱进言道:袁公路僭越称帝已犯众怒,袁本初断尾求生亦在情理之中。

曹操摇头:素来高看袁术,未料竟昏聩至此。此举虽在预料之中,却使袁氏声威尽丧。

然则...曹操整肃衣冠道:袁氏式微,最大获益者当属中原霸主陆风。恐怕吾那义弟此刻正抚掌大笑呢。

曹操正期盼袁术能多牵制陆风一阵,好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

确实!程昱点头赞同,袁术称帝还有一重隐患——会间接削弱长安天子的权威。属下建议立刻以天子名义发布讨贼檄文,至于是否出兵......他眼中闪过精光,大可让其他诸侯先去消耗。

正合我意。曹操抚掌而笑。虽然天子尚未到手,但他早已将皇室视为囊中物,自然不愿其价值受损。

传令兵匆忙呈上密信,并州荀彧大人急件!

曹操与程昱对视一眼:并州能有变故?拆信览毕,他面色骤然阴郁。程昱小心探问,却见主公将信笺推来:他竟比我们更急。

程昱细读后不解:文若同样主张发布檄文......

不一样。曹操冷然打断,消息刚到,他的文书却已送来。这说明什么?指尖轻叩案几,在他心里,汉室永远排在第一位。

曹操心中忧虑,唯恐有朝一日会因天子之事与荀彧反目成仇。他真心器重荀彧,不愿看到双方走到那一步。

“果然如此!”程昱闻言亦是面色一沉,暗自思忖:文若何苦执着于这份愚忠?汉室早已名存实亡,主公待他可谓仁至义尽。

眼下多说无益,程昱决意先宽慰曹操,便拱手劝道:“主公不必过虑,文若只是一时未能醒悟。毕竟**才过去一两年,假以时日,他自会想通。即便他想不通,吴侯也会替他开解。比起主公,那位才是真正的狠角色——软刀子 ** 不见血!”

“他的新政看似温和,实则彻底瓦解了汉室的根基。待中原大地上再无汉室痕迹,文若自然会明白。主公何须动怒?静观其变即可。”

况且,即便将来他们击败陆风,其新政怕已深入人心。届时即便曹操想重建汉室,也难上加难。改朝换代方为顺应时势之举。

“此言有理。”曹操听罢转忧为喜。

的确,与陆风的手段相比,自己这点动作算什么?荀彧若真有心匡扶汉室,可陆风早已将汉室根基连根拔起。那些新政一旦推行数年,便再难逆转——除非杀尽新政支持者、焚毁所有典籍,否则百姓绝不会放弃切身利益。

就连曹操也不得不叹服:陆风之变革,确有其高明狠辣之处。

可惜他的家世背景和部属状况都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然早在并州时他就尝试效仿新政了。

任城郡守府内,陆风开怀的笑声穿透厅堂:好!暗卫果然没让我失望!

荀攸附和道:确实出色!不过更令人意外的是袁术。从前也不见他如此愚昧,怎会轻信那青龙木祥瑞的谎言,竟真敢贸然称帝?

这完全超出了荀攸的预料。当初陆风提出这个计策时,他还持反对意见,没想到袁术的狠狠打了他的脸。

戏志才叹息着摇头:实在难以理解袁公路的想法。他难道不明白这般行径的后果?原本尚有逐鹿中原的资本,如今却是自断根基,自取 ** 。

袁氏嫡脉竟沦落至此?

戏志才觉得真是辜负了袁家世代积累的底蕴。若袁隗等先人泉下有知,恐怕要气活过来。这简直就是家门不幸的典型。

荀攸继续进言:主公,既然袁术已然称帝,我们是否应当发布讨逆檄文?无论何时出兵,都需先占据大义名分。

他认为目前还不是征讨的最佳时机,不妨让其他诸侯先行行动。眼下更需要时间消化既得战果。

陆风颔首道:理应如此。就有劳公达起草檄文昭告天下了。

陆风推行的新政明摆着在动摇汉室根基,消除旧朝影响,但只要他不公开称帝,旁人也挑不出毛病来。

毕竟,他大可以借着复兴大汉需改革的名头搪塞过去。

即便众人心知肚明,表面功夫总能做得漂亮。

各路诸侯谁不想问鼎天下?刘表、刘璋、刘虞这些人,难道就没动过当皇帝的念头?

荀攸拱手领命。

戏志才此时进言:主公,需提防袁术进攻兖州或庐江。

陆风挑眉,袁术还敢来犯?上次没被打怕?

此人向来狂妄自大。戏志才摇头,这次贸然称帝就是明证。他必不甘心,定会借称帝之机扩张领土——首当其冲便是我们的庐江、九江二郡,以及徐州。

荆州西面有吕布镇守南阳,袁术不愿硬碰;南下渡江又缺水师。算来算去,唯有东进徐州或北上庐江。

确实像他的作风。陆风轻笑,忽然话锋一转:不过...他八成会先打徐州。

为何?两位谋士齐声问道。

刘关张已在徐州现身。陆风眸光微冷,刘备素以仁义标榜,又顶着汉室宗亲的名头,这种刷声望的好机会,他绝不会放过。

戏志才闻言,神色微变:玄德公?他们现身了?竟转道去了徐州?

正是!

陆风斩钉截铁道:彼时三人当是翻越泰山,直奔徐州而去。

如此说来,其麾下并无兵马?如何讨伐袁公路?

荀攸捻须沉吟。

袁术称帝虽显愚妄,却非等闲可图之辈。

实乃疯癫之人。

纵使其部众战力参差,然欲平此患,非十万雄师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