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雪月大明 > 第277章 水田改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七十七章 水田改犁

江南的水田边,王老铁、措姆和巴图蹲在地上,手里各拿着半截犁尖。水田的泥沾在他们的裤腿上,结成了硬硬的泥块,可三人却毫不在意,眼睛都盯着地上的一根树枝 —— 那是王老铁用来画图纸的,树枝在泥地上划出的线条,歪歪扭扭却格外清晰。

“这江南的水田泥太软,旧犁一踩就陷进去,犁尖宽了不行,得改窄些,像柳叶似的,这样才能在泥里走得顺畅。” 王老铁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窄窄的犁尖,又画了个弧形的木柄,“木柄也得改弯,旧犁的直柄在水田里不好用力,弯柄能省劲,还能防手滑。”

措姆蹲在一旁,手里拿着块木炭,在树枝画的图纸上补充:“还要在犁底加块薄木板,像回纥的雪橇板一样,这样犁就不会陷进泥里;巴图,你懂草原的木活,帮着想想,木柄上刻些啥花纹,既能防滑,又好看?”

巴图是回纥工匠,最擅长木刻。他接过木炭,在木柄的位置画了些卷草纹:“俺们回纥的卷草纹防滑,还好看,刻在木柄上,江南的农户肯定喜欢。俺还能在犁尖上刻些小凹槽,这样翻泥的时候,泥不会沾在犁上,省得每次都要刮泥。”

三人在江南住了一个月,每天都泡在水田里,改了八次犁,终于做出了 “水田专用犁”。新犁的犁尖窄如柳叶,木柄弯成弧形,犁底钉着块半寸厚的薄木板,犁柄上刻着回纥的卷草纹,犁尖上还刻着三个小凹槽 —— 王老铁说这是 “三福槽”,象征 “风调雨顺、粮产丰收、农户安康”。

江南税改主事王修听说新犁做好了,特意带着江南的农户张老汉,来水田里试犁。张老汉今年六十岁,种了一辈子水田,用过的犁没有十把也有八把,可当他接过王老铁递来的水田专用犁时,还是忍不住愣了愣:“这犁咋跟俺们的旧犁不一样?木柄是弯的,犁尖还这么窄。”

“张老汉,您试试就知道了。” 王老铁笑着扶着张老汉的手,帮他把犁尖插进泥里,“您往前推,不用太用力,感受一下。”

张老汉半信半疑地往前推,犁尖果然在泥里走得顺畅,一点都不陷泥,犁底的薄木板把泥翻得均匀,犁尖的小凹槽真的没沾泥。“好家伙!这犁比旧犁省劲十倍!” 张老汉兴奋地喊起来,又推着犁走了一圈,“俺用旧犁一天能耕一亩地,用这新犁,一天能多耕两亩!”

消息很快传遍了江南的水田。附近州县的农户都来要新犁,王老铁和措姆、巴图索性在苏州开了个临时匠坊,雇了十个本地工匠,教他们做水田专用犁。巴图还把回纥的木刻技艺教给本地工匠:“刻花纹的时候,刀要斜着下,这样花纹深,防滑效果好;刻完后要涂一层桐油,防木柄受潮开裂。”

措姆则教本地工匠认吐蕃的木材:“这是松木,适合做犁柄,轻便还结实;这是桦木,适合做犁底的木板,防水性好……” 本地工匠们学得很认真,不到半个月,就能独立做水田专用犁了。

秋收的时候,用新犁的水田粮产比去年增了两成。张老汉的三亩水田,收了六石粟米,比去年多收了一石二斗。他特意装了半袋粟米,送到临时匠坊,递给王老铁:“王师傅,这是俺用新犁种的粟米,您尝尝,颗粒饱满,都是新犁的功劳!”

王修把水田专用犁的图纸,快马送回长安工部,还附了封信:“江南水田多,此犁可推广至湖广、江西,让更多农户受益。臣已在苏州设临时匠坊,教本地工匠做犁,往后江南的农户不用再等长安送犁,本地就能做。”

措姆离开江南时,张老汉送了她一匹江南最好的丝绸,丝绸上绣着江南的荷花 —— 那是张老汉的儿媳绣的,张老汉说 “这丝绸跟措姆妹子一样好看,您带回去给灵州的姐妹,谢谢你们改的好犁”。

措姆接过丝绸,又从怀里掏出个小木刻,是缩小版的水田专用犁,犁柄上刻着江南的荷花:“张老汉,这是俺给您做的,您放在家里,就当是江南和灵州的念想。明年俺们还来,给你们改播种机,让种地更省事!”

江南的风吹过水田,金黄的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晃,新犁的木柄上,刻着的回纥卷草纹和江南荷花纹,在阳光下融在一起,像一幅小小的 “各族融画图”。

(第二百七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