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铁轨铺向通州
京城至通州的官道旁,晨光刚漫过新翻的泥土,就被工匠们的号子声惊醒。郑阿福拿着测深木改装的水平仪,蹲在地上校准铁轨的高度,木头上的红漆刻度还沾着露水 —— 这是他按赵正教的 “水平原理” 改的,比传统的铅垂线更精准,前七卷探礁时练的手艺,如今全用在了铁路建设上。
“都当心些!这铁轨是灵州熟铁铸的,每根重三百斤,别磕着碰着!” 李木匠站在土坡上喊,手里攥着铁钳,正指挥工匠们将铁轨铺在枕木上。枕木都用桐油浸过,是赵正特意叮嘱的 “防腐法子”,能抵得住雨水浸泡,比单纯的原木耐用三倍。
赵正和赵江雪骑着马赶来,身后跟着伊凡和格物院的算学家。赵正翻身下马,蹲在铁轨旁,用手指量着两根铁轨的间距:“间距要准,三尺三寸,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 这是‘标准化’,往后造火车、铺新铁路,都得按这个尺寸来,省得换轨麻烦。”
伊凡拿着图纸点头:“太上皇帝说得对!臣按这个尺寸画了火车轮的图纸,用灵州的钢铸轮,耐磨得很。只是火车头的锅炉,还得再改改,烧煤效率还能再提一成。”
赵江雪从马背上取下一本《铁路工程纪要》,上面记着每日的施工进度和遇到的问题:“父亲,昨天铺到张家湾时,遇到了软土地基,工匠们想填土压实,您说的‘碎石垫层’法子管用吗?”
赵正接过纪要,翻到 “软土地基” 那一页,用铅笔(他让工匠仿造钢笔帽做的)画了个剖面图:“先铺一尺厚的碎石,再铺半尺黄沙,最后用夯机压实 —— 夯机改成蒸汽驱动的,比人砸省力,还压得实。你让工匠们试试,下午朕再来验。”
不远处,张阿婆带着粥铺伙计推着车走来,陶瓮里的青稞粥冒着热气。“孩子们,歇会儿喝碗粥!” 张阿婆笑着喊,“这铁路要是通了,老身就把粥铺开到通州去,让来往的人都尝尝咱大明的青稞粥!”
工匠们围过来喝粥,郑阿福边喝边说:“阿婆,等铁路通了,火车半个时辰就能从京城到通州,您的粥运过去还是热的!”
张阿婆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好!那老身就盼着火车早点开起来,也坐一回‘铁车’,看看通州的新模样!”
午后,赵正再来时,软土地基已按 “碎石垫层” 的法子处理好了。蒸汽夯机 “轰隆” 作响,将地基压得紧实,工匠们正忙着铺新的铁轨。赵江月也带着苏琬琬赶来,手里拿着户部的拨款账册:“父亲,户部又拨了五万两银子,灵州的熟铁也运来了两百吨,够铺到通州了。朕还让人在通州建了火车站,能停三列火车,以后运粮、运货都方便。”
赵正点头,望着延伸向远方的铁轨,像一条黑色的巨龙,正慢慢苏醒。他忽然想起穿越前坐高铁的场景,风驰电掣间,城市乡村一闪而过。如今在这大明,他亲手铺就的第一条铁路,虽慢,却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
“江月,” 赵正拍了拍儿子的肩,“这条铁路是‘永徽铁路’的第一段,往后还要铺到天津卫、铺到济南府,把大明的粮仓、工坊都连起来 —— 火车跑起来,百姓的日子才能更红火,大明的根基才能更稳。”
赵江月望着铁轨尽头的通州城,眼中满是憧憬:“父亲放心,儿臣定让这铁路铺遍大明,让‘蒸汽’的声音,传遍每一寸土地。”
夕阳西下时,铁轨已铺了足足十里。工匠们坐在铁轨上休息,手里拿着赵江雪发的 “铁路建设手册”,上面画着火车的草图,还有 “标准化施工” 的口诀。郑阿福用测深木敲着铁轨,发出清脆的声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火车,敲响前奏。
(第三百六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