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韦小葆的命令,在庞大而惯性的御膳房体系中,起初并未激起太多水花。大多数人将其视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一种古怪形式,或是少年权贵一时兴起的玩闹。两个年轻侍卫拿着纸笔,穿梭于各个角落记录着什么的行为,更是被不少老资格的太监、厨役暗中嗤笑。

“记这些作甚?还能把白菜记出肉味来不成?”

“我看这位小爵爷,是读书读迂了,净搞些没用的。”

然而,韦小葆对此充耳不闻。他深知,在缺乏客观数据支撑的情况下,任何基于主观印象的决策都可能是盲目的,任何变革的企图都会因“历来如此”或“我觉得”这类模糊的借口而寸步难行。他需要的,不是感觉,而是证据。

他亲自带领两名“实习助理”,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地毯式的数据采集工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混沌现象量化的科学实践。

数据采集方法论:

1. 标准化记录表格设计: 韦小葆设计了数种简单的表格,用于记录食材流水、工序耗时、人员动线及异常事件。他简化了书写,采用符号和数字为主,确保文化水平不高的杂役也能在指导下完成基本记录。

2. 抽样与全样结合: 对于日常流程(如洗菜、切配),采用定时抽样观察记录;对于关键节点(如大型灶台出菜)和物料流转(如入库出库),则力求全样记录。

3. 工具改良: 他利用简单的日晷原理制作了简易计时沙漏,统一了时间度量标准。还用木炭在关键通道地面画上不显眼的标记,用以观察和统计人员、物料的流动频率与路径。

采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各种显性与隐性的阻力。

在库房,当韦小葆要求核查近三个月的食材入库单据与实际库存时,管库的太监皮笑肉不笑地回道:“爵爷,这陈年旧账,堆得跟山似的,一时半会儿可不好找齐啊。而且,这宫里采买,有时急用,未必都走明账,有些是各位总管大人直接吩咐的……”

阻力分析: 信息不透明,可能存在历史账目问题或非规范操作,担忧被追责。

应对策略: 韦小葆不动声色:“无妨,从明日起,所有入库食材,无论来源,均需在此登记,一式两份,你处留存一份,报我处一份。过往账目,能找多少算多少。”他并不急于清算旧账,而是立刻建立新的、透明的规则,切断模糊操作的土壤。

在灶间,当他拿着沙漏记录一位刘姓大厨制作一道“葱烧海参”的各环节时间时,那位刘大厨明显不悦,故意放慢了动作,阴阳怪气地说:“爵爷,这火候讲究的是个‘意会’,不是靠数沙子能憋出来的。您这么盯着,我这手里准头都没了。”

阻力分析: 经验主义对量化管理的排斥,权威受到挑战的不适感。

应对策略: 韦小葆平静回应:“刘师傅的手艺,自然是顶好的。记录时间,并非质疑您的手艺,而是为了找出流程中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备料、传菜环节是否耽搁了您发挥?最终目的是让您这样的老师傅能把精力更集中在关键的火候掌控上,而不是被杂事拖累。”他巧妙地将矛头从个人技艺转向系统流程,并给予了对方尊重,化解了部分敌意。

还有一些隐性的软抵抗,如故意提供错误数据、在记录时大声说笑干扰等。韦小葆均以不变应万变,只强调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要求,对挑衅行为不予理会,保持绝对的冷静与专注。

一周时间,在各种目光的注视下悄然流逝。韦小葆的办公房内,原本空白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绘制的图表和数据记录。

最醒目的是一张巨大的《御膳房功能区与动线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标注了人员、食材、垃圾的流动路径。可以清晰地看到,多条动线在狭窄区域频繁交叉,形成数个明显的“拥堵点”,尤其是清洗区与切配区之间、以及通往主要宴客厅的传菜通道。

旁边是一张《标准御膳制作时序图》(以一顿包含二十道菜的午膳为例)。图表直观地显示,从食材初加工到最终呈上,存在大量的“等待”空白段。例如,某些炖菜所需的基础汤底很早就熬好,却因为后续工序拖延,不得不长时间保温,影响风味和能耗;而一些需要现炒的菜品,则因为灶台调度和传菜顺序问题,导致厨师排队等待或菜品完成后无法及时送出。

另一叠表格则是《食材耗损统计》。数据清晰地表明,蔬菜瓜果的耗损率高达惊人的三成,其中真正不可食用的部分仅占一小半,大部分浪费源于不当储存、粗暴搬运以及因计划不周导致的腐败。肉类和米面的耗损同样触目惊心。

还有《异常事件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这一周内发生的各种小差错:传错菜品、打翻食盒、领错原料、人员争执导致工序中断……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在数据积累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多发生于人员繁忙、沟通不畅的时段和区域。

一周后的清晨,韦小葆召集了御膳房所有有品级的管事太监、各灶头的掌勺大厨以及关键岗位的领头人。他没有坐在上首,而是站在那贴满图表的墙壁前。

众人惴惴不安,不知这位年轻的爵爷要如何发落他们。库房太监眼神闪烁,刘大厨抱着胳膊,面带不屑,更多的人则是茫然和好奇。

韦小葆没有训话,也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他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棍,指向墙上的《动线图》。

“诸位请看,”他的声音清晰而平和,“这是过去七日,我等记录下的人员与物料流动路径。红线代表人员,绿线代表食材,黑线代表垃圾。大家可以看到,在甲区、丙区、戊区这几个位置,线条密集纠缠,如同乱麻。这意味着什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这意味着,我们每天有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浪费在了无谓的绕路、等待和避让上。挑水的要躲着洗菜的,送料的要等着切配的,传菜的要在人群里挤来挤去。”

接着,他指向《时序图》上那些刺眼的空白段:“再看这里。汤巳时初就备好了,菜要到午时末才能下锅。这中间近一个时辰,汤要一直用小火煨着,费火费力,味道还可能变差。而李师傅的炒锅空着,王师傅的蒸笼闲着,却因为流程没理顺,活都挤在了一刻,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最后,他展示了《食材耗损统计》摘要:“我们每月采买的食材,有将近三分之一,没有变成皇上和各位主子的膳食,而是变成了垃圾,或者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我们计划不周、保管不当、操作粗暴而白白损失掉的?”

他用木棍轻轻敲击图表,发出笃笃的轻响,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些问题,并非在座各位不尽心,也非哪一个人的过错。”韦小葆的语气依然冷静,“而是我们御膳房运行了上百年的这套老办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就像一辆零件磨损、处处卡壳的老牛车,任凭赶车的人再使劲,它也跑不快,还净浪费粮草。”

“我记录这些数据,绘制这些图表,不是要找谁的麻烦,而是要找到这辆‘老牛车’到底哪里卡壳,哪里磨损。然后,”他环视众人,眼神锐利起来,“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给它上油,换零件,甚至重新设计一下轮子,让它能跑得更轻快,更省力,拉得更多!”

场内一片寂静。原本抱着看笑话心态的刘大厨,看着图表上那清晰的等待时间,眉头紧锁,似乎想到了自己平日里的焦头烂额。库房太监看着那高企的耗损率,额头渗出了冷汗。更多的人,则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到”了自己日复一日身处其中的混乱。

数据,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它超越言语的强大力量。它无声,却比任何斥责或说教都更具说服力。

韦小葆知道,第一步,成了。数据的镜子,已经让这个系统看到了自己真实的、略显不堪的模样。接下来,就是着手修复和优化的阶段了。

“从明天起,”他放下木棍,声音不容置疑,“我们将依据这些数据,开始对御膳房的运作流程,进行第一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