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79章 物质交换原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带着从冲突现场取得的石膏脚印模型、脚印拓片以及那几缕暗红色纤维,韦小葆回到了下榻的客栈。他没有急于做出任何武断的结论,而是立刻投入了对这些物证的进一步分析中。对他而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是解开谜团的关键拼图,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

客栈房间临时被改造成了简易的“证物分析室”。窗户被厚布遮挡,只留一盏明亮的油灯,以确保观察光线集中稳定。桌面上铺着洁白的宣纸,上面依次摆放着石膏模型、脚印拓片,以及几个盛放不同物品的小瓷碟。

韦小葆首先拿起那石膏模型,借助一块经过精细打磨、充当放大镜的水晶片(这是他闲暇时用天然水晶磨制),仔细审视着靴印的每一个细节。

“靴底纹路,菱形格纹,深度均匀,边缘清晰,说明靴子较新,磨损不严重。”他一边观察,一边口述,双儿在一旁快速记录。“前掌与后跟受力区域压痕尤深,结合脚印间距……初步推断,穿着者身高应在五尺七寸至六尺之间(约1.7m-1.8m),体重偏重,体型魁梧,符合我们之前对那伙假喇嘛中武僧体格的观察。”

随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那几缕用油纸小心包裹的暗红色纤维。他用特制的细镊子,极其轻柔地将其中一缕转移到一个洁白的瓷碟中。

“双儿,记录:证物A,疑似衣物纤维,颜色暗红,与喇嘛僧袍颜色近似。长度约半寸至一寸,纤细,无明显卷曲。”韦小葆用镊子轻轻拨动着纤维,在水晶片的放大下,纤维的形态更加清晰。

“现在,进行初步材质分析。”他示意双儿准备好另一个空瓷碟和一小杯清水。“物质交换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接触都可能导致物质的微量转移。这纤维留在冲突现场的灌木上,很可能就来自于当时某人的衣物。”

他进行了一系列简单的测试:

1. 手感与目测: “触感相对柔软,但略带糙感,不如丝绸或上好棉布光滑。光泽度较低,呈哑光状态。”

2. 燃烧测试(微量): 他用镊子夹起一根纤维的末端,极其小心地靠近油灯火焰。纤维迅速卷曲、燃烧,发出一种类似烧焦羽毛或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留下黑色脆性小球,用手指一捻即碎。

3. 水浸测试: 将另一小段纤维浸入清水中,观察其吸水性变化。

“燃烧产生蛋白质灼烧特有气味,残留物为脆性黑炭,初步判断为动物毛发纤维。”韦小葆得出结论,“结合其颜色、质地,以及来源(与疑似喇嘛足迹共存),这很可能是……染色的羊毛纤维。”

然而,他的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他再次用镊子挑起一缕纤维,在灯下反复观察其颜色和质感。

“不对,”他沉吟道,“这红色……染得不够均匀,深处略显暗沉,表面却有些浮色。而且这羊毛的质地,虽然也是羊毛,但似乎比常见的蒙古或西藏高原所用的羊毛更细软一些,织造也更显……粗糙,经纬线不够均匀。”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他吩咐道:“李力世,你去镇上或附近寺庙,想办法弄一点真正来自青海或西藏喇嘛僧袍的布料边角料,或者至少确认一下他们常用僧袍的材质和颜色特点。张康年,你去查访一下,这五台山周边,乃至山西境内,常见的羊毛织物都是何种模样。”

两人领命而去。韦小葆则继续研究那纤维,试图从中榨取更多信息。

“如果这并非来自真正的喇嘛,”他推理道,“那么这特制的、仿冒的喇嘛僧袍所用的羊毛料,其产地和工艺,或许就能为我们指向这伙假喇嘛的真正来源。”

傍晚时分,李力世和张康年先后返回。

李力世带回了一小块从一位游方喇嘛那里换来的、据说是来自卫藏地区的旧僧袍碎片。“香主,我问了,真正的喇嘛高僧或者有地位的僧人,僧袍多用优质的氆氇(藏族毛织品)或者精细加工的羊毛呢,颜色鲜艳而正,染工扎实,布料也相对厚实紧密。低等级僧侣或用较粗的羊毛布,但织法也有其规制。”

张康年则汇报:“爵爷,我问了本地的织户和货商,咱们本地的羊毛,多用于织造毡毯、粗呢,颜色以青、黑、白为多,少有如此鲜艳的红色染制。即便有,染工和织法也与这纤维所体现的有所不同。”

韦小葆将那块真正的藏地僧袍碎片与现场发现的纤维在灯下仔细对比。差异愈发明显:真正的僧袍碎片颜色饱满均匀,织物厚实,羊毛纤维较粗,韧性强。而现场发现的纤维,颜色浮艳不均,织物相对稀疏,羊毛纤维更细软。

“果然不是一回事。”韦小葆眼中闪烁着了然的光芒,“这伙假喇嘛,他们的僧袍是特制的仿品。所用的羊毛料,既非高原特产,也非本地常见。这种细软而不均匀的羊毛,这种浮艳的染色技术……更可能来自中原的某些特定产区,或者……关外某些地区的工艺。”

他拿起那缕红色的羊毛线,它在灯下仿佛一条微小的、却至关重要的线索。

“物质交换原理再次立功。”韦小葆对围拢过来的众人说道,“这缕不起眼的羊毛线告诉我们,那伙人不仅行为是伪装的,连他们的身份标识——僧袍,也是精心伪造的。这进一步排除了他们是真正宗教人士的可能性,指向了其背后有组织的、具备一定资源和工艺能力的势力。”

他将羊毛线小心地收好,与石膏模型、脚印拓片放在一起。

“现在,我们有了更具体的物证指向:特定的靴子,特定的羊毛料。下一步,就是结合更多的时间信息和人证,重构出完整的事件经过,并利用这些物证特征,去反向追踪这伙人的藏身之处,以及他们真正的目标。”

这缕来自冲突现场、经由严谨科学分析确认了其特殊性的羊毛线,如同在迷宫中放下的一根引线,虽然纤细,却坚定地指向了真相隐藏的方向。韦小葆知道,他距离揭开清凉寺迷雾的核心,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