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105章 “水泥”的诞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棱堡的设计图纸和技术参数确定后,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了韦小葆和整个工程技术组面前——建筑材料。

西北边陲,木材稀缺,石料开采和运输耗时费力,传统的夯土墙体在防御力和建造速度上都无法满足棱堡体系的需求,更无法实现韦小葆所要求的墙体精确倾角和复杂棱角结构。营中储存的少量石灰和糯米汁(用于传统砌筑粘合)对于如此庞大的工程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大帅,”老匠头赵德胜愁眉苦脸地汇报,“按图纸要求,这三座棱堡所需砖石、灰浆数量巨大,若按常法,仅备料便需数月,恐怕……恐怕葛尔丹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啊!”

几位将领得知此事,刚刚被棱堡设计激起的一点信心又开始动摇。张玉麟更是直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帅,没有足够的料,这城……怕是筑不起来。”

韦小葆却并未慌张。材料问题,早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可以说,是他刻意推动、等待的一个“技术突破点”。

“谁说我们一定要用砖石和传统灰浆?”韦小葆目光扫过众人,眼中闪烁着挑战权威的光芒,“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创造一种新的、更强大、更快捷的筑城材料!”

他再次召集了工程技术组,这次,还特意叫上了几位对烧窑、采矿有所了解的本地老工匠。

“我们需要一种材料,”韦小葆在沙地上用树枝画着,“它要能粉末状运输,加水搅拌后能变成泥浆,易于塑形,能干固后坚硬如石,并且能与沙土、碎石牢牢结合,形成整体。我们叫它……‘水泥’。”

“水泥?”众人面面相觑,这名字闻所未闻。

“没错,”韦小葆开始阐述原理,“其关键在于高温煅烧。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石灰石,还有富含硅和铝的黏土。将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放入窑中高温煅烧,使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冷却后再研磨成更细的粉末,便是‘水泥熟料’。使用时,只需与沙、碎石、水混合,便可形成坚固的‘混凝土’。”

这番理论对于当时的工匠来说,不啻于天方夜谭。石头和土,烧一烧,磨成粉,就能变成比石头还硬的东西?

赵德胜迟疑道:“大帅,这……这能成吗?烧石灰我等知晓,可这加入黏土……闻所未闻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韦小葆引用了一句他那个时代的名言,“我们不争论,直接动手试!”

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一场跨越时代材料学的实验在肃州大营外一片空地上展开了。

首先是对周边资源的勘探。得益于参谋部前期的地理测绘,他们很快在附近山中找到了品质不错的石灰石矿脉,以及几种不同性质的黏土。韦小葆凭借记忆中的知识,指导工匠们如何通过简单的酸碱测试(用醋和草木灰水)初步判断黏土的成分。

接着,他们搭建起数座改良过的、能够达到更高温度的坚窑。按照韦小葆设定的不同配比(石灰石与黏土从7:3到4:6不等),将破碎后的原料混合,送入窑中煅烧。

失败是意料之中的。

第一批出炉的“熟料”要么烧结成巨大坚硬的块状,无法研磨;要么过于松散,毫无强度;还有的因为温度控制不当,直接烧成了琉璃状的疙瘩。

营中开始出现风言风语,认为韦小葆是在“瞎胡闹”,浪费人力物力。张玉麟等人更是多次委婉劝谏,希望大帅回归“正途”。

韦小葆却毫不动摇。他亲自守在窑口,记录每次煅烧的温度(通过观察火焰颜色和投入的测温陶锥)、时间、配比,以及出炉产物的状态。他让工匠们将失败的样品也研磨,与沙、水混合,测试其凝固情况和强度。

“记录!第三窑,配比5.5:4.5,煅烧时间不足,产物呈黄褐色,研磨后加水初凝尚可,但强度极低,指甲可划出痕迹。”

“记录!第七窑,配比6:4,温度过高,部分过烧,研磨困难,与水混合后易开裂。”

数据在积累,经验在增长。工匠们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后来被韦小葆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和一次次失败后依然冷静分析的态度所感染,也开始主动思考,提出改进建议。

终于,在经历了十余次失败的尝试后,当第九窑冷却开启时,一种呈现灰绿色、质地均匀、略带玻璃光泽的块状物出现在众人面前。

“就是它!”韦小葆拿起一块,掂了掂分量,又用小锤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他亲自将其投入石磨中,研磨成细粉。粉末颜色灰白,细腻滑手。

他取来一些粉末,与干净的沙子和水按比例在木盆中快速搅拌,形成粘稠的灰浆。然后,他将这灰浆填入预先准备好的木模中,制作成几块砖坯。

“接下来,就是等待。”韦小葆看着那几块湿漉漉的砖坯,眼中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的几天,是整个大营最为煎熬的几天。所有人都暗中关注着那几块不起眼的“泥砖”。

三天后,韦小葆亲自检验。他拿起一块已经完全干燥硬化的“水泥砖”,用力砸向地面——砖块完好无损!他又让一名强壮的兵士用铁锤猛击,砖块也只是边缘崩落一小块,主体依然坚固!

更令人震惊的是,韦小葆让人抬来一块数百斤重的巨石,压在一块平铺的、约一寸厚的水泥板上——水泥板纹丝不动,没有丝毫碎裂的迹象!

“成了!真的成了!”老匠头赵德胜激动得老泪纵横,抚摸着那坚硬如石的水泥砖,仿佛在抚摸一件绝世瑰宝。“神物!此乃筑城之神物啊!”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全营。当将领和士兵们亲眼看到那灰扑扑的粉末,加水搅拌后,竟能在短短数日内变得比寻常砖石还要坚硬时,所有的质疑和嘲笑都化为了惊叹与狂热。

韦小葆立刻下令,建立临时水泥工坊,按照成功的配方和工艺,大规模生产水泥。同时,工程技术组开始设计如何将水泥、沙、碎石混合,浇筑成棱堡的墙体,甚至预制一些构件。

“水泥”的诞生,不仅仅是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它意味着韦小葆的军事改革,从理论设计阶段,跨入了实质性的、颠覆性的工程实践阶段。筑城的速度和坚固程度,即将被重新定义。葛尔丹面对的,将不再是他印象中那些缓慢、笨重的土木工事,而是一座座以惊人速度拔地而起、并且坚硬无比的死亡堡垒。理性的力量,再次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震撼了古老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