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冰河之战的辉煌胜利,如同最猛烈的朔风,彻底扫清了西北疆域上空的战云。葛尔丹前锋的主力部队尽丧,仅率数十亲信狼狈逃入大本营。

肃州大营内外,洋溢着劫后余生的狂喜与对“韦大帅”近乎神化的崇敬。犒赏三军,旌表功臣,一系列善后事宜在韦小葆高效理性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就在众将仍沉浸在胜利的余韵中,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韦小葆却已悄然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方向。庆功宴的酒香尚未散尽,他便在中军大帐召开了一次关乎未来的会议。

帐内,炭火噼啪作响,驱散着戈壁边缘的寒意。韦小葆站在那幅已标注上“冰河之战最终态势”的沙盘前,神色平静,不见丝毫骄矜。

“诸位,”他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葛尔丹虽败,漠北广袤,部落林立,隐患犹存。此番大胜,赖皇上洪福,将士用命,亦得益于我军初步建立的信息优势——哨骑、观察哨、信号体系。然,此体系仍有不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张玉麟等将领:“其一,哨骑回报,多凭个人经验,描述难免主观偏差。其二,观察哨视野虽广,但细节分辨不足,尤其在恶劣天气或远距离上。其三,我们对于敌军纵深内部的部署、调动,仍如雾里看花。冰河之战,我们能料敌于先,有运气成分,亦有葛尔丹急于求成、行险一搏的因素。不可次次寄望于此。”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他们亲身体验过信息灵通带来的巨大优势,也明白韦小葆所指的局限。

“故而,”韦小葆语气转为坚定,“我军需建立一支专业的、装备精良的、训练有素的侦察部队。不是临时派遣的夜不收,而是一支常设的,以‘看得远、看得清、报得准’为核心任务的——光学侦察连。”

“光学侦察连?”众将面面相觑,这个名字听起来既新奇又带着一丝冰冷的精确感。

“正是。”韦小葆示意亲兵取过几个长条形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十几具制作精良的单筒望远镜。“此物,名为‘千里镜’,但其作用,不止于‘望远’,更在于‘明察’。”

他拿起一具,递给张玉麟:“张将军,你来看看。”

张玉麟依言举起,凑到眼前,调整焦距。帐外远处的旗杆、巡逻士兵的甲叶纹路,瞬间清晰地拉近到眼前,他不由得轻吸一口气:“好家伙!这比军中旧有的那些模糊镜片,强了何止十倍!”

“此乃采用新磨制工艺打造的高纯度水晶镜片,”韦小葆解释道,“镜筒结构也经过优化,减少了杂光干扰。更重要的是,它们将是‘标准化’的。”

他随即宣布了“光学侦察连”的组建方案:

一、严格选拔。 从全军中遴选视力极佳(韦小葆甚至设计了简单的视力检查表)、头脑灵活、心理稳定、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或图形记忆能力的士兵。优先考虑有侦察经验的夜不收,但更看重其学习能力和观察力。

二、专业训练。 选拔出的士兵将接受集中训练,内容包括:

望远镜熟练操作与维护保养: 如何快速对焦,如何在不同光线条件下使用,如何清洁镜片,识别常见故障。

标准化观测与记录: 韦小葆设计了一套“观测日志”表格。要求侦察兵不仅记录“看到了什么”,还要量化记录。例如,估算敌军人数时,需参照标准参照物(如假设一个方阵为100人)进行推算;记录距离使用步测结合地貌特征估算;描述队形、装备、士气状态,均有标准化的选项和等级划分(如士气:高昂\/一般\/低落\/涣散)。

地形判读与草图绘制: 学习基本的等高线知识,能够快速绘制简易的敌军部署草图或地形略图。

情报初步研判: 训练他们识别哪些是关键信息,哪些是异常动向,提高情报的“信噪比”。

三、装备配置。 每名侦察连士兵配发一具标准制式单筒望远镜,一本硬皮“观测日志”,标准化绘图工具,以及适用于野外记录的炭笔。

“以往,哨骑回报:‘前方发现敌军骑兵,人数不少,往西去了。’”韦小葆举例道,“这种情报,价值有限。而光学侦察连的士兵,需要回报的是:‘未时三刻,于黑山隘口以北五里,发现敌军轻骑兵约三百骑,队形松散,马匹略显疲态,正沿河谷向西缓行。附草图。’”

帐内诸将都是宿将,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天壤之别。后者提供的,是可供分析、决策的精准数据!

四、编制与任务。 光学侦察连暂编一百二十人,分为若干小队,由参谋部直接指挥调度。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前沿侦察,更包括对特定区域的长期监视、对敌军后勤线的渗透观察、以及对战场的精确测绘。

命令下达,全军震动。许多自恃勇武的老兵起初对这支“不用刀枪,只管看星星”的部队不以为然,甚至戏称其为“观星营”。但韦小葆力排众议,亲自参与选拔和初期培训。

半个月后,第一批完成急训的光学侦察连小队开始执行任务。效果立竿见影。

一份份格式统一、数据详实、图文并茂的侦察报告,如同清晰的拼图碎片,源源不断地汇入参谋部。戈壁滩上敌军游骑的小规模调动,远方部落营地的炊烟数量变化,甚至通过观察敌军马粪的新鲜程度推断其通过时间……这些以往被忽略或模糊描述的细节,如今都被精准地捕捉和记录下来。

张玉麟拿着几份最新的侦察报告,找到韦小葆,感慨道:“大帅,末将如今才算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战场一目了然’!这些小子们带回来的消息,简直像是在敌人头顶装了眼睛!”

韦小葆看着沙盘上根据最新情报更新的标记,微微颔首。光学侦察连,是他编织的那张“无形罗网”上,第一颗真正锐利的“复眼”。它让战场对他而言,透明度大大增加。

“这只是一个开始,张将军。”韦小葆目光深邃,“看得清,还要传得快,解得开。葛尔丹虽败,但这套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方法,其价值,远超平定一场叛乱。未来的战争,乃至未来的边疆治理,都将因此而不同。”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双通过标准化镜片冷静观察着的眼睛,正将广袤而模糊的边疆,一步步转化为可以被理性认知、精确管理的版图。科学的意志,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凝视着这片古老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