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121章 爆破点的精密计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冰河葬敌”的计划如同一块投入静水的巨石,在肃州大营高层激荡起层层波澜,旋即又归于一种高度保密下的紧张有序。韦小葆深知,此计成败,十之八九系于对冰层结构的精确破坏。这绝非蛮力可以达成,需要的是对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的精妙运用,是在宏观自然之力中寻找那微妙的、一击致命的杠杆支点。

中军大帐临时辟出了一间静室,这里成了整个计划最核心的“计算中枢”。厚重的帘幕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唯有炭火盆偶尔发出的噼啪声,以及韦小葆与几位精选出来的、数学基础最好的参军、文书翻阅纸张和低声讨论的声响。巨大的案几上,铺满了冰河勘测的原始数据记录、手绘的河道剖面图、以及韦小葆亲自绘制的各种力学分析草图。

空气中弥漫着墨汁与紧张思考的气息。韦小葆站在案前,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指挥棒,目光锐利如鹰隼,在一张放大的“野狼峡下游目标区域冰层结构图”上来回巡梭。图上不仅标注了各点的厚度、强度,还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勒出了推测的水下暗流方向、冰层内部可能存在的裂缝或气泡带。

“冰层,并非均匀的固体,”韦小葆开口,声音在静室中显得格外清晰,“它更像一个复杂的复合材料结构。其破坏,并非简单的碎裂,而是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缝萌生、扩展,最终引发整体失稳的过程。”

他手中的指挥棒点向图纸上几个用朱笔特别圈出的区域。

“看这里,根据测量数据和水流推测,此处冰层下方可能存在一股较强的暗流,导致该区域冰层生长不均,内部存在微裂隙,是其天然弱点。”

“再看这里,河道在此处有一个微小的转弯,冰层在冻结过程中,两岸对冰体的约束力在此形成复杂的应力分布,类似于梁结构中的‘固定端’与‘铰支座’的结合,某些点位会成为弯矩和剪力的集中区。”

“还有这里,”指挥棒移向一片颜色略深的区域,“冰层厚度虽不是最薄,但其晶体结构可能因杂质或温度梯度而更显脆性,抗拉强度较低。”

参军和文书们努力跟上韦小葆的思路,虽然对那些“应力”、“弯矩”、“剪力”、“抗拉强度”等词汇感到陌生,但结合图纸上清晰的标记和韦小葆深入浅出的比喻(如将冰层比作蛋壳、桥梁),他们逐渐理解了寻找这些“关键节点”的重要性。

“我们的目标,”韦小葆总结道,“并非炸碎整片冰面——那需要天文数字的火药,且难以控制。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些关键的‘节点’上,施加一个精确的、局部的、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破坏力。”

他随即开始了更深入的计算。他利用简化的力学模型,将目标冰面区域视为一个受复杂边界条件约束的薄板结构。结合冰层的弹性模量(通过承重测试数据反推估算)、抗拉强度(根据冰晶结构和温度估算)、以及葛尔丹大军渡河时可能产生的动态载荷(将人马重量、行军速度、队形密度转化为分布压力和时间函数),进行受力分析。

这需要大量的运算。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纸笔和韦小葆超越时代的数学思维。他引入了微积分的思想进行近似计算,评估在不同位置爆破时,爆炸冲击波和气体膨胀压力在冰层中传播、反射、叠加的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力场变化。

“在这里引爆,”他在图纸上的一个点画了一个圈,“爆炸产生的压缩波会在冰层中传播,遇到下方的水面或对岸约束时,会反射形成拉伸波。而冰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我们需要让拉伸波恰好与冰层固有的薄弱点,以及敌军载荷产生的附加应力叠加,使其瞬间超过极限。”

“还有这里,”他在另一个位置标记,“此处爆破,旨在切断冰层与河岸的‘锚固’,破坏其整体性,使其更容易在内部应力下发生大范围滑移或倾覆。”

“第三个点,”他指向河道中心略偏下游处,“此处爆破,目标是利用水下冲击波对冰层底部形成‘顶托’效应,配合上表面的拉伸破坏,实现上下夹击。”

他最终确定了五个主要的爆破点,以及三个辅助爆破点。这八个点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经过反复计算、推演,确保它们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爆破网络”。每一个点的位置、深度、预期爆破效果(是产生拉伸裂缝,还是造成剪切破坏,或是引发共振),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

“这五个主爆点,是引发冰层结构性崩溃的‘钥匙’。”韦小葆用朱笔将这五个点醒目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恰好覆盖了葛尔丹主力最可能集中的渡河区域。“三个辅爆点,用于修正爆破效果,防止出现未被破坏的‘安全岛’,并确保裂缝能向预定方向扩展,阻止敌军向两岸逃窜。”

他将最终确定的爆破点坐标、预期爆破效果、以及初步估算的装药量范围,详细记录在一张绝密的图纸上。这张图纸,将成为接下来工兵行动的“圣经”。

“计算已完成八成,”韦小葆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对负责记录的参军说道,“但理论计算仍需实践校正。下一步,需要进行小规模的实地爆破试验,验证我们的模型,并精确校准装药量。”

静室内,众人看着那张布满符号、线条和数据的图纸,仿佛看到了一张无形却致命的罗网,正精准地覆盖在那片冰河之上。他们参与其中,虽不能完全理解所有原理,却深切感受到了那种基于理性与计算的、令人心悸的力量。

张玉麟一直在旁静听,此刻忍不住叹道:“大帅,末将今日方知,这破冰歼敌,竟有如此多的学问!以往只知蛮干,如今看来,直如儿戏。”

韦小葆目光依旧停留在图纸上,语气平淡:“战争,本就是力量的对抗。而科学,不过是让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力量,更精确地运用力量。葛尔丹倚仗人多马快,是谓‘蛮力’;我等借自然之势,攻其必救,是谓‘巧力’。孰高孰低,战场自见分晓。”

“爆破点的精密计算”就此完成。科学的意志,已经为那片冰封的战场,标定好了死亡的坐标。接下来,就是将这冰冷的数学结论,转化为同样冰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