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202章 以退为进的提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被收回京营兵权的韦小葆,并未如某些人预料的那般消沉或流露出丝毫不满。他安然接受了那丰厚的物质赏赐,甚至兴致勃勃地带着苏荃、双儿等人去西山脚下的“漱玉园”别业游玩了一圈,对外俨然一副功成名就、准备安心享乐的富贵闲人模样。然而,在他那平静无波的外表下,大脑却在飞速运转,规划着下一步的落子。

他知道,康熙的猜忌如同悬顶之剑,单纯的退让和示弱并非长久之计。他需要一个新的、既能展现价值、又能让皇帝放心、甚至依赖他的平台。这个平台,不能直接触碰敏感的军政大权,却又必须足够重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国计民生,积蓄真正的力量。

几日后的常朝,轮到韦小葆递牌子请见。他没有选择在人多眼杂的大朝会上提出,而是在被引入南书房,与康熙单独奏对时,才郑重地呈上了一份他精心撰写的奏折。

“皇上,”韦小葆语气恳切,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沉稳,“臣近日卸去京营差事,闭门谢客,反复思量皇上昔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训,以及皇上关切民生、励精图治之圣意。臣以为,治国之道,武功文治,不可偏废。如今四海虽初定,然百姓生计仍艰,水旱蝗灾频仍,工巧之术滞后于泰西,此皆关乎国本。”

他先定下基调,将话题引向康熙同样关心的“民生”与“国本”,而非敏感的军政。

康熙接过奏折,并未立刻打开,而是看着韦小葆,目光中带着审视:“哦?爱卿有何高见?”

“臣不敢妄言高见。”韦小葆微微躬身,“只是臣于格物杂学一道,略有心得。前番献上之火器,亦是格物之理应用于军工之效。臣思忖,此等实学,若能系统整理,专设一衙署,集天下能工巧匠、精通算学地理之才,专注于研究、改进、推广那些能直接利国利民之‘技术’,譬如提升农桑产量之法、治理江河水利之策、改良织造冶炼之工、乃至研习防治瘟疫之医方……假以时日,必能开源节流,厚植国力,使百姓富足,国库充盈,此乃真正的强基固本之策!”

他刻意使用了“技术”、“衙署”、“系统”、“推广”等词汇,勾勒出一个不同于传统六部的新机构雏形。

康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他即位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民生,深知这些都是帝国稳定的基石。韦小葆提出的方向,确实切中了他关心的问题。他缓缓打开奏折,仔细看了起来。

奏折写得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却又言之有物。韦小葆在奏折中,首先大力歌颂了康熙的文治武功,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当前在农业、水利、工矿等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泰西诸国在“实学”上的进展所带来的潜在挑战。接着,他正式提出了成立“大清技术总局”的构想。

他详细阐述了技术总局的定位:一个直属皇帝、专注于“实学”研究与应用的专门机构,不与六部争权,只为六部及地方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其职责包括:搜集、验证、改良各地先进农法工技;研究江河治理,提出根治水患方案;改进军械、织机、矿冶等国之所需的工艺;编撰利民实用的技术书籍,择选推广;乃至为朝廷培养、储备精通实学的人才。

奏折中还初步规划了总局下设的各分署方向,如农学、水利、工学、医药、矿冶等,并建议由皇帝亲自命名并委派重臣(自然隐指他自己)总领其事,以示重视。

通篇奏折,韦小葆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技术专家”和“项目提议者”,极力淡化权力色彩,反复强调该机构的“服务”、“辅助”性质,以及其成果将如何巩固皇权、增强国力、惠泽黎民。他甚至巧妙地引用了康熙自己曾经说过的重视农桑、关心河工的话,来佐证设立此局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康熙看完,沉吟良久。他心动了。这个“技术总局”的设想,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将韦小葆这个“麻烦”框定在一个相对安全且能持续创造价值的领域内。让他去折腾那些“奇技淫巧”,总比让他闲着胡思乱想,或者再去沾染兵权要强得多。而且,若真能做出成绩,于国于民于他自己的圣明声誉,都大有裨益。

“设立专衙,统筹实学……利国利民……”康熙的手指在奏折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深邃,“爱卿此议,颇有见地。只是……这所需钱粮、人手,以及与各部衙的协调……”

“回皇上,”韦小葆早有准备,“初始规模不必求大,可先于皇庄划出试验田,于京郊择一空闲官署办公。所需银两,臣愿以此次皇上所赐金银,捐出大部,充作创始之资!人手方面,可先从钦天监、工部营缮司等衙署抽调精通算学、工笔之员吏,再张榜招揽民间确有实才之工匠、士子。待做出成效,再请皇上圣裁,是否扩大规模,列入正项钱粮。至于与各部协调,技术总局只提供方案与技术支持,具体施行仍由各部和地方官府主导,绝不行取代、干预之事。”

他表现得极为“懂事”,不仅主动捐钱,还划清了权力界限,彻底打消了康熙可能产生的“另立山头”的疑虑。

康熙看着他,终于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真正的笑容:“好!既然爱卿有此为国为民之心,又愿慷慨解囊,朕岂有不允之理?便依你所奏!着即成立‘大清技术总局’,由你暂领总局管事大臣一职,秩从二品,专司其事!所需人手、场地,你可与内务府、工部协商办理,朕准你便宜行事!”

“臣,韦小葆,领旨谢恩!必当竭心尽力,以报皇恩!”韦小葆深深叩首,垂下眼帘,掩去了其中一闪而过的精光。

以退为进,成功!

他交出了烫手的兵权,却换来了一个可以合法、且受皇帝支持地,按照自己意志塑造未来、积累另一种形式力量的平台。技术的种子,将在这古老的帝国体制内,寻得一方土壤,悄然萌芽。他的“帝国”蓝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