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100章 第二卷终·双面人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0章 第二卷终·双面人生

京城熟悉的喧嚣与秩序感扑面而来,仿佛将五台山的险峻、药王院的惊悸都隔绝在了厚重的城墙之外。然而,韦小葆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并非源于外界,而是源于他自身认知的深化与能力的拓展。

回府稍作安顿,甚至来不及洗去风尘,韦小葆便换上了簇新的朝服,入宫面圣。

乾清宫内,康熙屏退了左右,只留韦小葆一人。年轻的皇帝目光如炬,落在韦小葆身上,带着审视,更带着期待。

“小葆,五台山一行,辛苦了。”康熙的声音平稳,却自带威压。

韦小葆躬身行礼,姿态恭敬,言语清晰:“托皇上洪福,此行虽有些许波折,幸不辱命。”他早已打好腹稿,将五台山之事做了精心的“剪辑”与“包装”。

他略去了天地会人手的参与,将功劳主要归于康熙指派的侍卫(张康年等人),重点描述了如何通过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发现假喇嘛的破绽,如何利用地形分析设伏,以及最后用“家传秘制闪光粉”扰乱敌阵、成功救出“行痴大师”的过程。他将顺治(行痴)的安然无恙作为核心成果呈报,并隐去了与顺治深入交流的细节,只言其潜心佛法,不愿外界打扰。

关于吴三桂是幕后主使的惊人结论,他并未在口头汇报中直接点明,而是呈上了一封密折。“陛下,关于那些贼人的来历,微臣有些许推测,皆记录于此,请陛下圣览。”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给予康熙独自研判的空间,也避免了自己在朝堂上成为众矢之的。

康熙接过密折,并未立刻打开,只是深深看了韦小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有赞赏,有欣慰,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韦小葆展现出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弄臣或寻常幸臣的范畴。

“你做得很好。”康熙最终缓缓开口,语气缓和了许多,“识大体,知进退,更能临机决断,保全……保全了一切该保全的。朕心甚慰。下去领赏吧,好生休息,日后还有倚重你之处。”

“微臣谢主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韦小葆再次躬身,退出了乾清宫。他知道,自己在康熙心中的筹码,又加重了几分。这“倚重”二字,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更深的卷入与风险。

出得宫来,夜色已深。韦小葆并未回府,而是换了一身不起眼的衣物,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来到了天地会青木堂的秘密据点。

陈近南早已在此等候。烛光下,这位天地会总舵主的面容依旧沉稳,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小葆,听闻你此行波澜起伏,一切可还顺利?”陈近南示意他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茶。

面对陈近南,韦小葆的汇报策略又自不同。他依旧略去了与顺治接触的核心细节(这涉及他对康熙的承诺与自身更大的图谋),但重点强调了路上遭遇吴三桂手下假扮喇嘛,以及对方目标疑似与前明宗室(隐晦指向顺治)有关,并点明己方挫败了对方阴谋。

“吴三桂……”陈近南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面色凝重,“此人狼子野心,如今竟将手伸得如此之长!小葆,你此次能识破其奸计,并保全了……保全了目标,功劳不小。这证明你的思路是对的,面对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仅凭一腔热血硬拼是不够的,需用智取。”

陈近南更关注的是韦小葆展现出的谋划能力和对大局的判断。“你所说的‘逻辑推演’、‘实证分析’,虽听起来新奇,但此次看来,确有其效。会中兄弟,有时便是少了这份冷静与条理。”

韦小葆趁机道:“总舵主,江湖不止是刀光剑影,更是信息、人心与资源的博弈。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更完善的情报分析体系,不能只依赖零散的消息。”

陈近南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此事你可先拟个章程出来。如今你身在清廷内部,又得康熙些许信任,此位置至关重要。一切小心,若有危险,保全自身为要。”

离开青木堂据点,韦小葆独自走在寂静的街道上。夜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他抬头望向夜空,一边是紫禁城方向隐约可见的巍峨轮廓,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与秩序;另一边,是隐匿在京城各个角落的江湖暗流,代表着反抗、义气与混乱。

他,韦小葆,如今就站在这两者尖锐对立的交叉点上。

然而,他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彷徨与撕裂感。相反,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笼罩着他。

皇宫与江湖,庙堂与草莽,在他眼中,不再是纯粹感性的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简单对立。它们更像是两个运行着不同规则,却又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康熙代表着“秩序系统”,追求稳定、控制与集权,其资源庞大,但内部掣肘也多,规则相对明确。江湖则更像一个“混沌系统”,充满不确定性,依赖个人武力、人情关系与信息不对称,规则模糊却充满活力。

而他韦小葆,拥有着一套超越这个时代局限的方法论——理性的思维、科学的工具、系统性的分析能力。这套方法,如同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让他能够同时理解并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应用环境”中运行。

在皇宫,他用逻辑和实证完成皇帝交付的任务,用技术能力展现价值,用信息管控规避风险。在江湖,他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局势、破解谜题、积累声望、管理资源。

“感性的江湖,也需要理性的灯塔。”他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自信的弧度。这灯塔,并非要泯灭江湖的血性与激情,而是要在迷雾与混乱中,提供一种确定性的指引,一种更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

他不再仅仅是周旋于两者之间的双面间谍,而是正在尝试成为那个用理性之尺,去重新丈量、甚至重塑这两个世界运行规则的“变量”。

从凭借理科思维在紫禁城立足,到运用科学方法纵横江湖,至此告一段落。他不仅保全了自己,更赢得了康熙更深层的倚重、陈近南对其能力的认可,在江湖中初步建立了“科学侠医”的声望,更重要的是,在那位清冷少女阿珂的心中,成功种下了一颗名为“好奇”的种子。

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吴三桂的威胁、康熙的期待、陈近南的托付、与阿珂尚未明朗的关系……无数变量交织。但韦小葆已然确信,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他最大的依仗,并非运气,并非口才,而是他那颗坚信“万物皆可建模,万事皆有逻辑”的、属于现代理科生的头脑。

理性的光芒,已为他照亮前路。而这双面的人生,他必将走得更加游刃有余。

(第二卷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