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 第144章 陈近南的忧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韦小葆将水泥、标准化等利国利民的技术无偿献于朝廷,在工部掀起革新浪潮,其“公而忘私”、“心系苍生”的美名更是传遍朝野,圣眷之隆,一时无两。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之下,一股潜藏的暗流,正随着他日益显赫的名声与愈发偏离传统“反清复明”路径的行事作风,悄然涌动。

这暗流,首先来自于他最亲近的“自己人”——天地会,更确切地说,来自于他的授业恩师,总舵主陈近南。

京城,天地会一处极其隐秘的据点内。烛火摇曳,映照着陈近南那张饱经风霜却依旧坚毅的面庞。他端坐主位,眉头紧锁,手中摩挲着一枚代表着反清复明信念的玉佩,久久不语。下首坐着几位京城分舵的核心香主,气氛凝重。

一名中年香主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总舵主,小宝……不,韦香主他如今位极人臣,圣眷正浓,又是献技术,又是交兵权,俨然已是清廷肱骨之臣的模样!这会中兄弟们私下里议论纷纷,都说……都说韦香主恐怕早已被鞑子皇帝的荣华富贵笼络了去,忘了咱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根本大业了啊!”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总舵主!他如今是高高在上的韦爵爷,出入宫禁如履平地,与满清王公把酒言欢。咱们会中兄弟想要见他一面都难如登天!长此以往,人心涣散,咱们天地会……还是天地会吗?”

这些抱怨和疑虑,如同针一般扎在陈近南的心上。他何尝没有同样的担忧?韦小葆是他最寄予厚望的弟子,天赋异禀,机变百出,更难得的是似乎天生带着一股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格物”智慧。他原本指望小宝能凭借其独特能力,在清廷内部潜伏下来,为反清大业积蓄力量,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然而,韦小葆的发展轨迹,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西北一战,打出的不仅是赫赫军功,更是一种近乎颠覆性的战争模式,其威名甚至盖过了朝廷;回京之后,不恋兵权,却转而推广那些看似与复明无关的“奇技”,虽得了民心,却似乎离“造反”的初衷越来越远。

陈近南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此。他亲眼见过清军入关时的残酷,亲身经历过战友的牺牲,对朱明正统怀着刻骨的忠诚。韦小葆如今的作为,在他这位传统的反清志士看来,即便不是背叛,也是一种危险的迷失。

“住口!”陈近南沉声喝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小宝……韦香主行事,自有他的深意。岂是尔等可以妄加揣测?”

他喝止了手下的非议,但内心深处的那份忧虑却并未消散,反而更加沉重。他挥了挥手,让众人退下,独自留在昏暗的烛光下。

他想起韦小葆小时候机灵古怪的模样,想起传授他武功和为人道理时的情景,也想起韦小葆曾向他阐述过的那些听起来离经叛道、却又隐隐蕴含着某种至理的“非对称发展”、“壮大自身”的理论。

“难道……真的是我老了?跟不上他的想法了?”陈近南喃喃自语,脸上闪过一丝疲惫,“还是说,这京城的富贵荣华,权力的顶峰,真的足以腐蚀掉最坚定的意志?”

他无法确定。但他知道,师徒之间,一场关于道路、关于信念、关于未来的深刻对话,已经无法避免。他必须亲自去见一见韦小葆,亲眼看看他这个徒弟,如今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心中是否还装着那片汉家山河。

与此同时,韦爵爷府邸的书房内,韦小葆刚刚送走一批前来“请教”格物之学的工部官员。他揉了揉眉心,脸上并无多少得意,反而带着一丝了然。

天地会的钱老本低声道:“香主,近日京城分舵那边,似乎有些……不安稳。总舵主他老人家,恐怕也听到了不少风言风语。”

韦小葆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这边越是风光,师父那边的压力就越大。他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见我如今与清廷合作无间,心中岂能无憾?”

他转过身,眼神清澈而坚定:“该来的,总会来的。有些话,终究要和师父说清楚。只是不知,他老人家是否愿意理解,我所追求的‘复兴’,或许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条路。”

科学的理念与旧有的信念,朝廷的荣宠与组织的使命,个人的道路与集体的目标……种种矛盾,终于在韦小葆声望达到顶峰时,交织成了陈近南心中最深沉的忧虑。一场关乎道路选择、关乎师徒情分、也关乎未来大势的风暴,正在这看似平静的夜幕下,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