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212章 张教授的试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默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屏幕中央的光标一下下闪着,像在催他。他刚把旧标题删掉,敲下“新型气凝胶材料合成记录_V1”这行字,门就又被推开了。

这次进来的人脚步很轻,背却挺得笔直。张教授停在门口,顶灯的光线撞在他的金丝眼镜上,碎成一片,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

“小陈,还在忙?”他的声音温和,像往常一样。

“张老师。”陈默转过身,语气平常,“您找我有事?”

“听说你昨天测了新样品,”张教授踱进来,目光扫过略显凌乱的实验台,“我来看看数据。”

“还没整理好,”陈默顺手合上手边的记录本,“结果不太稳定,现在看可能误导您。”

“哦?”张教授笑了笑,“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谨慎了?以前不是总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挂在嘴边吗?”

“那是对实验,”陈默也笑了笑,“对人,还是谨慎点好。”

张教授没接这话,慢慢走到主控台前,手指点了点屏幕:“新写的?都V1了,前面还有几版?”

“就是个编号习惯,”陈默拉开抽屉,取出一沓打印纸,“喏,最近三次的原始记录,您要看看吗?”

张教授接过去,一页页翻着,眉头轻轻动了一下:“硼的掺杂比例……0.7%?是不是有点低了?”

“试出来的,”陈默点头,“再高,结构均匀性就受影响。”

“可我记得苏联那边的同类材料,比例都在1.2%以上。”张教授抬起眼,“你这数据,能过得了军方那关吗?”

“他们那是老工艺,”陈默语气轻松,“我们走的是新路线,不好直接比。”

张教授沉默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摸出那个熟悉的皮质笔记本,低头记下了“0.7%”这个数字。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比平时重了些。

陈默看着他的手,嘴角轻轻一扬,又很快压了下去。

“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他说,“正打算再跑一轮验证,调一下催化剂。”

“打算怎么调?”

“加点锰试试,看能不能把热稳定性提上去。”陈默说着,翻到记录本另一页,“不过具体加多少,还得仔细算,不能乱试。”

“嗯,”张教授点点头,视线却仍黏在那本记录本上,“算好了第一时间告诉我。这种重点项目,导师心里得有数。”

“那当然,”陈默站起身,“等数据齐全了,我就在教研室做个正式汇报。”

“不用等那么正式,”张教授往前挪了半步,“你现在就可以先跟我说说方向。”

陈默抬眼看他,忽然笑了:“张老师,您好像特别关心这个材料?”

“我是你导师,”张教授语气平静,“关心学生课题,有问题?”

“没问题,”陈默把双手插进裤兜,“就是觉得您今晚来得挺巧。”

“怎么说?”

“军工所的人前脚刚走,您后脚就来了。而且……”他顿了顿,“您刚才记数据的时候,手好像有点抖。”

张教授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年纪大了,写个字手都抖,正常。”

“也是,”陈默点点头,“那您早点回去休息吧,我这也准备走了。”

他合上电脑,把记录本塞回抽屉,咔哒一声锁上。动作不快,但干净利落。

张教授仍站在原地:“小陈,科研不是单打独斗,有时候,团队比个人重要。”

“我明白,”陈默拿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口凉水,“所以等时机合适,我会把所有数据公开。”

“希望如此。”张教授转身走向门口,手搭上门把时又停住,“对了,最近别熬太晚,外面不太平。”

“您也路上小心。”陈默送他到门口,轻声说。

门轻轻合上,实验室里重新静下来。

陈默站在原地没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了两下。随后他拉开抽屉,从笔筒底下抽出一张便签纸,用铅笔写下一行小字:“饵已投,等鱼咬钩。”

写完,他把它揉成一团,塞进废纸篓最底下。

他重新打开电脑,点进一个加密文件夹,新建了一份文档,标题是“异常通讯记录”。下面只敲了两行:

时间:21:45

频率:3.8mhz

保存,关闭。

十分钟后,他离开实验室,穿过长长的走廊,往教研楼走去。

夜风带着凉意,路灯昏黄。他在张教授办公室门口停下,门缝底下是暗的,里面没人。

他蹲下身,左手轻轻贴在门框下方,闭上了眼睛。

脑海中仿佛闪过一段模糊的波形图,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信号很弱,但执拗地重复着,每隔十二秒一次。

他睁开眼,站起身,低声自语:“电报机?这年头还有人用这个……看来你联系的,是个不敢走明路的老朋友。”

说完,他转身走向楼梯。

第二天晚上,陈默又去了教研楼。这次他背了个旧书包,里面装着几本专业期刊和一份打印稿。

他敲了敲张教授办公室的门。

“请进。”里面传来回应。

张教授正坐在办公桌后翻着一叠文件。见陈默进来,他放下笔:“这么晚还过来?”

“白天没碰上您,”陈默把书包放在桌上,“新实验方案我整理出来了,想请您把关。”

“放那儿吧,”张教授示意了一下桌角,“我抽空看。”

“要不我现在简单说说?”陈默拉开椅子坐下,“主要是催化剂这部分,我调整了思路。”

张教授看了他一眼:“你说。”

“硼的比例还是0.7%,和上次一样,”陈默翻开打印稿,“但这次我加了微量铜离子,用来稳定晶格。”

“这个组合……风险不小啊。”张教授皱了皱眉。

“值得一试,”陈默指着图表,“模拟结果显示,耐热极限能提到一千二以上。”

张教授没说话,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了几笔。

陈默看着他写字的样子,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您觉得可行吗?”他问。

“方向可以,”张教授合上本子,“但细节还得打磨。先做个小样试试,别浪费资源。”

“明白,”陈默收起资料,“那我不打扰您了。”

走出办公室,他在楼梯拐角站了几秒,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

“喂?”电话那头是苏雪清澈的声音。

“最近有人用老式设备传消息,”陈默说,“你那边有没有类似的案件备案?”

“什么类型?”

“长波无线电信号,定时发送,”陈默靠在墙边,“功率很低,不容易捕捉。”

“你是说……电报?”

“有可能,”陈默声音放得很轻,“如果真有,说明有人在绕开正规系统。”

“知道了,”苏雪停顿了一下,“我查一下近期的反窃密通报。”

“谢了。”陈默挂了电话。

他站在原地没动,手机仍握在手里。夜风从窗口灌进来,走廊尽头的灯明明灭灭。

几分钟后,他转身下楼,朝实验楼走去。

路过小花坛时,他停下脚步,从书包里抽出那份刚给张教授看过的打印稿,一页页撕碎,扬手撒进灌木丛的阴影里。

那上面写的,根本不是他真正的方案。

他继续往前走,身影没入路灯照不到的暗处。

实验楼的侧门虚掩着,像是特意为人留的。

陈默推门进去,里面一片漆黑。

他摸黑走到主控台前,按下电源。

屏幕亮起的瞬间,他看见桌面上多了一个银色的小盒子,上面贴着一张标签:

二手示波器配件,沈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