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13章 责任的绳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责任的绳索

遛狗不拴绳真要坐牢了。全国统一禁养名单首次落地。7类38种烈性犬彻底禁养,肩高超61厘米的大型犬在城区全面受限。

为什么爱狗人士一直要求的小动物保护法还没有出台,各地先不同程度的出台了一些禁养措施?

因为不文明养狗人的行为,和日趋增加的流浪狗伤人事件,所以治理狗患,必先治理人。

城市里每只流浪狗狗,都是爱狗人士的杰作,喜欢的时候一时兴起养一只,一段时间没有了新鲜感就找个地方一扔,没有一点成本的代价。大多流浪狗狗都是这些所谓的爱狗人士遗弃的,让这些狗狗在城市的阴影中游荡,自生自灭。

为何它们无辜的身影屡屡刺伤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流浪狗问题远非个体道德缺位那样简单。它映照出的,是社会链条上多环的断裂与责任的集体松弛。要解决这一困局,除了我们应负起自身的责任,更需构筑一个制度之网,将“责任”二字真正嵌入人与动物关系的核心。

个体责任缺失无疑是流浪狗产生的直接导火索。那些被轻率抛弃的生命,曾是主人一时兴起的玩物,当新鲜感褪去、照料变得繁琐,便遭遇残酷驱逐。许多国家早已推行强制性的宠物登记与芯片植入制度,我国部分城市亦开始探索——这些措施为每只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身份档案”,如同给无形的责任拴上了一条可见的绳索。它使弃养行为难以遁形,更在无形中提醒着每个养犬人:你的选择,从此与一个生命的福祉紧密相连。若再辅以养狗前高额押金或专项保险的缴纳,如同在养宠冲动面前设置了一道“冷却阀”,迫使人深思责任之重。

比如贵阳扫码查狗身份,宿迁免费打狂犬疫苗,成都AI抓拍弃养行为等,正是为了杜绝流浪狗的产生。

但仅靠个体自觉,难以完全支撑起流浪动物保护的整片天空。动物福利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使流浪狗问题雪上加霜。无序的宠物市场繁殖如同失速的机器,大量幼犬被盲目生产出来,却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流向追踪。当供过于求,或犬只因年龄、健康等问题失去“市场价值”,残酷遗弃便成为部分繁殖场的“解决之道”。此外,公共收容救助资源时常捉襟见肘,民间救助团体虽满怀热忱,却常陷于资金短缺与政策支持的困局。当收容能力与流浪动物数量形成巨大鸿沟,人道安乐死与无序繁殖场遗弃便成了冰冷现实。唯有国家层面加强繁育监管、投入资源扩容收容网络、扶持专业救助力量,才能为这些无家可归的生命撑起一片庇护的天空。

芯片植入记录疫苗信息,摄像头自动识别违规遛狗。

伤人代价骤增。

基础违规罚5000元,狗伤人必拘留5-10天,三次违规终身禁养。只有严格的管理体制,才会避免流浪狗的产生。因为烈性犬87%伤人事件发生在监管空白区。

法律惩戒的缺位,更是对弃养行为的无形纵容。当遗弃成本趋近于零,而弃养行为本身又难以追踪追责时,道德的约束力在现实利益面前往往脆弱不堪。必须让遗弃者付出沉重代价,方能扭转这一局面——将恶意遗弃宠物行为明确“入刑”,使其成为法律红线不可触碰的禁忌。同时,将此类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使其在信贷、消费、出行等多方面受限,甚至影响特定职业准入(如子女考公),形成强大的社会威慑力。这种“案底”效应,使得弃养不再是个“无痕”的瞬间决定,而成为可能缠绕终生的沉重负担,迫使潜在的弃养者在行动前三思。

新规终结弃养乱象,大量流浪犬因此获救。

然而,严厉的约束之外,社会氛围的引导与责任意识的涵养同样关键。我们需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渠道传播科学养宠理念与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让“领养代替购买”深入人心。唯有当责任意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社会肌理,成为普遍认同的伦理准则,制度之网才能获得最深厚的支撑土壤。

流浪狗在街头的哀鸣,是无声的控诉书。每一只流浪狗的背后,都曾有一根松弛甚至断裂的“责任之绳”。个体自觉、制度约束、法律惩戒与社会教化,四者如坚实的绳索,共同拧成一股不可断裂的力量。只有当这绳索真正绷紧,制度之网严密织就,我们才有底气期待——街头巷尾流浪的身影终将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的温暖归宿。

狗链的另一端,永远拴着人的良知与责任——当社会链条的每一环都绷紧责任之绳,流浪的悲鸣终将被屋檐下的安宁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