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78章 纵容之恶与文明的溃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章 纵容之恶与文明的溃堤

近日因为飞机落地时,后排一孩子顶了前排一女生的座位,估计是顶了几次,前排女生说了孩子,结果后排父母一家和女生动了手。孩子父母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还是个孩子”与“我家狗不咬人”:纵容之恶与文明的溃堤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辩解在公共场合响起,当“我家狗不咬人”的保证在邻里间回荡,这两句看似寻常的开脱之辞,早已异化为现代文明肌体上刺目的溃口。

它们不仅是对个体责任的消解,更是对公共秩序的无声侵蚀,其背后折射出的自私逻辑与边界失守,正将社会推向信任瓦解的深渊。

纵容的毒种:当“爱”沦为失序的遮羞布

“孩子”与“宠物”本应是温情符号,却在某些语境中异化为豁免责任的魔咒。多少“熊孩子”在餐厅尖叫奔跑、毁坏他人物品时,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便轻飘飘地挡回了所有批评。

仿佛“孩子”的身份天然赋予其破坏公序的权利,而家长的监护责任则神奇蒸发。

同样,“我家狗不咬人”的盲目自信,常成为犬只不栓绳、随地便溺甚至扑咬路人的免责金牌。

2023年某小区,一只未拴绳的“温顺”金毛突然发狂扑倒幼童,主人惊慌辩解:“它平时从不这样!”——无数血泪教训揭示,将主观臆断凌驾于公共安全规则之上,本质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与掠夺。

这种以“爱”为名的纵容,实则是将私域情感无度扩张至公域,将公共空间视为自家后院的狂妄。

信任的崩解:从个体冲突到群体冷漠

纵容的涟漪效应远不止于单次冲突。每一次“护犊”式开脱的成功,都在磨损社会的信任基石。

当目睹孩童踢踹地铁车门而家长视若无睹,当面对龇牙逼近的烈犬而主人笑语“别怕”,旁观的公众收获的不仅是当下的不适,更是对规则失效的失望与警惕。

久而久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开始蔓延。某公园内,老人被未拴绳的杜高犬咬伤,周围人群因“怕惹麻烦”而无人援手;图书馆中,孩童撕毁珍贵画册,其他读者在家长怒视下噤声——纵容文化扼杀了公共场域中宝贵的互助精神与正义感。

当每一次越界行为因“身份特权”而未受惩戒,社会成员便逐渐丧失对公平正义的信仰,陷入“各扫门前雪”的原子化生存。

信任的崩解,最终导向一个充满戒备与戾气的丛林社会。

文明的溃堤:私欲膨胀与公德沦丧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价值观的扭曲。“孩子特权论”与“宠物无害论”的盛行,本质是私欲对公德的僭越,是“我的需求即为宇宙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膨胀。

它解构了“权利与责任对等”这一文明社会的根基。日本保育园要求两岁幼童自己收拾餐盘,培养“不给人添麻烦”的自觉;德国养犬法规中,主人须通过考试并缴纳“犬只责任险”。这些举措背后,是对“个体自由之于他人权利”这一普世价值的坚守。

反观我们,当孩子被默许在博物馆喧哗奔跑,当犬只粪便遍布人行道而主人扬长而去,公德意识便在一次次“特例”中消磨殆尽。

文明并非宏大叙事,它就体现在对一张安静座椅的尊重,对一方洁净路面的维护。纵容文化如白蚁般啃噬公德基石,最终将导致公共精神的全面塌方。

破局之道:重建边界与重塑责任

终结纵容之恶,需从规则重建与责任唤醒入手。法律当显刚性锋芒:细化并落实对未成年人监护失职、宠物扰民伤人的处罚条款。

如杭州推行“养犬积分制”,遛狗不拴绳扣分,扣满12分暂扣犬只并强制主人学习;上海对公共场所纵容孩子破坏设施的父母处以高额赔偿。

教育须筑牢责任意识:家庭与学校应摒弃“孩子中心主义”,教导“自由有边界,行为有代价”。

成都某小学设“公德实践课”,学生需参与社区清洁,体验秩序维护者的艰辛。社区可构建共治网络:推广“文明督导员”制度,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

北京回龙观社区成立“爱宠自律会”,养犬居民轮流值班监督遛狗拴绳与清理粪便,成效显着。

“他还是个孩子”不应成为责任豁免的魔咒,“我家狗不咬人”更非安全承诺的护符。

真正的善意,是教会孩子敬畏规则、尊重他人;是牵紧手中绳链,守护邻里安宁。

当每一个体愿以自律守护公共秩序,以担当回应自由权利,纵容的坚冰才能消融,文明的河流才能奔涌不息。

唯有让“责任”二字重如千钧,方能撑起一个边界清晰、温情有度的社会穹顶。(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