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82章 她拆的不是局,是命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2章 她拆的不是局,是命门

元宵灯会三日后,京城骤起风声。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百姓口耳相传的已不再是灯会盛景,而是一则近乎神迹的传言——“紫气东来,绕殿三周;龙影掠空,真龙将出”。

更有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道:“那一夜九皇子执灯登台,天现异象,星辰倒转,北斗柄直指北苑宫门!老钦天监亲口断言:此乃‘帝星归位’之兆!”

起初不过坊间闲谈,可传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真。

连城南贫民窟的老妪都对着香炉磕头,说是梦见穿玄衣的神仙踏火而来,救她孙儿于高热之中,醒来发现枕边竟有半块官仓米饼。

苏识坐在内政院提举堂上,指尖轻叩《舆情录》末页。

柳绿垂首立于阶下,声音压得极低:“回大人,东华坊‘听雨轩’茶肆五日内客流激增三倍,掌柜姓崔,正是已故太子太傅之侄。属下查了出入登记簿,近五日有三人每日申时必至,皆以刑部挂名胥吏身份备案,却无一例公文流转记录。”

她顿了顿,补充一句:“那三人,从前从未来过此地。”

苏识眸光微闪,像暗夜里忽然划过一道寒刃。

她缓缓合上册子,唇角浮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冷笑。

民间造势?借天命推人选?好一招“清议逼宫”。

可这股“民意”,来得太巧,太齐,太干净。

仿佛一夜之间,全城百姓突然开了天眼,人人成了观星术士。

若真是民心所向,何须集中自一个偏僻茶肆发端?

又何必由几个毫无关联的小吏串联推动?

这不是天意,是人为。

不是民声,是阴谋。

有人想把她和萧玦架在火上烤——用“天命”之名,行“弑君夺权”之实。

一旦皇帝疑心九皇子勾结方士、蛊惑舆论,即便没有确证,也足以降罪削藩,甚至提前发动清洗。

她不能让这把火烧到萧玦身上。更不能让它搅乱自己的节奏。

“柳绿。”苏识抬眼,语调平静得如同冬湖结冰,“你去安排三名女官,扮作市井妇人,混入听雨轩。不必反驳‘神迹’,只需低声议论——语气要笃定,像亲眼所见。”

柳绿恭敬应下:“您要她们说什么?”

“就说,”苏识缓声道,“点灯那夜,三芯灯檠其实只燃两芯。第三芯,是事后补上的。”

柳绿一怔,随即明白过来,眼中掠过震惊与敬服。

这话表面像是拆台,实则高明至极——既否定了“天象应验”的时间精确性,又暗示了“有人操控现场”,更关键的是,它不否定九皇子本身,反而让人怀疑:既然需要补灯芯,说明当时有人急于制造奇迹……是谁?

为何?

百姓或许不懂朝堂权谋,但他们懂揣测人心。

一旦怀疑生根,流言就会变质。

果然,不过一日,坊间风向悄然逆转。

“听说了吗?那第三盏灯是假的!”

“我就说嘛,哪有那么巧?怕不是九皇子府里早就准备好了?”

“啧,若是人为,那这‘天命’岂不是一场戏?谁在背后操盘?”

原本一边倒的“真龙降临”论,开始分裂成“天命派”与“作局派”。

争吵四起,信任崩塌。

那些被收买的说书人、捧场的闲汉,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再不敢轻易开口。

而这一切,如细沙流水,无声无息,却彻底瓦解了敌人的舆论根基。

当夜更深露重,内政院牢房传来消息:陈砚秋求见。

苏识披衣起身,踏着青石小径走向幽闭偏院。

狱中烛火昏黄,映出陈砚秋端坐的身影。

她素衣未损,发髻整齐,神情冷定如初雪覆山。

“你想活命?”苏识开门见山。

“我想换一次机会。”陈砚秋抬眸,“你们放我一条生路,我交出太子藏在钦天监密阁的‘星图密录’。”

苏识不动声色:“继续。”

“上面标注了未来三年所有可利用的天象节点——日食、彗星、流星雨。原计划是在先帝驾崩那夜,伪造‘彗星袭紫微,帝星陨而逆臣现’的格局,再由钦天监正官宣读天谴诏书,指九皇子为祸国之煞,激起宗室围剿。”

她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苏识静静听着,忽而轻笑一声:“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我知道。”陈砚秋眼神锐利,“我也知道,你不会现在公布。”

苏识点头:“你说对了。我现在若揭发,只会让人觉得是我为了护九皇子,刻意构陷钦天监。但如果你……亲手写下供词呢?加盖御前女史印信,再由我——以内政院提举的身份,通过正常传报渠道递入陛下闭宫处的匣子呢?”

陈砚秋瞳孔微缩。

她终于意识到——苏识根本不想立刻掀桌。

她要的是让皇帝“自己发现”。

是惊觉,是震怒,是彻骨的背叛感。而不是一场被人推动的审讯。

“你不是来赎罪。”苏识凝视她,声音轻如落雪,“你是来抢功的。你以为你能借此翻身,成为扳倒太子残党的首告之人?可惜——功劳从来不属于开口的人,属于布局的人。”

她转身离去,留下一句话在冷雾中回荡:

“写吧。字迹要稳,印信要真。我要陛下打开匣子那一刻,看到的不是奏章,是一把插进心脏的刀。”

夜风穿廊,吹熄最后一盏灯。

苏识立于院外,仰望苍穹。

星河寂寥,北斗如钩。

但她也清楚——

有些人以为自己在操纵天意,殊不知,真正执掌命门的人,早已看穿了他们的剧本。

两日后,紫宸殿内一声巨响撕裂沉寂。

青瓷蟠龙纹瓶碎了一地,残片溅到朱红金丝地毯上,像泼洒的血。

皇帝将手中密报狠狠摔在阶前,指尖颤抖:“尔等竟敢私改星轨!欺天?欺朕?!”他目光如刀,直刺跪伏在地的钦天监正,“先帝殡天那夜的星图,为何与存档不符?‘彗星袭紫微’的轨迹,是谁擅自标注?说!”

满殿死寂,唯有铜漏滴答,如倒数性命。

消息传至北苑时,萧玦正擦拭长剑。

剑光映着他冷峻侧脸,眸底掠过一丝讥诮。

他收剑入鞘,唇角微扬:“他们想用天,却被天反噬。”语气淡漠,却藏不住几分快意。

苏识立于窗畔,指尖轻抚茶盏边缘,眸光沉静如渊。

太子一脉失势已久,朝堂根基尽毁,唯一能倚仗的,便是“天命”二字。

越是走投无路之人,越迷信非常手段——伪造天象、操控舆论、借神鬼之名行废立之事,正是绝境中的孤注一掷。

而她所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将他们的执念化作绳索,一圈圈缠上脖颈。

“不是天反噬他们。”她转身,声音清冷如霜,“是我们让他们相信——天可以被他们用。”

她早料到陈砚秋会供出星图密录,也预判了皇帝必不会轻信一面之词。

所以她不动声色,让那份供词以“正常渠道”呈递闭宫,不带半分刻意痕迹。

当皇帝独自在深宫翻阅旧档、比对星轨,发现钦天监竟有三处关键记录被人篡改时,那种从心底炸开的震怒与背叛,远比一场公开审讯来得致命。

——疑心一旦生根,便是诛心之始。

当夜,京城东华坊火光冲天。

白砚破窗而入,黑衣染尘,手中攥着一块焦黑残符,仅余半角“东宫”印记。

“茶肆焚毁,三名胥吏失踪,现场未见尸首。”他单膝跪地,声音低沉,“属下怀疑,是内部清理门户。”

苏识接过残符,指尖轻轻摩挲那烧灼的边缘,眼神幽深。

烧吧,烧得越干净越好。

他们烧的是证据,也是退路。

从此以后,谁还敢打着“天命”的旗号搅动风云?

谁又愿成为下一个被推出去祭天的替罪羊?

她转身走向内政院铁柜,取出陈砚秋亲笔供词副本,郑重封存。

柳绿低声问:“大人,若有人追问女史下落?”

“就说她疯癫胡言,已送静心庵调养。”苏识淡淡道,唇角浮起一抹冷笑,“一个疯子的话,自然不足为信——可若是哪天陛下突然想查,却发现‘恰巧’有人留了底稿呢?”

柳绿心头一凛,悄然退下。

风未止,火将再起。

苏识立于高阁之上,望向皇宫深处那片沉寂的紫宸殿。

四十七日了,皇帝自那日起便闭宫不出,连宰相奏对也只能隔帘陈情。

朝野暗流汹涌,人心浮动如浪。

而就在这风雨欲来的深夜,一道密报悄然送达萧玦案前:康亲王已在府中设宴,邀集七位宗室老臣,席间痛陈“国无主、礼崩坏”,拟联名上书,请召集群臣议立监国太子。

苏识接过密信,烛火映照下,她眸光骤寒。

棋局,终于要进入真正的终章了。